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解》戒是解脱之本▪P2

  ..续本文上一页善恶行为都称为戒,如好的行为称作“善戒”,坏的行为称作“恶戒”。然而,我们一般所说的“戒”,是指特为佛教出家、在家信徒所制定的戒规。

  戒的种类有许多,但常见的有这几种:

  (1)三皈戒: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三宝,为加入佛教教团的第一条件。

  (2)五戒: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邪淫,④不妄语,⑤不饮酒。此为在家男性信徒优婆塞、女性信徒优婆夷所遵守。

  (3)八关斋戒: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淫。④不妄语。⑤不饮酒。⑥离涂饰香花,就是身上不涂香油、不带装饰品。⑦离高广严丽床座,及不歌舞视听,广义说,就是不奢华享受、铺张浪费,不看不听不表演不健康的歌舞等。⑧离非时食,即过午不食,饮食适中。此是优婆塞、优婆夷在一日一夜中体验出家生活时所遵守的戒。

  (4)十戒:将八关斋戒中的不歌舞视听分出来,单独为一条,再加上不持金银财宝,就是不接触、不储存货币财物。再加“八关斋戒”,而成十戒,此为出家男众沙弥、女众沙弥尼所遵守的戒。

  (5)六法戒。沙弥尼经过两年的“试习期”合格才能受比丘尼戒。在这两年的“试习期”中,她们称“式叉摩尼”(学法女),除遵守“十戒”外,还必须遵守“六法戒”。六法戒是:①染心相触戒:没有接触“染污心”男性。②盗人四钱戒:没有偷人财物价值超过四钱以上。偷人财物四钱以下,名为“缺戒”,可以重新受戒。③断畜生戒:没有故意杀害畜生生命。④小妄语戒:没有讲微细虚假不实的语言。⑤非时食戒。⑥饮酒戒。

  (6)具足戒,指比丘、比丘尼遵守的戒条。具足,原意为亲近世尊足下,后来有完全圆满的意思。说比丘戒、比丘尼戒相对于五戒、十戒等不俱全的戒来说,算是完全圆满之戒,所以名“具足戒”。此外,还有《梵网经》上列举的“十重禁四十八轻”等等戒条。这里就不一一介绍。

   戒是我等之大师

  佛说:你们应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在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佛的慈悲和蔼,他没有以“教主”之尊,用命令式的口气,要求佛弟子们必须接受戒规,而是用“尊重珍敬”四个字来表达他对弟子们遵守戒规的期望。“尊重珍敬”,这是用两个词组,表达一个词性,以突出“戒”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要你遵守戒规,一般来说有强制性,遵守者处于被动,不是那么自愿,而“尊重珍敬” 戒,这是遵守者发自内心对戒的尊重敬仰,这是遵守者对戒充满虔诚的心情,这是遵守者主动地自愿地遵守戒规,完全没有被迫。以尊重敬仰欢喜之情,以主动自愿之心实行戒规,这是佛弟子实行戒规的基本态度。从“尊重珍敬”四字中,我们感受到佛为弟子们“持戒守法”,用心良苦。

  为什么要遵守戒规呢?经中说:“如暗遇明,贫人得宝。”没有戒,我们无所适从,那么你乱来,我胡来,结果就好比大地一片黑暗。大地一片黑暗,大家怎么走路?大地一片黑暗,大家怎样生活?假如,大家顽固地要远行,那是非常危险的。有了戒,就好比黑暗中有了光明,你自然看清楚在你眼前的路那条可以走,那条路不能走,你有所依从。“戒”为我们身、口、意行为指明方向。

  遵守戒规,又犹如“贫人得宝”。宝,是金银财宝,戒怎么称为“宝”呢?大家好好想一想,就会明白戒实在是“宝”。一个人尽管有许多金银财宝,但是犯了杀人戒,这个人的一切金银财宝都不是“宝”了,一切金银财宝都没有用了。拥有守法这个“宝”,其他一切“宝”才是宝。戒,是方法,掌握这个方法,按这个方法去作,你脱贫致富发财了。

  又由于犯戒会招来恶报,遵守戒规会产生善法果报,因此,戒称为宝,太弥足珍贵了。又,戒能让你见到佛,戒能让你成佛道得解脱,你说,戒是不是宝?戒,不仅是宝,而且是宝中之宝。所以说,能得到戒,就好比“贫人得宝”!

  佛在世时,制定了戒律。然而,诸佛弟子在遵守戒律的同时,依然是以佛为模范,以佛为师,遇到问题就找佛解决,佛为大家指点方向。现在,佛要涅槃了,佛涅槃后,诸佛弟子以谁为师呢?依《大智度论》说,佛临涅槃时,阿难向佛提了四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佛涅槃后,我们“以谁为师”?佛回答:以戒为师。这里,佛再次强调这个问题。经文说:“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再次将“戒”提升到与佛同等地位。大家知道戒就是我们的大师,戒在世间就是我佛如来在世间。戒与佛是没有区别的,戒就是佛。

  甲比丘对乙比丘说:“很久没有见到佛了,我们去见见佛如何?”

  乙比丘就劝说甲比丘不要去,好好在这里依戒修行,弘法利生。甲比丘不听,于是跋山涉水,风霜露宿,千里迢迢,一路上犯了戒条,终于见到佛。他十分得意地对佛说:“尊敬的佛陀!我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见到您了!”

  佛说:“你没有见到我!”

  “尊敬的佛陀!我明明见到您了!怎么没有呢?”

  佛说:“因为你没有遵守戒律!而那位乙比丘,他才真正见到我!”甲比丘明明见到佛,而佛却说没有见到佛。而乙比丘明明没见到佛,而佛却说见到佛了,这是为什么?因为乙比丘遵守戒律!“戒是佛”吗!

  蔡居士经常抱怨说:“我每逢初一、十五都买许多水果供佛,还烧很多香薰佛,为什么我到现在还没有见到佛?”一天,她读《遗教经》读到这里才明白,原来遵守戒律就能见到佛。谁遵守戒律,谁就天天见到佛,天天与佛在一起。我们早课念诵时都在祈请“诸佛住世”,其实,现在你遵守戒律,诸佛便已在人世,因为“戒是佛”。戒在人间,就是佛在人间。要想见到佛,要想“佛住世”,就从“戒”中求。“戒”,“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二、清净自活方便戒

  戒条,又可分为“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指主要的、根本的戒,如杀、盗、淫、妄等。也就是说,这些戒条的本质就是“恶法”,不是佛制定才成为戒。也无论是出家、在家、受过戒、没受过戒,只要犯了“性戒”,都是有罪的。譬如杀人,在佛教中是绝对不允许,在社会上也同样是不允许。触犯“性戒”,罪恶极重。有些人以为,受了戒,犯戒有罪,而且,明知故犯,罪加一等。没受戒犯戒无罪,因为不知不为过。这完全是错误。应该明白,没受戒犯戒,同样有罪,而且不知悔过自新,越犯越大。就像衣服破了洞不知修补,衣服的破洞将越来越大。受了戒犯戒,而知忏悔,改过自新,还有得救的机会。

  遮戒,是指遮止、次要的戒条,它有预防触犯“性戒”的作用。遮戒本身并不是恶法,但是,违反遮戒,有可能造成触犯“性戒”。又,遮戒,一般是因为防止世间人的指责毁谤而制定的。如饮酒等就是属于遮戒。一般说来,触犯遮戒,罪比较轻。

  受戒者能够遵守戒规,叫做“持戒”。相反的,则称“破戒”。如何才是持戒?如何才是破戒?这有个标准,那就是以“善恶”为标准。有益于社会大众的,这就是“持戒”;有害于社会大众的,这就是“破戒”。其精神可以概括为三条,这也就是《菩萨地持经》卷四中所讲述的“三聚净戒”。三聚净戒,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1)摄律仪戒:是指约束自己的身口意行为,不作损害社会大众利益的事。这也叫“断一切恶戒”。

  (2)摄善法戒:是指自己的身口意行为,广作利益社会大众的事。这也叫“行一切善戒”。

  (3)摄众生戒:也称“饶益众生戒”,是指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帮助众生。

  基于“三聚净戒”的精神,依据各国国情、风俗、气候等不同,除“根本戒”外,其它的“小小戒”还可以适宜修订,这叫“随方毗尼”。道宣律师的《四分律行事钞》卷上说:“虽我所制,于余方不清净者,则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于余方必应行者不得不行。此如来在世教也。”这里的“我”是指佛。什么是“小小戒”?“随方毗尼”就属于小小戒的范畴。比如,“过午不食戒”,我们中国许多僧人要从事耕种等辛苦的体力劳动,不食晚餐影响身体;又由于饮食是寺内自己作,比较方便;又由于自力更生,粮食较为充足,等等,所以,允许吃晚餐。但吃晚餐,叫做“药饮”,就是当作药来吃的意思。允许吃晚餐,这就是“随方毘尼”。“毘尼”就是戒。

  这条“过午不食戒”,虽然是我佛制定的,但是,在遵守者的居住地确实有困难遵守,可以“不应用”。又,这不应用的戒条,应该在不损害他人,以及社会的同时,还不会引起他人,以及社会的反感。这就是“小小戒”了。

  基于“三聚净戒”的精神,戒律中还有“开遮持犯”。这是大乘菩萨本着慈悲願行利益众生灵活应用戒律的作法。小乘戒法不准“开”。开,是开禁,指解除戒。遮,是遮止,指预防之戒。持,是坚持,指奉行戒。犯,是触犯,指违反戒。

  戒的根本意义,在于“止恶行善”。下面的这则故事,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戒的开遮持犯。佛经记载:波斯匿王的王后未利夫人,是个虔诚守戒的佛教徒。一天,王宫里的厨师犯差错,波斯匿王要杀厨师处罚。当时正在守“八关斋戒”的末利王后闻讯,立刻带金挂银抹粉戴花打扮华丽,请波斯匿王一起饮酒歌舞作乐,还指定要那位被国王定死刑的厨师亲自煮菜。波斯匿王十分纳闷地问她:

  “今天是你八关斋戒不饮酒、不涂香油、不带金银装饰品、不穿华丽服装、以及不唱歌不跳舞的日子。为什么你今天破斋戒?”

  末利夫人回答:“我听说国王要杀这位厨师。我想今天不吃他煮的好菜,以后再也吃不到了。”波斯匿王明白末利夫人“破斋戒救人”的慈悲用意,就当场宣布免除这位厨师的死罪。

  末利夫人深解“戒原是以止恶行善”,因此,冒犯饮酒、涂香破戒,以救他人,不为戒相所惑,灵活应用戒条,真正表达了“戒是止恶行善”的道理。

  佛根据“随犯随制”,并结合佛弟子的不同情况,归纳了几种不同的戒,这许多戒条都很重要。现在,佛…

《《佛遗教经讲解》戒是解脱之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