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解》戒是解脫之本▪P3

  ..續本文上一頁臨涅槃時刻,從“戒”中特別列舉以下戒條,可以見得,以下這些戒條的現實意義。佛製定的戒條,是在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中産生的,因此,我們從戒條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時代特征。

  請再看經文:“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此則略說持戒之相。”這裏,佛列舉了四項十二條。一個持戒的人,身口意自然清淨,因此,戒又稱“淨戒”。“持淨戒者”,這裏有兩層意思,(1)指持戒的人;(2)指持戒圓滿無犯的人。“持淨戒者”,應該遵守以下四項十二條:

   不得販賣貿易

  經文:“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在這一項中,佛列舉四條,持戒者不得作的事。

   ①“不得販賣貿易”。“販賣貿易”,就是開公司、開商店做生意。做生意難免要花費時間,動諸心機。遇上緊急關頭,思想還難免像股票指數線,上下起伏不停,心神不得清淨。而且還難免是非紛爭。比丘要專一學修佛法,弘法利生,所以,不得做生意。至于在家衆則可以“販賣貿易”做生意。但是,所做的生意,應該在法律的範圍內,應該在不損害衆生的情況下,公平合理,知量知足,並以所得的清淨資財廣作功德善行。 ②不得“安置田宅”,指不要買田地買房子置産業。從律製的規定,出家人以樹下坐臥,行乞食,日中一餐,總財富只有叁衣一缽,當然不需要財産,也不得有私有財産。然而,中國僧人由于不托缽乞食,而是靠寺院團體自給自養,因而寺院需要有房地等産業,維持僧衆生活。寺院又要開展弘法等其他社會服務事業,因此,如果有信徒供奉田地、舍宅等,仍可以接受。這也是“隨方毘尼”。佛教的一切産業都是屬于佛教團體財産,出家比丘個人並無權擁有。佛教徒“安置田宅”更應該依法辦事,並且“知量知足”。

  ③不得“畜養人民、奴婢、畜生”。古人“畜養人民、奴婢、畜生”是不可以的,因爲將人當作牛馬畜生來對待,所以稱“畜養”。其實,大多數的“人民、奴婢”可能還沒有得到“養”,而是受到殘酷的剝削。現在,情況不同了,社會講法律、講人權、講人道,因此,我們鼓勵“畜養人民、奴婢”,因爲增加社會就業,功德無量。這裏的“人民”,就是你公司裏的員工、工廠裏的工人。這裏的“奴婢”,就是你家的保姆、花工等勤務員。古代,“畜養人民、奴婢”是犯戒。如今,“畜養人民、奴婢”是功德。“畜養”,就是要將養的對象當人看待,要及時、合理地給對方發工錢,真正將“養”的含義表現出來,這才有功德,這才不犯戒。

  “畜養畜生”,有兩種意義。A、畜養雞鴨魚蝦等水陸空“畜生”,供人宰殺食用。B、畜養狗、貓等寵物。佛教徒不殺動物,放生動物,愛護動物,不要畜養畜生以爲經濟來源,不提倡畜養畜生以作寵物。

  ④不得“一切種植及諸財寶”。中華民族是勤勞的民族。在古代農業社會的中國,不從事“種植”勞作的人,不幹活的人,會被人看不起。大家看中文的“男”字是“力”字頭上頂著“田”,這就表明了男人與田地勞動有關,這也表明了中國男子熱愛勞動。所以,中國的僧人也不托缽乞食,而是住在寺院,農禅並重,一邊學修佛法,一邊從事耕種,過自種自給、自食其力的生活。中國的寺院,大多是草木蒼翠茂盛的風景名勝。可見,中國僧人不僅勤于耕種,更樂于種植樹木花草。

  中國僧人在自養衣食住之外,又從事修建寺院、弘法、文化、社會服務等事業,這就自然産生了佛教的經濟問題,這就與“財寶”有了關聯。中國佛教的發展是離不開“種植”,及經濟等因素。對這一條,我們又“開戒”。但是,我們要明白違法的東西我們不能種、不能作,違法的經濟方式我們不得作。經濟從十方來,應回饋十方去。知量知足,不得貪求。

  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而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要想把一門學科學好,“皆當遠離”其他科目,“如避火坑”就如同躲避火坑一樣,這樣才能將一門知識學好。如果,一個人又要做生意,又要管理人事,又要“安置田宅”,又要搞學問,思想不專一,很雜亂,則學問難以深入,學問自然難以取得大成就。比丘的真正職務是從事佛學研究弘揚,從事社會教育工作,因此,應該遠離一切種植、生意經營等事務,一心一意學修佛法,學習文化知識,樹立社會道德形象,擔當起弘法利生,造福社會的職責。

   不得占相吉凶

  經文:“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

  ①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中國出家人從事“農禅”生活,自然離不開鋤草砍樹、翻土挖地。修建寺院、房舍也離不開翻土挖地。“斬伐草木,墾土掘地”,有兩層含義:A、是在農作物的田園範圍內,或修建寺院、房舍時,“斬伐草木,墾土掘地”,是不得己的情況下,可權宜開遮。B、指故意胡亂,不合法地“斬伐草木,墾土掘地”,這是不允許的。佛教徒要愛護花草樹木,“斬伐草木,墾土掘地”還有可能傷害到其他衆生,又胡亂這樣作,將造作生態破壞,水土流失等等。

  ②合和湯藥,指做醫生爲人看病開藥方。這一條,在家信衆可以作。醫生救死扶傷,佛經稱爲“菩薩行”。那爲什麼出家人不得作呢?這主要是考慮到病人有男有女有先生有小姐,有看內科有看外科等等,以出家人的身份做醫生有許多不便之處。和尚穿僧裝頭光光,開個診所作醫生,來了一位小姐要看病,“請!到裏屋來!”關上門拉上隔離牆布,和尚在裏面爲小姐看病,這是不大方便的,並且容易招來是非,惹來世人譏諷嫌棄。又,合和湯藥,容易滋長人們的利、養心態,耽誤出家人的“正業”,因此,出家人不得作。然而,這是救死扶傷,自利利他的菩薩行爲,所以,在中國仍然有許多僧人懂醫學。這一條戒,無形中也就“半開”了。

  ③占相吉凶,指占卦、看相、算命、解夢、測字等,說人好壞吉凶。A、看相算命等,有一定的理論,但是,人們很難精通,且容易出差錯,而自害害人。B、人的相,隨時在變,隨心在變,現在是凶相,也許等一下就變爲吉相了,所謂“相無定相”。所以,盡管“相理”精通,也無法精確掌握人的吉凶。C、佛教認爲,我們今生的福禍吉凶,是過去世的善惡業因的結果。並且,今生的正確努力和錯誤行爲都會改變今生的福禍吉凶的命運。比如說,前生的業因不好,感得今生的命運不好,但你今生能多多注意知識的增長,智慧的開發,身體的健康,善行的積累,道德的提升,就會改變原有的不好命運。這就是說,人的命運,經過後天的因素能得到改變。而且,改造不好的命運,完全是靠自己的正確努力,他人爲你看看相是幫不上的。佛教徒不得“占相吉凶”。

  ④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星宿,又稱宿曜,古印度天文學上的星座,其中有二十八宿、十二宮、七曜之分別。古人認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生命星”在天空中。通過觀察“生命星”的方位,以及運行情況,可以預見這個人的命運。

  “推步盈虛”。《左傳疏》中講到:“日月轉運于天,猶如人之行步,故推曆謂之步曆。”“推步”,是指推算日月在天地間的運行。“盈虛”,是指人們從地球上所見到日月在運行當中的滿和缺。通過推算日月運行于天地間的滿和缺,而預測人的吉凶禍福。“曆數算計”,是指通過計算年月日“曆數”,而推測出一個人的命數將會怎樣?

  佛說,這些“皆所不應”,這些都是出家人不應該作的事。出家人應該“節身時食,清淨自活”。“節身”,是指節儉養身。“時食”,按時飲食,一日兩餐。泛指不鋪張浪費、節儉適中的生活。節儉、愛惜物資,也是佛教徒品德情操的表現。“清淨自活”,靠正當的職業,過清淨的生活。這就是說,佛教徒應該靠正當的職業,靠真正利國利民的職業,不求名、聞、利、養,過節儉、清淨的生活,保持高尚的氣節情操。

  講到節儉、愛惜物資,我想起了一位僧人爲一葉白菜,而沿溪尋找的愛惜物資的故事。從前,有兩位禅師結伴雲遊參訪。一日路過一條小溪,便坐在小溪旁休息,幾分鍾後,突然看到一位老和尚沿著小溪上遊向下遊飛快地跑來,好像在追趕什麼?兩位禅師問那位老和尚:

  “你爲什麼跑得這般快?”

  老和尚說:“兩位有沒有看到溪水上漂流著一葉白菜?”

  兩位禅師齊聲答:“沒有。”

  老和尚說:“剛才溪水沖走我一葉白菜。爲了找回這葉白菜,我沿著小溪追趕到此。”

  兩位禅師一聽,馬上向這老和尚連連頂禮,口說:“啊!我們參訪了一年,終于遇上了得道高僧!”

  一葉白菜,本是事小,但是,你掉一葉,我扔一葉,物資浪費,垃圾堆滿,那還得了。一葉白菜,本是事小,漂流某處,滋生細菌無數,危害不小。這和尚對無情的小小的一葉白菜都如此愛惜,那他對有情生命的慈憫、愛護之心可想而知。

   不得參預世事

  經文:“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

  ①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參預世事”的世事,指世俗的種種事務,其中也包括“參政議政”。佛教徒爲社會一員,生活在現實社會中,想完全脫離“世事”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是“離世覓菩提,猶如尋兔角”。菩提就在世間中尋覓,菩提就在生活中體悟,所以,佛在其他經典中又教導我們要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以極大的悲懷熱情關心、投入利生事業。當然,對于那些正在學修佛法知識路途上的出家衆來說,爲了防護“道心”,爲了更好地安心學修,離開一切世事雜務,是完全有必要,是完全正確。

  “通致使命”,是說往返兩國,或多國之間傳達國事;或者是將A國的機密告訴B國,將B國的機密告訴A國,這個現在叫做從事間諜工作。佛…

《《佛遺教經講解》戒是解脫之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