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禅定”境界。“禅定”,這才是真正的“定”。
禅,梵語禅那,意譯作“棄惡”、“思維修”、“功德叢林”、“靜慮”等。說修行“禅那”,自然要捨棄惡法,聚集善法,令心神專注一境而不散亂,所以稱“棄惡”。“禅那”是通過思維修煉,而使精神狀態達到高度集中,所以叫“思維修”。通過修行“禅那”,功德越積越多,所獲得的功德就好比茂密的叢叢樹林,所以名“功德叢林”。“靜慮”,是指心神專注在某一對象,靜止一切思慮分別,達到極寂靜極微細的思維狀態。
定,梵語叁摩地,意思是心不散亂,而達到特殊的精神狀態。梵語禅那,又可翻譯爲“定”,梵語中文合起來,這就叫做“禅定”。但是,仔細分析,禅與定是有區別。禅,一般說來,是指叁界中的色界的心境,因此,色界則稱作“四禅天”。定,是泛指心的統一境界,在欲界的“定”可稱爲定,到無色界的四無色定也稱作定,就是出了叁界的出世間定還是稱作定。從這裏,可以見得禅是定的一種,定的含義比禅的含義要廣。然而,一般而言,禅及一切諸定總稱“禅定”。例如,有將出世間最高定稱爲最上乘禅,稱世間比較初級的定則叫做外道禅。
現在,大家心裏很煩躁不安,很容易發脾氣,心神散亂不定,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轉,等等,這都是沒有禅定的緣故。《壇經》中六祖說:得好“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這可以說是對“禅定”的最簡易而直接的解說。
證得禅定境界,自然妙用無窮。七裏禅師在禅房打坐參禅,叁更半夜閃進一個強盜,低聲說:
“錢拿來!”
七裏禅師說:“錢在那桌子的抽屜裏,自己去拿。”
盜取了錢,正要走,七裏禅師說:“喂!不要全部拿走,留一點,我明天買香油供果。”
強盜真得將錢留下一點,正要走出門時,七裏禅師又叫住他:“站住!”
強盜嚇了一大跳,回過頭來,只聽七裏禅師對他說:
“你拿了錢,怎麼不說一聲謝謝就走了。”
“謝謝!”強盜邊說邊飛快地溜了。
後來,這個強盜被警察抓住,並供認偷了七裏禅師的錢。警察帶這個強盜來讓七裏禅師指認。七裏禅師說:“他沒有偷我錢。那些錢是我送他的,因爲他向我道謝了!”
自此,這個強盜悔過自新,還做了七裏禅師的徒弟。
世間人視錢如命,世間人看錢比生命還重要,而七裏禅師不爲人人都喜愛的錢所動,還感化了強盜。這裏,展現了七裏禅師“外離相,內不亂”的禅定功夫。
有位財主不小心(沒有定),錢掉進海裏,慌忙中(沒有定)他便跳進海裏撈錢,全忘了自己不會遊泳。掙紮幾下,這才大呼:“救命!救命!”
岸上,他兒子非常慌張,馬上叫會遊水的人下海救他。這個會遊水的人知道這位財主不是好人,于是說:“下海救人要10元。”
海裏的財主聽見,立即還價說:“9元!10元太貴!”
“10元!一毛不能少!”
“就9元!一毛不能多!”財主話音剛落,人已淹沒海中。這便是“外著錢財物相,內心散亂慌張”沒有神定功夫的結果。
禅定的種數和層次,有多種說法。但概括起來有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世間禅中,又有外道禅、凡夫禅、四禅八定之分。出世間禅中有八念、八想、十想、八背舍、十一切處、九次第定、四谛觀、十二因緣觀、無相叁昧等等。出世間上上禅,也有九種之分,這是諸佛菩薩的最高禅定境界。
不同的禅定境界,自然有不同禅定的功用,層層往上,一層比一層高超。我們大家都有讀過《阿彌陀經》。這裏,我們就順便來領略一下《阿彌陀經》中衆生的禅定功夫。
《阿彌陀經》中說:“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極樂世界的衆生,一清早用衣襟(袍子前面的部分)裝滿各種鮮花,出去供養十萬億個大千世界的十萬億尊佛後,回到極樂世界才是吃早餐的時間。在這麼極短的時間內供養這麼多的佛,這說的也就是禅定功夫,這是極樂世界衆生的禅定功夫。
禅定生智慧
有了禅定,就自然有“滅苦智慧”。一談起智慧,大家就會想到字典上所解釋的“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叫做智慧。這是世間上的一般解釋。佛教上所講的智慧,它除了有“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外,還有更深更廣的含義。梵語般若,翻譯爲中文的意思可叫做智慧。但是,中文智慧兩個字不能完整地表達“般若”這“智慧” 的全部含義,因此,爲了避免佛教中所說的智慧與世間上所講的智慧搞混亂,所以,多數經典中不直接翻譯爲智慧,而是用梵音“般若”。本經文則是直接用智慧。
一般說來,般若智慧有叁種:
(1)文字般若
文字般若,是“般若”的相,是“般若”的一種表現形式,它能讓衆生,開發智慧,斷惡向善,消除煩惱痛苦,了脫生死輪回,悟入如來知見,覺悟人生宇宙實相。諸佛親悟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本無法用語言文字直接、完整表達,然而,爲了開導衆生,覺悟諸法實相,所以,方便假名“文字般若”。這裏所說的文字,還包括口頭上說的音聲、手做的手勢,以及行爲舉止等等。
世間上有許多人,文章寫得很好,可是人們看了以後想入非非,甚至走入歧途。這樣的作品就不能稱作“文字般若”。教人學壞的影片也不能稱作“文字般若”。
一位名作家寫了一部小說,其中有這麼一段:一對年齡只有11、13歲左右的小兄妹想騙錢。小男孩用一張100元的紙幣去那熱鬧的小攤上買了兩元食品。過了兩分鍾,他妹妹拿10元面額的紙幣也到那非常熱鬧的小攤上買了兩元飲料,店主找她8元。這時小女孩說:
“你怎麼找我8元?”
店主說:“你給10元,買了兩元,我找你8元。”
小女孩哭著說:“我給你是100元。”
“明明是10元!怎麼會是100元。”
小女孩說:“哦!想起來了,我那100元的背面底下,我還寫了個“good”字。”
店主因爲剛才太多人買東西,生意太好,對剛才是10元、是100元,意識裏也有些模糊,再翻找100元面額的紙幣,確實有一張背面底下有個“good”字。店主對小女孩說:“好!好!對不起!找你98元。”
以上這一小說片段有何教育意義?大家一定各有見解。但是,總而言之,一句話,教人“學壞”的文藝作品,都不是“文字般若”。
(2)觀照般若
觀照般若,是“般若”的作用,它的作用就好比太陽照亮大地一般,讓人看清萬事萬物。我們凡夫俗子沒有觀照般若,于是分不清事物真相,不明萬事萬物虛妄所成,于是以假爲真,以真爲假,將“親家母當作兒子”,迷惑顛倒,所以生死輪回不得出離。
將“親家母當作兒子”,說的是一個故事。從前,人們生活貧困,一般都是有早餐,沒午餐,家糧不足。張家來了位兒媳的媽媽親家母,住了叁天還沒走,眼睛失明的家婆有些焦急。黃昏時刻,“兒子”走進廚房,家婆就走過去對“他”說:
“你嶽母住了這麼多天,怎麼還不走?”
“我正想明天一早就回家”回話的是親家母。
家婆心想糟糕,我以爲是兒子,原來是親家母,連忙說:“噢!親家母!我這人有一毛病,就是一到太陽落山就胡說。”
親家母接過話,說:“我這人也有一毛病,一到太陽落山,就全無記憶力。”
沒有觀照般若,就好比一個人眼睛失明,對東西南北、青紅皂白、善惡是非分辨不清,因而做出種種錯事。
(3)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就是諸法的真實相。諸法的“實相”不能說有說無,不能比大比小,非言語文字可表達,非思想意識能想像。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中有這麼一段話:“般若攝無量義,性體空寂,我法俱遣,情執盡空,得無所得。”後四句說的就是“實相般若”的體性。般若體性是空,它離言語相、文字相等一切相。它沒有形象,因此,凡人用眼睛是看不見,用手是捉摸不到。不但看不見摸不到,它還離“心緣相”,用凡人心念也是想像不到的。但是,它猶如虛空,確確實實存在,所以只好用“空”來形容它的體性。
般若體性又是寂。“寂”是說般若的清淨程度,它清淨至極,一塵不染,“我法俱遣,情執盡空”。“遣”是消除、捨棄的意思,引申爲放下、不執著。我,是主觀個體,對我這個主觀個體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因此,能放下我而不執著。對我以外的外界事物“法”也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因此,能透徹“法”而無執著。我法統統消除,“情執”自然也就沒有了。
“情執”,嚴重的,就是貪嗔癡我慢。輕一點的就是起心動念的妄想。 “情”是妄想,“執”是執著。我與法都弄清楚了,都放下了,自然也就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情執盡空”,佛性就顯現出來,這就是般若之體。覺悟了這個道理,便明白了“得無所得”。一切事相都是虛幻不真實。
般若之體,是空,是寂,本來是無法用凡人的思想、世俗語言文字來表達,也不能說空說有等種種解說,但是,出于引導衆生,不得不勉強假名“般若”,而說空有,盡可能地顯示般若之體。
實相般若,是般若本體,般若本體所産生的作用,就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是作用,它依然是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它通過文字般若之相,而表現出來。有個叫“牙咬樹枝,懸挂空中”的禅門公案,爲我們演繹了般若的體、用、相。
《五燈會元》中記載,一日,香嚴禅師爲了讓學生開悟,于是,對大衆說:求道,就好比一個人牙齒咬住樹枝,整個身體高懸在半空中。這時地面上有人問他:“祖師來中國的目的是什麼?”大家說說,牙咬樹枝的人回話好還是不回話好?假如他不回答,問話的人不能消除疑問;如果他回話,一張開口,人就會掉下來摔死。請問大家,這時他該怎麼辦?
大家糊塗。當時,虎頭招上座正好在場,便站起來說:“我們不問他現在該怎麼辦?只請你告訴我,他是…
《《佛遺教經講解》戒是解脫之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