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徒祸国殃民、损人利已的事不得作。
②咒术仙药。“咒术”,是指咒语、幻术。“仙药”,是指提炼仙丹、借神制药。“咒术仙药”,泛指邪咒、幻术、仙丹、符水、扶箕、降神等等歪门邪术。佛教徒不得“咒术仙药”。
③结好贵人,亲厚媟慢,就是攀缘、亲近、结交、依附社会上有名望的人物,仗势傲慢。佛教徒向社会名流宣扬佛法,共同行善事做好事是允许,但是,结交权贵,为求名利,以增傲慢,是用不得。
佛说:“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出家人都不应该作这些,因为,它们能让我们的心受到污染,人格受到损害。为了端正心态,树立正派形象,佛教徒应该不作这些,而是时时刻刻将思想行为放在“弘法利生”的事业上。
不得显异惑众
经文:“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瑕疵,原是玉石上面的斑点,这里比喻人的缺点。“包藏瑕疵”,就是隐藏缺点,隐瞒事实真相,包庇坏人等等。隐藏自己的缺点,这是人性的弱点。将作错的事隐藏起来,不讲出来,这是不好。
我们那里有位张老太很想吃草莓,一天她儿子刚好买两斤草莓回家。老太太看儿子将草莓放在客厅后走进卧室。老太太看客厅没人,就赶紧用手抓一个,塞进嘴里,这时她儿子叫一声:“妈!”老太太自尊心很强,平时她儿子给她东西吃,她都不好意思要。此时,听儿子叫一声:“妈”,心想:“不好了!”她儿子在卧室里听他妈没有答话,边走出卧室边大声叫:“妈!”这位中年人一见他妈,吓了一大跳,说:
“妈!你的嘴巴怎么这样大?”
“……!”他妈不答话,只是瞪着两只大眼睛。因为嘴巴被草莓塞住,无话可说。这位中年人一看完了!妈嘴巴肿了,不能讲话了,赶紧打应急电话,叫救护车。救护车来到,这时老大妈才壮胆吐出草莓,说:“我嘴里长了个草莓。”真相大白,搞得这位中年人哭笑不得。这就是隐藏真相。有些隐藏真相严重的,还可以造成危害生命,害人害己,那问题可就大了。
“显异惑众”,异,指各种特异功能。向人们表现某种特异,以迷惑大众,获取称誉,以及功名利禄。
远离邪命生活
以上各条,在佛教其他经典论著中又称作“邪命自活”。邪命自活,在经典论著中有不同说明。在《大智度论》中,邪命自活,又叫做“不净活命”。论中记载:净目女问舍利弗:“不净活命?”舍利弗回答:“有出家人,合药种谷,植树等不净活命者,是下口食;有出家人,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不净活命者,是名仰口食;有出家人,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者,是名方口食;有出家人,学种种咒术,占算吉凶,如是等种种不净活命者,是名维口食。”其他,还有5种不净食等,其内容同上面所说的大同小异。
以上各条,对于佛教徒来说,都应该依据“三聚净戒”的精神作慎重思考衡量,衡量的结果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利的,可以依法而作。如果,所作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害,则不得作。至于,佛在经中为什么只强调“不得作”呢?这主要是针对出家众说的。其目的是,希望出家众远离“不正当”的生活,不被世俗杂务所困扰,不为世间名利所污染,身心清净、一心一意学修佛法,更好地作好僧人的本职工作,那就是 “弘法利生”的事业。
《楞严师资记》中说:“大厦之材,本出幽谷。”大厦之材譬喻出类拔萃的人材。为什么大厦的栋梁之材出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呢?因为“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同上)什么是“刀斧损斫”呢?就是妨碍学者学修的一切世事杂务。出家“弘法之材”当然也不例外。故出家人应当远离以上“四项十二条”等妨碍“道业”之事务。
大家知道,出家人,又一个名称叫“和尚”。梵语和尚,意译亲教师。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和尚”,就是老师、教授的意思。和尚,是我们亲密的老师,是我们要亲近的老师,是我们最亲近的老师。
出家人为了安心办道,为了当好教授,这个不得作,那个也作不得,那生活靠什么呢?是靠乞食为生,靠信徒供养。《十住毗婆沙论·归命相品》中佛说:“白衣在家者,应多行财施。”又说:“在家之人當行財施,出家之人當行法施。” 在家出家分工合作,佛日增辉,*轮常转。
出家人生活要靠大家供养。因此,作为在家信徒来讲,应该要供养出家人的生活所需,特别是那些可以造就的僧才。在家信徒应该让出家人没有生活之忧,专心致意地学修佛法,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过上“清净生活”,这功德真正是无量无边。供养出家人是“敬佛、僧、父母、悲苦者”四大福田之一。出家人譬如“福田”,我们供养出家人就好比在福田中耕种,必定收获大功德。
虽然出家人接受在家信徒供养,但是,佛告诫出家人必须“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四供养”,是指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项供养出家人的物品。“四供养”,这里泛指供养出家人的一切物品。佛说,出家人所接受的“四供养”,应该“知量知足”,不得贪求,不得有多余的积聚储存。
古往今来,许多僧人还不受供养,自食其力,一贫二洗,真是贫僧,就连皇帝请他进宫接受供养都不去。法融禅师就是这其中的一位。皇帝请他入朝相见受供养,他拒绝使臣后说: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法融禅师,石块为枕头,藤萝为床铺,“知量知足”,当然是没有“蓄积”了。中国的出家人基本上是“自给自养”,过“知量知足”生活。佛说:“此则略说持戒之相。”以上所说的只是简单地列举一些戒条而已。
如今,依然有出家人以清净自修,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从事佛教的社会教育工作,恢复出家人的本来面目,这是值得我们佛教徒大力推崇的。
三、戒是解脱的根本
经中说:“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这一段经文,是上文的总结。
戒是正顺解脱本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这一句是总说。这一句也将戒的意义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说明白了,就是戒为成佛的根本,诸佛是由戒而修成佛的,诸佛是从戒中产生的,戒是佛母。一个国家的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人人必须遵守。同样道理,佛戒也是“至高无上”的,每位佛教徒都必须遵守,能遵守戒律者才有成佛的希望。
“正”是指一个人的身、口、意行为正确无误,没有差错。因为,戒有“防非止恶”的作用。它规范人们“身”“口”行为的防非止恶,行善修德,到规范人们思想“意”行为的“起心动念”生善止恶。所以说,戒是端正我们身、口、意行为的根本。
顺,是顺心如意。你遵守法律,遵守规章制度,有道德观念,人们就会敬重你,那么你做起事情来自然比不遵守法律,不遵守规章制度,没有道德观念的人要顺利。有这么一个人老喜欢打妄语,大家都知道他是个不讲真话的人。大家想一想,这个喜欢讲假话的人跟人们在一起能“顺心如意”吗?赵先生每到一个公司找工作,大家都说赵先生是个不守规矩、不守法律的人。大家想一想,这个赵先生能不能顺利找到工作?而且,从佛教的观点讲,遵守戒律、法律,能得到诸佛菩萨护念,能得到善神护助,能产生种种功德利益,因此,做起事来自然得心应手、顺心如意,所以,戒又是“顺”的根本。
顺,是顺从。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规则,人们遵循顺从这个规则,那么做起事来就方便了,就顺利了,就事半功倍了。违背了这个规则,必定没有结果。遵守不杀人、不偷盗等戒条,遵守国家的法律,那么法院就不会找你麻烦,你就必定在法律的这一领域内顺利地走完人生。我们顺着佛为我们制定的戒----这条道路前进,我们才有可能顺利地到达涅槃城。这才是真正的“顺”。戒,是“正”、是“顺”的根本,这里面包含的意义非常深广,希望大家好好领会。
戒,又是解脱的根本。我们上面也简单讲了“戒是解脱”,然而,这“解脱”的真正内涵,是指解脱三界烦恼,以及尘沙、无明等一切烦恼,而成佛。成佛才是真正的解脱。
戒,是解脱的根本,我们在许多佛经中也看到表述这种意义的语句。如《华严经》中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涅槃经》说:“戒是一切善阶梯,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又说:“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
以上这些经文法语,都为我们提示了“戒是解脱的根本”,“戒是成佛的根本”。换句话也就是说,谁不遵守戒,谁就不可能成佛。他这个人不守法律、不守规矩、行为不正,他自然不能称作好人。他这个人犯杀戒,杀人,警察要抓他,警察抓到他,法院判他死刑,他被剥夺政治权力,他也就没有选举和被选举当总统的权力了。这个人犯杀人戒,要受法律制裁,他自然就没有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解脱了。
依戒生禅定
戒为什么是解脱之本呢?因为“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原来,遵守戒律,能让我们不安的心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摇所迷惑,这是说各人自修方面。从大众方面而说,假如大家都遵守“不偷戒”,你离家出外就不担心有贼撬你家的门锁,偷你家的东西,你便“安心”外出了。大家不杀生,那人们就不担心被谋杀。有了戒,有法律保护,你钱存在银行,你也不担心你的钱会没有掉。有了戒,大家的心就“安定”了。这便是“依戒生定”。
戒,是章程,是程序,是方法。有了章程、程序、方法,我们按此办事,自然有条不紊,心不慌张,意不散乱,思想安定,这就是有“定”。
佛告诉我们“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根据各人对戒律的不同程度的遵守实践,就会“得生诸禅定”,就会产生、获得各人不同层次的“禅定”境界。完全无缺遵守戒律就会产生、获得种种层次的…
《《佛遗教经讲解》戒是解脱之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