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解》戒是解脫之本▪P6

  ..續本文上一頁如何咬住樹枝?香嚴禅師聽了會心大笑。

  在回答與不回答的問題上糾纏,無非是妄想分別執著,對這件事物本身毫無意義,更何況事物本身便不存在,是個假設,因此,完全沒有必要去尋求答案。不如直達事物本源,知道“未咬住樹枝之前是怎麼樣?這個明白了,一切也將大白。

  己證悟的香嚴禅師、虎頭招上座,是般若之體;以一問一答的公案形式,這是般若之相;通過公案,目的是讓大家明悟實相般若,這就是般若之用。

  證得實相般若,産生觀照般若的作用,而表現出文字般若。修行人通過文字般若,觀察體驗修習佛法的觀照般若,而證得實相般若。這也就是人們時常形容的:文字般若如車船,觀照般若如駕駛,實相般若如目的地。

   智慧能滅苦

  佛在經中還特別提醒我們般若智慧的一個重要特征,那就是“滅苦智慧”。這“滅苦智慧”四個字非常之重要,不能輕意看過。能消除痛苦獲得快樂,才是智慧。能斷惡修善,才是智慧。沒有煩惱執著,才是智慧。

  有人說,他這個人很有智慧,因爲他發明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導彈,這導彈威力巨大,一個導彈可以毀滅整個人類。但是,從般若的含義講,他沒有智慧。因爲他發明的是毀滅人類,製造人類痛苦。有位年輕人考上世界名牌大學的第一名,他很有智慧吧!可是他活得並不好,天天很煩惱,這從般若的概念說,這位年輕人也不能叫做有智慧。因爲他有煩惱。李老板很有智慧,因爲他做世界上最不容易做的生意,而成爲世界級富翁。後來,人們發現他的生意是違法的。李老板的“智慧”,從般若的角度講,也不能稱作有智慧,因爲他違背了“斷惡修善”。以上的幾位,都只能說是有聰明,或者說是有“世間智”。智慧,是“滅苦智慧”。

  沒有智慧—無明,這是造成衆生煩惱痛苦的根本原因。沒有智慧很煩惱痛苦,不要說沒有智慧,缺乏聰明也是痛苦。從前,四川有位百萬家財的施員外,有個兒子今年15歲,施員外先後請了叁位先生教他讀書,可是,叁位先生教來教去,他兒子就是不領會,記不住,讀了5年書還記不了幾個字,先生都因爲他太笨,不聰明,都氣走了。

  一天,施員外就叫兒子過來,想教他幾個實用的字。施員外寫個“四”字,他兒子讀“四”,看樣子他兒子知道“四”字。施員外寫個“川” 字,兒子不認識,施員外說:“這是四川的“川”字,是我們的省份。”教了叁天“川”字,他兒子說記住了。

  過了叁天,施員外見兒子在身旁,就順手拿一本書給他,說:“你從這本書中找出我叁天前教你的那個字。”這傻兒子在書中找了30多分鍾還沒有找到這個字,但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當他看到一個“叁”字時大叫起來:“我到處找你,原來你在這裏睡覺!”傻兒子又被他老爸打一頓,直叫“痛呀!痛呀!”缺乏聰明是痛苦,沒有智慧也痛苦,所以,經中說:“滅苦智慧。” 智慧可以避免許多痛苦事件的發生,智慧可以消滅痛苦。成就智慧,痛苦煩惱自然消滅,證得佛果。

  你說:“坐這裏!”他就坐這裏。“走開!”他就走開。“吃蘋果!”他就吃蘋果。“喝水!”他就喝水。大家說,他這個人很慈悲?他慈悲?他更像是神經病!然而,慈悲再加上有智慧,他就不像神經病,而是慈悲智慧“兩足尊”。

  人們說,有錢是好。有錢是不是好?許多人有許多錢就很煩惱。無錢萬萬不可,有錢也未必就是好,但是,有錢再加上有智慧,有錢才是好。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東西都可以假,但是有一樣東西假不來,你們說哪一樣東西假不來?就是智慧!有個人進來,低聲細語,話語不多,眼觀鼻,舉止謹慎,裝模作樣。大家說:“他很老實!”這老實是可以暫時僞裝起來的。但是,沒有智慧,要裝作有智慧的樣子,是不可能的。

  現在,我們許多學佛人,忽略了智慧,不修智慧。有些信徒遇到問題,碰到困難,就求佛求菩薩,專給佛菩薩麻煩,這就是不夠“智慧”。

  佛大慈大悲,這沒錯。佛能幫助我們,這也說得對。祈禱,能給我們不可思議的慰藉,這也是真的。但是,作爲佛的好弟子不應該燒香拜佛誦經中總足求佛菩薩幫這個忙,解決那個事,專門給佛菩薩添麻煩,充滿著自私自利。

  智慧的學修是多層次的,智慧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有智慧佛的弟子應該是對佛菩薩說:“諸佛菩薩,有什麼事盡管吩咐弟子,弟子一定盡心盡力完成。您去幫助其他更需要幫助的衆生吧!”這樣的弟子才是佛的好弟子,這就是“智信佛教”,這也就是佛經中經常說到的“代佛弘法”、“代佛度生”。這樣的佛弟子,自然與佛道相應,自然而然地獲得廣大感應。

  我們學佛,就是學習智慧,以智慧解決問題,以智慧滅苦除惱,不是學愚癡。我們學佛,就是學習護持叁寶,幫助他人,不是學自私自利。學佛的曆程,就是開發智慧的曆程,不能越學越糊塗。學佛的目的,就是覺悟,不是越學越迷。

  智慧,是戒定慧叁學之一,佛在世時,講“般若”的時間最長,講了22年,一部《大般若經》中文譯本就達600卷,在所有佛經中卷數最多。可想而知,“般若智慧”在佛教中的重要意義。

   戒是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戒定慧叁學,是佛教整個修證體系的總概括。戒學是修學佛法者的行爲規範,是修定的基礎,“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因戒而産生定。定學是修學佛法者的根本修證方法,通過對身心止觀修煉,由定而生慧。慧學是指導修戒修定,又是戒定的目的。依戒定慧叁學,斷除一切煩惱,了脫生死輪回,成佛普度衆生。戒定慧叁,說有先後,實乃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戒定慧叁,說有叁樣,實則一中有叁,叁而一體。

  說是如上面所說,但是,依然不可否定戒是叁學之根本,所以,佛陀接著說:“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佛弟子,應當遵守佛戒,“勿令毀缺”。“勿令毀缺”有幾層含義,第一層意思是指,不要破戒,不要少遵守戒條。第二層意思是說,要贊歎、護持遵守戒律的人。第叁層意思是表明,作爲佛弟子要維護戒律,弘揚戒律。

  佛說:“若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讀了這段文字,大家一定消除以前的錯誤觀念,以爲“戒”是出家人、佛教徒的事,跟其他人沒有關系。現在,大家明白“戒”不僅是出家人、佛教徒的事,而且,是關系到包括佛教徒在內的所有人的事。因爲能遵守“淨戒”,才能有“善法”。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淨戒”,一切善行善事,好人好事,功德利益之事都不可能産生。沒有“戒”,真得有這麼嚴重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不遵守戒律,不遵守法律,殺人放火,謀財害命,幹的自然是壞事,發生的自然是罪惡之事,不是好事,自然是“諸善功德皆不得生”。

  犯戒,不僅“諸善功德”生不起來,還有種種過失。《四分律》卷五十九中記載,犯戒有五過:(1)自害;(2)爲尊者所呵;(3)惡名流布;(4)臨終生悔;(5)死墮惡道。《長阿含》卷二說:“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爲五。一者求財,所願不遂。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叁者在所至處,衆所不敬。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犯戒,過失種種,舉不勝舉。

  總而言之,“若人造作身口意惡業,必定受苦報,一如牛車緊隨牛的足迹。”(《法句經·雙品》)做惡事得惡報,如牛車緊隨牛的足迹,是逃避不了的。這如同《涅槃經》上所說的“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那句佛語一個道理。

  遵守戒律,遵守法律,不損害他人,“是則能有善法”,這本身就是有善法。再者發生“善行”,利益他人,自然則能産生種種善法功德。

  持戒,有種種善法功德,這在許多佛經中都有說明,如在《灌頂經》上說,若持五戒者,有25位善神保護,災害不入,諸事吉祥。《大乘理趣六波羅密經》中說,行十善業,一一善業都會得到四種果報。四種果報是:(1)現在世得安樂;(2)一切冤家盜賊不敢侵犯;(3)現世來世,常得尊貴,無所缺少;(4)來生,勤奮修習善法,必定證得無上菩提。

  《十善業道經》中說,行十善業,各自有不同的利益。如離妄語,能“得八種人天所贊法。何等爲八?一、口常清淨,優缽花香;二、爲世間之所信服;叁、發言成證,人天愛敬;四、常以愛語,安慰衆生;五、得勝意樂,叁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製伏。是爲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長阿含》卷二說:“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爲五。一者諸有所求,辄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産,增益無損。叁者所往之處,衆人愛敬。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華嚴經》中更說:“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贊歎。”能持戒,一切如來都贊歎你。你在哪裏,一切如來都來看你,都來護持你。不需要你花那麼多時間,又乘車又走路到寺院來,求佛見菩薩了。你持戒,一切如來都到你家看你贊歎你。持戒的善法功德利益種種,說不能盡。

  概括說之,持戒爲“叁善”的根本。叁善是指:(1)以增上心持戒,得生人天,享受人天福報。(2)以出離心持戒,能證聖果,決定永離生死。(3)以菩提心持戒,就是以利他之心持戒,得證佛果。

  從以上,我們也看出戒律與法律有不同之處。這就是戒律,不僅規範信徒身、口的行爲,而且更強調“心念犯戒”和“非法行爲未發生之前”的防犯。雖然,身、口沒有犯戒,但是“起心動念”不良,也被視爲犯戒。不過“起心動念” 犯戒,罪比較輕。另外一點就是,佛戒,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緊緊相聯。

  最後,佛總結說“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住處。”功德,什麼叫功德?行善利人名功,行善利人的效果,稱作德。安,是安定、平安。隱,是隱蔽,引申爲保護。“安隱”,又與安穩相通。衆生因爲持戒,而得到保護。住處,就是住所。

  “有警察進來!”有警察進來,我們身心安穩自在,不害怕。因爲我們有戒,我們持戒不犯法,警察進來,咱們神安心不跳。這個“心不跳”,不是心髒不跳,而是心安穩叫“心不跳”。

  講到這裏,我們應該非常明白,戒是保護我們,戒是我們最安穩自在解脫的家。我們應該時時刻刻守護這個“家”,時時刻刻住在這個“住處”。這樣,我們才有善法功德。這樣,我們才有“定”有“慧”。這樣,我們才有安穩自在解脫。

  

  

《《佛遺教經講解》戒是解脫之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