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禅定”境界。“禅定”,这才是真正的“定”。
禅,梵语禅那,意译作“弃恶”、“思维修”、“功德丛林”、“静虑”等。说修行“禅那”,自然要捨弃恶法,聚集善法,令心神专注一境而不散乱,所以称“弃恶”。“禅那”是通过思维修炼,而使精神状态达到高度集中,所以叫“思维修”。通过修行“禅那”,功德越积越多,所获得的功德就好比茂密的丛丛树林,所以名“功德丛林”。“静虑”,是指心神专注在某一对象,静止一切思虑分别,达到极寂静极微细的思维状态。
定,梵语三摩地,意思是心不散乱,而达到特殊的精神状态。梵语禅那,又可翻译为“定”,梵语中文合起来,这就叫做“禅定”。但是,仔细分析,禅与定是有区别。禅,一般说来,是指三界中的色界的心境,因此,色界则称作“四禅天”。定,是泛指心的统一境界,在欲界的“定”可称为定,到无色界的四无色定也称作定,就是出了三界的出世间定还是称作定。从这里,可以见得禅是定的一种,定的含义比禅的含义要广。然而,一般而言,禅及一切诸定总称“禅定”。例如,有将出世间最高定称为最上乘禅,称世间比较初级的定则叫做外道禅。
现在,大家心里很烦躁不安,很容易发脾气,心神散乱不定,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转,等等,这都是没有禅定的缘故。《坛经》中六祖说:得好“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这可以说是对“禅定”的最简易而直接的解说。
证得禅定境界,自然妙用无穷。七里禅师在禅房打坐参禅,三更半夜闪进一个强盗,低声说:
“钱拿来!”
七里禅师说:“钱在那桌子的抽屉里,自己去拿。”
盗取了钱,正要走,七里禅师说:“喂!不要全部拿走,留一点,我明天买香油供果。”
强盗真得将钱留下一点,正要走出门时,七里禅师又叫住他:“站住!”
强盗吓了一大跳,回过头来,只听七里禅师对他说:
“你拿了钱,怎么不说一声谢谢就走了。”
“谢谢!”强盗边说边飞快地溜了。
后来,这个强盗被警察抓住,并供认偷了七里禅师的钱。警察带这个强盗来让七里禅师指认。七里禅师说:“他没有偷我钱。那些钱是我送他的,因为他向我道谢了!”
自此,这个强盗悔过自新,还做了七里禅师的徒弟。
世间人视钱如命,世间人看钱比生命还重要,而七里禅师不为人人都喜爱的钱所动,还感化了强盗。这里,展现了七里禅师“外离相,内不乱”的禅定功夫。
有位财主不小心(没有定),钱掉进海里,慌忙中(没有定)他便跳进海里捞钱,全忘了自己不会游泳。挣扎几下,这才大呼:“救命!救命!”
岸上,他儿子非常慌张,马上叫会游水的人下海救他。这个会游水的人知道这位财主不是好人,于是说:“下海救人要10元。”
海里的财主听见,立即还价说:“9元!10元太贵!”
“10元!一毛不能少!”
“就9元!一毛不能多!”财主话音刚落,人已淹没海中。这便是“外著钱财物相,内心散乱慌张”没有神定功夫的结果。
禅定的种数和层次,有多种说法。但概括起来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世间禅中,又有外道禅、凡夫禅、四禅八定之分。出世间禅中有八念、八想、十想、八背舍、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四谛观、十二因缘观、无相三昧等等。出世间上上禅,也有九种之分,这是诸佛菩萨的最高禅定境界。
不同的禅定境界,自然有不同禅定的功用,层层往上,一层比一层高超。我们大家都有读过《阿弥陀经》。这里,我们就顺便来领略一下《阿弥陀经》中众生的禅定功夫。
《阿弥陀经》中说:“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极乐世界的众生,一清早用衣襟(袍子前面的部分)装满各种鲜花,出去供养十万亿个大千世界的十万亿尊佛后,回到极乐世界才是吃早餐的时间。在这么极短的时间内供养这么多的佛,这说的也就是禅定功夫,这是极乐世界众生的禅定功夫。
禅定生智慧
有了禅定,就自然有“灭苦智慧”。一谈起智慧,大家就会想到字典上所解释的“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叫做智慧。这是世间上的一般解释。佛教上所讲的智慧,它除了有“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外,还有更深更广的含义。梵语般若,翻译为中文的意思可叫做智慧。但是,中文智慧两个字不能完整地表达“般若”这“智慧” 的全部含义,因此,为了避免佛教中所说的智慧与世间上所讲的智慧搞混乱,所以,多数经典中不直接翻译为智慧,而是用梵音“般若”。本经文则是直接用智慧。
一般说来,般若智慧有三种:
(1)文字般若
文字般若,是“般若”的相,是“般若”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能让众生,开发智慧,断恶向善,消除烦恼痛苦,了脱生死轮回,悟入如来知见,觉悟人生宇宙实相。诸佛亲悟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本无法用语言文字直接、完整表达,然而,为了开导众生,觉悟诸法实相,所以,方便假名“文字般若”。这里所说的文字,还包括口头上说的音声、手做的手势,以及行为举止等等。
世间上有许多人,文章写得很好,可是人们看了以后想入非非,甚至走入歧途。这样的作品就不能称作“文字般若”。教人学坏的影片也不能称作“文字般若”。
一位名作家写了一部小说,其中有这么一段:一对年龄只有11、13岁左右的小兄妹想骗钱。小男孩用一张100元的纸币去那热闹的小摊上买了两元食品。过了两分钟,他妹妹拿10元面额的纸币也到那非常热闹的小摊上买了两元饮料,店主找她8元。这时小女孩说:
“你怎么找我8元?”
店主说:“你给10元,买了两元,我找你8元。”
小女孩哭着说:“我给你是100元。”
“明明是10元!怎么会是100元。”
小女孩说:“哦!想起来了,我那100元的背面底下,我还写了个“good”字。”
店主因为刚才太多人买东西,生意太好,对刚才是10元、是100元,意识里也有些模糊,再翻找100元面额的纸币,确实有一张背面底下有个“good”字。店主对小女孩说:“好!好!对不起!找你98元。”
以上这一小说片段有何教育意义?大家一定各有见解。但是,总而言之,一句话,教人“学坏”的文艺作品,都不是“文字般若”。
(2)观照般若
观照般若,是“般若”的作用,它的作用就好比太阳照亮大地一般,让人看清万事万物。我们凡夫俗子没有观照般若,于是分不清事物真相,不明万事万物虚妄所成,于是以假为真,以真为假,将“亲家母当作儿子”,迷惑颠倒,所以生死轮回不得出离。
将“亲家母当作儿子”,说的是一个故事。从前,人们生活贫困,一般都是有早餐,没午餐,家粮不足。张家来了位儿媳的妈妈亲家母,住了三天还没走,眼睛失明的家婆有些焦急。黄昏时刻,“儿子”走进厨房,家婆就走过去对“他”说:
“你岳母住了这么多天,怎么还不走?”
“我正想明天一早就回家”回话的是亲家母。
家婆心想糟糕,我以为是儿子,原来是亲家母,连忙说:“噢!亲家母!我这人有一毛病,就是一到太阳落山就胡说。”
亲家母接过话,说:“我这人也有一毛病,一到太阳落山,就全无记忆力。”
没有观照般若,就好比一个人眼睛失明,对东西南北、青红皂白、善恶是非分辨不清,因而做出种种错事。
(3)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诸法的真实相。诸法的“实相”不能说有说无,不能比大比小,非言语文字可表达,非思想意识能想像。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中有这么一段话:“般若摄无量义,性体空寂,我法俱遣,情执尽空,得无所得。”后四句说的就是“实相般若”的体性。般若体性是空,它离言语相、文字相等一切相。它没有形象,因此,凡人用眼睛是看不见,用手是捉摸不到。不但看不见摸不到,它还离“心缘相”,用凡人心念也是想像不到的。但是,它犹如虚空,确确实实存在,所以只好用“空”来形容它的体性。
般若体性又是寂。“寂”是说般若的清净程度,它清净至极,一尘不染,“我法俱遣,情执尽空”。“遣”是消除、捨弃的意思,引申为放下、不执著。我,是主观个体,对我这个主观个体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因此,能放下我而不执著。对我以外的外界事物“法”也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因此,能透彻“法”而无执著。我法统统消除,“情执”自然也就没有了。
“情执”,严重的,就是贪嗔痴我慢。轻一点的就是起心动念的妄想。 “情”是妄想,“执”是执著。我与法都弄清楚了,都放下了,自然也就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了。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情执尽空”,佛性就显现出来,这就是般若之体。觉悟了这个道理,便明白了“得无所得”。一切事相都是虚幻不真实。
般若之体,是空,是寂,本来是无法用凡人的思想、世俗语言文字来表达,也不能说空说有等种种解说,但是,出于引导众生,不得不勉强假名“般若”,而说空有,尽可能地显示般若之体。
实相般若,是般若本体,般若本体所产生的作用,就是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是作用,它依然是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它通过文字般若之相,而表现出来。有个叫“牙咬树枝,悬挂空中”的禅门公案,为我们演绎了般若的体、用、相。
《五灯会元》中记载,一日,香严禅师为了让学生开悟,于是,对大众说:求道,就好比一个人牙齿咬住树枝,整个身体高悬在半空中。这时地面上有人问他:“祖师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大家说说,牙咬树枝的人回话好还是不回话好?假如他不回答,问话的人不能消除疑问;如果他回话,一张开口,人就会掉下来摔死。请问大家,这时他该怎么办?
大家糊涂。当时,虎头招上座正好在场,便站起来说:“我们不问他现在该怎么办?只请你告诉我,他是…
《《佛遗教经讲解》戒是解脱之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