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缘起与空性(刘宇光译)▪P40

  ..续本文上一页本p.225及法尊法师中译本p.435。

  (注188)见Stephen Batchelor收在格西.饶丹(Geshe Rabten)《空性的回音》(《Echoes of Voidness》,London:Wisdom Publ,1983)一书内的翻译。宗喀巴引用于《广论》(Dharamsala藏文版)399a.-399a.2亦见Wayman英译本p.226及法尊法师中译本p.435。

  (注189)Toh3865,东京德格(sde dge)版Vol8,225a.1-3。对第十五品第十颂的注。宗喀巴引用于《广论》(Dharamsala藏文版)394a.6-394b.2;亦见Wayman英译本p.219及法尊法师中译本p.431。

  (注190)见《广论》中译本p.413-414。

  (注191)《维根斯坦与佛教》p.44。

  (注192)前一颂见La Vallee Poussin的梵文版p.247;后一颂可见之于La Vallee Poussin的梵文版p.592。这些颂文被无数西方学者引述,以显示龙树破斥一切见;例如Robinson的《印度与中国的早期中观学派》p.43及Frederick Streeng的《空性》(《Emptiness》)一书p.90。

  (注193)「主要的大乘学派:中观」p.77。

  (注194)《印度哲学分析中的知识论、论理学及文法》(《Epistemology,Logic and Grammar in Indian Philosophical Analysis》,Hagus Paris:Mouton1971)p.147-8。Matilal引述Murti的《佛教中观哲学》p.145-6来支持他的立论:「中观辩证法不是破斥,因为破斥是指拒绝接受对手的观点,以维护确立自己观点的利益,而批判(Critique)则是理性对其自己进行无涉利益的公平分析。」

  (注195)《知识论、论理学及文法》一书p.156。见Lamotte

  《维摩诘的教法》(《Teaching of Vimalakirti》)一书「导论」的p.Ixxi。他引用前述的龙树中论第十三品第八颂的颂文:「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并称此为「不可知论」。

  (注196)「龙树论证的性质与作用」P.485。

  (注197)「龙树的杰作:逻辑、密契、皆是、皆非?」(“Nagarjuna”s masterpiece logical,mystical both or neither

  ”,收于《Philosophy East and West》33,1983)p.129。

  (注198)「谁理解佛典中的四句?」(“Who understands the four alternatives of the Buddhist texts

  ”,收于《Philosophy East and West》27,1977)p.14。

  (注199)宗喀巴引述全部三个段落去证明「中观有宗见」之论题;见《广论》(Dharamsala藏文版)413b.5-414a.4(亦见Wayman英译p.251-2及法尊法师中译p.451)。月称《入中论》的段落见La Vallee Poussin的梵本287.18-19。亦见格西.饶丹(Geshe Rabten)及Stephen Batchelor的英译,《空性的回音》(《Echoes of Voidness》)o.82。月称《四百论释》的段落见Toh3865,东京德格(sde dge)版,Vol。8,190b.7-191a.1。月称文本这部分的梵文残章尚存,请见Haraprasad Shastri”s「提婆四百论」(“Catuhsatika of Arya Deva”,《Memoir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III no,8,1914)p.497.但却没有包括这一段文字。

  (注200)《广论》(Dharamsala藏文版)424b.5,亦见Wayman英译p.269及法尊中译p.462。

  (注201)《印度中观宗文献》(The literature of the Madhyamaka School of Philosophy in India)p.2-3。

  (注202)宗喀巴引述与《广论》(Dharamsala藏文版)412b.6,-413a.1(Wayman英译本p.249-250及法尊法师中译本p.450)。亦见本书第六章「空性的状态」一节的后半部分详释宗喀巴对此篇幅的诠释。

  (注203)宗喀巴引述于《广论》(Dharamsala藏文版)424b.6(Wayman英译p.269及法尊法师中译本p.462)。见Karen Lang的「提婆论菩萨修习福与慧」p.312-13及p.607。

  (注204)La Vallee Poussin的藏文版p.228;格西.饶丹(Geshe Rabten)及Stephen Batchelor的英译本《空性的回音》(《Echoes of Voidness》)p.72。宗喀巴引述于《辩了不了义善说藏论》,见Thurman的英译p.365。宗喀巴也在另一处有引述这些句子,见《广论》(Dharamsala藏文版)409a.2-409a.3,Wayman的英译本p.242及法尊法师的中译p.446。

  (注205)《佛教中观哲学》p.329。

  (注206)例如见五世达赖喇嘛的《空性的实践》。正文下紧随的引文即来自于此。另亦可见Seyfort Ruegg在其评估西藏人对中观研究的贡献时所提及的「中观见教法文献」(dbu ma”i Ita khrid)。

  (注207)《空性的实践》p.17。

  (注208)这些例子有:

  【a】B.K.Matilal 在其《印度哲学分析中的知识论、论理学及文法》一书p.158说「但说这现象世界是不确定(即空性),这本身并不是一理论……」,并在p.162提到「不确定性的悖论。」

  【b】Karl Potter 在《印度哲学的预设》(《Presuppositions of Indian Philosophie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1963)一书p.241论及龙树时称「他全无理论可说」。

  【c】Jacques May在「论中观哲学」(“On Madhyamika philosophy”,《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6,1978)一文p.238称:「这空性或普遍非实体性在哲学表述的层次上引生一尤使人印象深刻的特别效果,即中观并无自宗义,或是更广泛地讲它没有哲学立场」;他亦在p.234说:「很多人试图悉力为中观哲学立场作辩。但事实上这是一件困难重重的苦差,因为“中观立场”这观念本身就自相矛盾。」

  【d】T.R.V.Murti在《佛教中观哲学》一书p.131说:「应成归谬(Prasanga)唯否定是尚,全没有要肯定任何论旨的丝毫意愿」,亦见p.145「中观师就是应成师(Prasangika),没有他们的自宗义,亦不在意于架设他们自己的论式。」

  【e】Peter Fenner在其「思择(vicara)与慧观(prajna)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入中论》为据」一文p.143-144,继续其「思维本身(perse)天生就是错的,因而思维是所破事」之论旨进一步说:「思择运用应成」(Prasanga,藏thal”gyur)论证式,即号称演绎论证的论式,借着揭发出其荒谬的结论去呈现正理相违(nyayavir-odha,藏:rhgspai”gal-pa)。而这一点被视为自然而然地俱生于一切论旨内。

  【f】G.C.Nayak在「中观对本质主义的攻击」(“The Mahdyamika attack on essentialism:a critical appraisal”,《Philosophy Eest and Wwest》29,1979)一文p.478称「应该说清楚的是中观并没有自宗义,因而亦不能被视为是一套空义。」

  【g】饭田正太郎(Shotaro Iida)在其《自立量中观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Svatantrika Madhyamika》,Ann Arbor:University Microfilms,1968)p.31说「真正的中观师不能有自己的立场……他唯一能悉力从事的是以对方接受的原则,去引导出该论证的荒谬性。」

  【h】Hans Schumann在「佛教的教法及学派纲要」(《Buddhism:An Outline of its Teachings and Schools》,Wheaton,IIlinois:Theosophical Publishing House,1973)一书p.143称:「龙树尤为关心的是推证出任何肯定断言皆站不住脚,并论证一切可能的哲学体系皆内在不一致。」

  【i】Herbert Guenther的《佛教哲学:理论与实践》(《Buddhist Philosophy in Theory and Pr…

《缘起与空性(刘宇光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