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解》戒是解脫之本▪P4

  ..續本文上一頁教徒禍國殃民、損人利已的事不得作。

  ②咒術仙藥。“咒術”,是指咒語、幻術。“仙藥”,是指提煉仙丹、借神製藥。“咒術仙藥”,泛指邪咒、幻術、仙丹、符水、扶箕、降神等等歪門邪術。佛教徒不得“咒術仙藥”。

  ③結好貴人,親厚媟慢,就是攀緣、親近、結交、依附社會上有名望的人物,仗勢傲慢。佛教徒向社會名流宣揚佛法,共同行善事做好事是允許,但是,結交權貴,爲求名利,以增傲慢,是用不得。

  佛說:“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出家人都不應該作這些,因爲,它們能讓我們的心受到汙染,人格受到損害。爲了端正心態,樹立正派形象,佛教徒應該不作這些,而是時時刻刻將思想行爲放在“弘法利生”的事業上。

   不得顯異惑衆

  經文:“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衆。”瑕疵,原是玉石上面的斑點,這裏比喻人的缺點。“包藏瑕疵”,就是隱藏缺點,隱瞞事實真相,包庇壞人等等。隱藏自己的缺點,這是人性的弱點。將作錯的事隱藏起來,不講出來,這是不好。

  我們那裏有位張老太很想吃草莓,一天她兒子剛好買兩斤草莓回家。老太太看兒子將草莓放在客廳後走進臥室。老太太看客廳沒人,就趕緊用手抓一個,塞進嘴裏,這時她兒子叫一聲:“媽!”老太太自尊心很強,平時她兒子給她東西吃,她都不好意思要。此時,聽兒子叫一聲:“媽”,心想:“不好了!”她兒子在臥室裏聽他媽沒有答話,邊走出臥室邊大聲叫:“媽!”這位中年人一見他媽,嚇了一大跳,說:

  “媽!你的嘴巴怎麼這樣大?”

  “……!”他媽不答話,只是瞪著兩只大眼睛。因爲嘴巴被草莓塞住,無話可說。這位中年人一看完了!媽嘴巴腫了,不能講話了,趕緊打應急電話,叫救護車。救護車來到,這時老大媽才壯膽吐出草莓,說:“我嘴裏長了個草莓。”真相大白,搞得這位中年人哭笑不得。這就是隱藏真相。有些隱藏真相嚴重的,還可以造成危害生命,害人害己,那問題可就大了。

  “顯異惑衆”,異,指各種特異功能。向人們表現某種特異,以迷惑大衆,獲取稱譽,以及功名利祿。

   遠離邪命生活

  以上各條,在佛教其他經典論著中又稱作“邪命自活”。邪命自活,在經典論著中有不同說明。在《大智度論》中,邪命自活,又叫做“不淨活命”。論中記載:淨目女問舍利弗:“不淨活命?”舍利弗回答:“有出家人,合藥種谷,植樹等不淨活命者,是下口食;有出家人,觀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雳不淨活命者,是名仰口食;有出家人,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淨活命者,是名方口食;有出家人,學種種咒術,占算吉凶,如是等種種不淨活命者,是名維口食。”其他,還有5種不淨食等,其內容同上面所說的大同小異。

  以上各條,對于佛教徒來說,都應該依據“叁聚淨戒”的精神作慎重思考衡量,衡量的結果是,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利的,可以依法而作。如果,所作的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害,則不得作。至于,佛在經中爲什麼只強調“不得作”呢?這主要是針對出家衆說的。其目的是,希望出家衆遠離“不正當”的生活,不被世俗雜務所困擾,不爲世間名利所汙染,身心清淨、一心一意學修佛法,更好地作好僧人的本職工作,那就是 “弘法利生”的事業。

  《楞嚴師資記》中說:“大廈之材,本出幽谷。”大廈之材譬喻出類拔萃的人材。爲什麼大廈的棟梁之材出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呢?因爲“遠離人故,不被刀斧損斫。”(同上)什麼是“刀斧損斫”呢?就是妨礙學者學修的一切世事雜務。出家“弘法之材”當然也不例外。故出家人應當遠離以上“四項十二條”等妨礙“道業”之事務。

  大家知道,出家人,又一個名稱叫“和尚”。梵語和尚,意譯親教師。用現在的語言來講,“和尚”,就是老師、教授的意思。和尚,是我們親密的老師,是我們要親近的老師,是我們最親近的老師。

  出家人爲了安心辦道,爲了當好教授,這個不得作,那個也作不得,那生活靠什麼呢?是靠乞食爲生,靠信徒供養。《十住毗婆沙論·歸命相品》中佛說:“白衣在家者,應多行財施。”又說:“在家之人當行財施,出家之人當行法施。” 在家出家分工合作,佛日增輝,*輪常轉。

  出家人生活要靠大家供養。因此,作爲在家信徒來講,應該要供養出家人的生活所需,特別是那些可以造就的僧才。在家信徒應該讓出家人沒有生活之憂,專心致意地學修佛法,弘揚佛法,教化衆生,過上“清淨生活”,這功德真正是無量無邊。供養出家人是“敬佛、僧、父母、悲苦者”四大福田之一。出家人譬如“福田”,我們供養出家人就好比在福田中耕種,必定收獲大功德。

  雖然出家人接受在家信徒供養,但是,佛告誡出家人必須“于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四供養”,是指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四項供養出家人的物品。“四供養”,這裏泛指供養出家人的一切物品。佛說,出家人所接受的“四供養”,應該“知量知足”,不得貪求,不得有多余的積聚儲存。

  古往今來,許多僧人還不受供養,自食其力,一貧二洗,真是貧僧,就連皇帝請他進宮接受供養都不去。法融禅師就是這其中的一位。皇帝請他入朝相見受供養,他拒絕使臣後說: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臥藤蘿下,塊石枕頭。

  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吾複何憂。”

  法融禅師,石塊爲枕頭,藤蘿爲床鋪,“知量知足”,當然是沒有“蓄積”了。中國的出家人基本上是“自給自養”,過“知量知足”生活。佛說:“此則略說持戒之相。”以上所說的只是簡單地列舉一些戒條而已。

  如今,依然有出家人以清淨自修,講經說法,教化衆生,從事佛教的社會教育工作,恢複出家人的本來面目,這是值得我們佛教徒大力推崇的。

   叁、戒是解脫的根本

  經中說:“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住處。”這一段經文,是上文的總結。

   戒是正順解脫本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這一句是總說。這一句也將戒的意義提升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說明白了,就是戒爲成佛的根本,諸佛是由戒而修成佛的,諸佛是從戒中産生的,戒是佛母。一個國家的法律,是“至高無上”的,人人必須遵守。同樣道理,佛戒也是“至高無上”的,每位佛教徒都必須遵守,能遵守戒律者才有成佛的希望。

  “正”是指一個人的身、口、意行爲正確無誤,沒有差錯。因爲,戒有“防非止惡”的作用。它規範人們“身”“口”行爲的防非止惡,行善修德,到規範人們思想“意”行爲的“起心動念”生善止惡。所以說,戒是端正我們身、口、意行爲的根本。

  順,是順心如意。你遵守法律,遵守規章製度,有道德觀念,人們就會敬重你,那麼你做起事情來自然比不遵守法律,不遵守規章製度,沒有道德觀念的人要順利。有這麼一個人老喜歡打妄語,大家都知道他是個不講真話的人。大家想一想,這個喜歡講假話的人跟人們在一起能“順心如意”嗎?趙先生每到一個公司找工作,大家都說趙先生是個不守規矩、不守法律的人。大家想一想,這個趙先生能不能順利找到工作?而且,從佛教的觀點講,遵守戒律、法律,能得到諸佛菩薩護念,能得到善神護助,能産生種種功德利益,因此,做起事來自然得心應手、順心如意,所以,戒又是“順”的根本。

  順,是順從。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規則,人們遵循順從這個規則,那麼做起事來就方便了,就順利了,就事半功倍了。違背了這個規則,必定沒有結果。遵守不殺人、不偷盜等戒條,遵守國家的法律,那麼法院就不會找你麻煩,你就必定在法律的這一領域內順利地走完人生。我們順著佛爲我們製定的戒----這條道路前進,我們才有可能順利地到達涅槃城。這才是真正的“順”。戒,是“正”、是“順”的根本,這裏面包含的意義非常深廣,希望大家好好領會。

  戒,又是解脫的根本。我們上面也簡單講了“戒是解脫”,然而,這“解脫”的真正內涵,是指解脫叁界煩惱,以及塵沙、無明等一切煩惱,而成佛。成佛才是真正的解脫。

  戒,是解脫的根本,我們在許多佛經中也看到表述這種意義的語句。如《華嚴經》中說:“戒爲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涅槃經》說:“戒是一切善階梯,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又說:“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

  以上這些經文法語,都爲我們提示了“戒是解脫的根本”,“戒是成佛的根本”。換句話也就是說,誰不遵守戒,誰就不可能成佛。他這個人不守法律、不守規矩、行爲不正,他自然不能稱作好人。他這個人犯殺戒,殺人,警察要抓他,警察抓到他,法院判他死刑,他被剝奪政治權力,他也就沒有選舉和被選舉當總統的權力了。這個人犯殺人戒,要受法律製裁,他自然就沒有自由,沒有自由就沒有解脫了。

   依戒生禅定

  戒爲什麼是解脫之本呢?因爲“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原來,遵守戒律,能讓我們不安的心安定下來,不爲外物所動搖所迷惑,這是說各人自修方面。從大衆方面而說,假如大家都遵守“不偷戒”,你離家出外就不擔心有賊撬你家的門鎖,偷你家的東西,你便“安心”外出了。大家不殺生,那人們就不擔心被謀殺。有了戒,有法律保護,你錢存在銀行,你也不擔心你的錢會沒有掉。有了戒,大家的心就“安定”了。這便是“依戒生定”。

  戒,是章程,是程序,是方法。有了章程、程序、方法,我們按此辦事,自然有條不紊,心不慌張,意不散亂,思想安定,這就是有“定”。

  佛告訴我們“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根據各人對戒律的不同程度的遵守實踐,就會“得生諸禅定”,就會産生、獲得各人不同層次的“禅定”境界。完全無缺遵守戒律就會産生、獲得種種層次的…

《《佛遺教經講解》戒是解脫之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