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解》戒是解脱之本▪P3

  ..续本文上一页临涅槃时刻,从“戒”中特别列举以下戒条,可以见得,以下这些戒条的现实意义。佛制定的戒条,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产生的,因此,我们从戒条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时代特征。

  请再看经文:“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此则略说持戒之相。”这里,佛列举了四项十二条。一个持戒的人,身口意自然清净,因此,戒又称“净戒”。“持净戒者”,这里有两层意思,(1)指持戒的人;(2)指持戒圆满无犯的人。“持净戒者”,应该遵守以下四项十二条:

   不得贩卖贸易

  经文:“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在这一项中,佛列举四条,持戒者不得作的事。

   ①“不得贩卖贸易”。“贩卖贸易”,就是开公司、开商店做生意。做生意难免要花费时间,动诸心机。遇上紧急关头,思想还难免像股票指数线,上下起伏不停,心神不得清净。而且还难免是非纷争。比丘要专一学修佛法,弘法利生,所以,不得做生意。至于在家众则可以“贩卖贸易”做生意。但是,所做的生意,应该在法律的范围内,应该在不损害众生的情况下,公平合理,知量知足,并以所得的清净资财广作功德善行。 ②不得“安置田宅”,指不要买田地买房子置产业。从律制的规定,出家人以树下坐卧,行乞食,日中一餐,总财富只有三衣一钵,当然不需要财产,也不得有私有财产。然而,中国僧人由于不托钵乞食,而是靠寺院团体自给自养,因而寺院需要有房地等产业,维持僧众生活。寺院又要开展弘法等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因此,如果有信徒供奉田地、舍宅等,仍可以接受。这也是“随方毘尼”。佛教的一切产业都是属于佛教团体财产,出家比丘个人并无权拥有。佛教徒“安置田宅”更应该依法办事,并且“知量知足”。

  ③不得“畜养人民、奴婢、畜生”。古人“畜养人民、奴婢、畜生”是不可以的,因为将人当作牛马畜生来对待,所以称“畜养”。其实,大多数的“人民、奴婢”可能还没有得到“养”,而是受到残酷的剥削。现在,情况不同了,社会讲法律、讲人权、讲人道,因此,我们鼓励“畜养人民、奴婢”,因为增加社会就业,功德无量。这里的“人民”,就是你公司里的员工、工厂里的工人。这里的“奴婢”,就是你家的保姆、花工等勤务员。古代,“畜养人民、奴婢”是犯戒。如今,“畜养人民、奴婢”是功德。“畜养”,就是要将养的对象当人看待,要及时、合理地给对方发工钱,真正将“养”的含义表现出来,这才有功德,这才不犯戒。

  “畜养畜生”,有两种意义。A、畜养鸡鸭鱼虾等水陆空“畜生”,供人宰杀食用。B、畜养狗、猫等宠物。佛教徒不杀动物,放生动物,爱护动物,不要畜养畜生以为经济来源,不提倡畜养畜生以作宠物。

  ④不得“一切种植及诸财宝”。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在古代农业社会的中国,不从事“种植”劳作的人,不干活的人,会被人看不起。大家看中文的“男”字是“力”字头上顶着“田”,这就表明了男人与田地劳动有关,这也表明了中国男子热爱劳动。所以,中国的僧人也不托钵乞食,而是住在寺院,农禅并重,一边学修佛法,一边从事耕种,过自种自给、自食其力的生活。中国的寺院,大多是草木苍翠茂盛的风景名胜。可见,中国僧人不仅勤于耕种,更乐于种植树木花草。

  中国僧人在自养衣食住之外,又从事修建寺院、弘法、文化、社会服务等事业,这就自然产生了佛教的经济问题,这就与“财宝”有了关联。中国佛教的发展是离不开“种植”,及经济等因素。对这一条,我们又“开戒”。但是,我们要明白违法的东西我们不能种、不能作,违法的经济方式我们不得作。经济从十方来,应回馈十方去。知量知足,不得贪求。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要想把一门学科学好,“皆当远离”其他科目,“如避火坑”就如同躲避火坑一样,这样才能将一门知识学好。如果,一个人又要做生意,又要管理人事,又要“安置田宅”,又要搞学问,思想不专一,很杂乱,则学问难以深入,学问自然难以取得大成就。比丘的真正职务是从事佛学研究弘扬,从事社会教育工作,因此,应该远离一切种植、生意经营等事务,一心一意学修佛法,学习文化知识,树立社会道德形象,担当起弘法利生,造福社会的职责。

   不得占相吉凶

  经文:“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

  ①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中国出家人从事“农禅”生活,自然离不开锄草砍树、翻土挖地。修建寺院、房舍也离不开翻土挖地。“斩伐草木,垦土掘地”,有两层含义:A、是在农作物的田园范围内,或修建寺院、房舍时,“斩伐草木,垦土掘地”,是不得己的情况下,可权宜开遮。B、指故意胡乱,不合法地“斩伐草木,垦土掘地”,这是不允许的。佛教徒要爱护花草树木,“斩伐草木,垦土掘地”还有可能伤害到其他众生,又胡乱这样作,将造作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等。

  ②合和汤药,指做医生为人看病开药方。这一条,在家信众可以作。医生救死扶伤,佛经称为“菩萨行”。那为什么出家人不得作呢?这主要是考虑到病人有男有女有先生有小姐,有看内科有看外科等等,以出家人的身份做医生有许多不便之处。和尚穿僧装头光光,开个诊所作医生,来了一位小姐要看病,“请!到里屋来!”关上门拉上隔离墙布,和尚在里面为小姐看病,这是不大方便的,并且容易招来是非,惹来世人讥讽嫌弃。又,合和汤药,容易滋长人们的利、养心态,耽误出家人的“正业”,因此,出家人不得作。然而,这是救死扶伤,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为,所以,在中国仍然有许多僧人懂医学。这一条戒,无形中也就“半开”了。

  ③占相吉凶,指占卦、看相、算命、解梦、测字等,说人好坏吉凶。A、看相算命等,有一定的理论,但是,人们很难精通,且容易出差错,而自害害人。B、人的相,随时在变,随心在变,现在是凶相,也许等一下就变为吉相了,所谓“相无定相”。所以,尽管“相理”精通,也无法精确掌握人的吉凶。C、佛教认为,我们今生的福祸吉凶,是过去世的善恶业因的结果。并且,今生的正确努力和错误行为都会改变今生的福祸吉凶的命运。比如说,前生的业因不好,感得今生的命运不好,但你今生能多多注意知识的增长,智慧的开发,身体的健康,善行的积累,道德的提升,就会改变原有的不好命运。这就是说,人的命运,经过后天的因素能得到改变。而且,改造不好的命运,完全是靠自己的正确努力,他人为你看看相是帮不上的。佛教徒不得“占相吉凶”。

  ④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星宿,又称宿曜,古印度天文学上的星座,其中有二十八宿、十二宫、七曜之分别。古人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生命星”在天空中。通过观察“生命星”的方位,以及运行情况,可以预见这个人的命运。

  “推步盈虚”。《左传疏》中讲到:“日月转运于天,犹如人之行步,故推历谓之步历。”“推步”,是指推算日月在天地间的运行。“盈虚”,是指人们从地球上所见到日月在运行当中的满和缺。通过推算日月运行于天地间的满和缺,而预测人的吉凶祸福。“历数算计”,是指通过计算年月日“历数”,而推测出一个人的命数将会怎样?

  佛说,这些“皆所不应”,这些都是出家人不应该作的事。出家人应该“节身时食,清净自活”。“节身”,是指节俭养身。“时食”,按时饮食,一日两餐。泛指不铺张浪费、节俭适中的生活。节俭、爱惜物资,也是佛教徒品德情操的表现。“清净自活”,靠正当的职业,过清净的生活。这就是说,佛教徒应该靠正当的职业,靠真正利国利民的职业,不求名、闻、利、养,过节俭、清净的生活,保持高尚的气节情操。

  讲到节俭、爱惜物资,我想起了一位僧人为一叶白菜,而沿溪寻找的爱惜物资的故事。从前,有两位禅师结伴云游参访。一日路过一条小溪,便坐在小溪旁休息,几分钟后,突然看到一位老和尚沿着小溪上游向下游飞快地跑来,好像在追赶什么?两位禅师问那位老和尚:

  “你为什么跑得这般快?”

  老和尚说:“两位有没有看到溪水上漂流着一叶白菜?”

  两位禅师齐声答:“没有。”

  老和尚说:“刚才溪水冲走我一叶白菜。为了找回这叶白菜,我沿着小溪追赶到此。”

  两位禅师一听,马上向这老和尚连连顶礼,口说:“啊!我们参访了一年,终于遇上了得道高僧!”

  一叶白菜,本是事小,但是,你掉一叶,我扔一叶,物资浪费,垃圾堆满,那还得了。一叶白菜,本是事小,漂流某处,滋生细菌无数,危害不小。这和尚对无情的小小的一叶白菜都如此爱惜,那他对有情生命的慈悯、爱护之心可想而知。

   不得参预世事

  经文:“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

  ①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参预世事”的世事,指世俗的种种事务,其中也包括“参政议政”。佛教徒为社会一员,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想完全脱离“世事”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是“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菩提就在世间中寻觅,菩提就在生活中体悟,所以,佛在其他经典中又教导我们要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以极大的悲怀热情关心、投入利生事业。当然,对于那些正在学修佛法知识路途上的出家众来说,为了防护“道心”,为了更好地安心学修,离开一切世事杂务,是完全有必要,是完全正确。

  “通致使命”,是说往返两国,或多国之间传达国事;或者是将A国的机密告诉B国,将B国的机密告诉A国,这个现在叫做从事间谍工作。佛…

《《佛遗教经讲解》戒是解脱之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