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解》戒是解脫之本▪P2

  ..續本文上一頁善惡行爲都稱爲戒,如好的行爲稱作“善戒”,壞的行爲稱作“惡戒”。然而,我們一般所說的“戒”,是指特爲佛教出家、在家信徒所製定的戒規。

  戒的種類有許多,但常見的有這幾種:

  (1)叁皈戒:就是皈依佛、法、僧叁寶。皈依叁寶,爲加入佛教教團的第一條件。

  (2)五戒:①不殺生,②不偷盜,③不邪淫,④不妄語,⑤不飲酒。此爲在家男性信徒優婆塞、女性信徒優婆夷所遵守。

  (3)八關齋戒:①不殺生。②不偷盜。③不淫。④不妄語。⑤不飲酒。⑥離塗飾香花,就是身上不塗香油、不帶裝飾品。⑦離高廣嚴麗床座,及不歌舞視聽,廣義說,就是不奢華享受、鋪張浪費,不看不聽不表演不健康的歌舞等。⑧離非時食,即過午不食,飲食適中。此是優婆塞、優婆夷在一日一夜中體驗出家生活時所遵守的戒。

  (4)十戒:將八關齋戒中的不歌舞視聽分出來,單獨爲一條,再加上不持金銀財寶,就是不接觸、不儲存貨幣財物。再加“八關齋戒”,而成十戒,此爲出家男衆沙彌、女衆沙彌尼所遵守的戒。

  (5)六法戒。沙彌尼經過兩年的“試習期”合格才能受比丘尼戒。在這兩年的“試習期”中,她們稱“式叉摩尼”(學法女),除遵守“十戒”外,還必須遵守“六法戒”。六法戒是:①染心相觸戒:沒有接觸“染汙心”男性。②盜人四錢戒:沒有偷人財物價值超過四錢以上。偷人財物四錢以下,名爲“缺戒”,可以重新受戒。③斷畜生戒:沒有故意殺害畜生生命。④小妄語戒:沒有講微細虛假不實的語言。⑤非時食戒。⑥飲酒戒。

  (6)具足戒,指比丘、比丘尼遵守的戒條。具足,原意爲親近世尊足下,後來有完全圓滿的意思。說比丘戒、比丘尼戒相對于五戒、十戒等不俱全的戒來說,算是完全圓滿之戒,所以名“具足戒”。此外,還有《梵網經》上列舉的“十重禁四十八輕”等等戒條。這裏就不一一介紹。

   戒是我等之大師

  佛說:你們應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在這句話中,我們感受到佛的慈悲和藹,他沒有以“教主”之尊,用命令式的口氣,要求佛弟子們必須接受戒規,而是用“尊重珍敬”四個字來表達他對弟子們遵守戒規的期望。“尊重珍敬”,這是用兩個詞組,表達一個詞性,以突出“戒”的嚴肅性和重要性。要你遵守戒規,一般來說有強製性,遵守者處于被動,不是那麼自願,而“尊重珍敬” 戒,這是遵守者發自內心對戒的尊重敬仰,這是遵守者對戒充滿虔誠的心情,這是遵守者主動地自願地遵守戒規,完全沒有被迫。以尊重敬仰歡喜之情,以主動自願之心實行戒規,這是佛弟子實行戒規的基本態度。從“尊重珍敬”四字中,我們感受到佛爲弟子們“持戒守法”,用心良苦。

  爲什麼要遵守戒規呢?經中說:“如暗遇明,貧人得寶。”沒有戒,我們無所適從,那麼你亂來,我胡來,結果就好比大地一片黑暗。大地一片黑暗,大家怎麼走路?大地一片黑暗,大家怎樣生活?假如,大家頑固地要遠行,那是非常危險的。有了戒,就好比黑暗中有了光明,你自然看清楚在你眼前的路那條可以走,那條路不能走,你有所依從。“戒”爲我們身、口、意行爲指明方向。

  遵守戒規,又猶如“貧人得寶”。寶,是金銀財寶,戒怎麼稱爲“寶”呢?大家好好想一想,就會明白戒實在是“寶”。一個人盡管有許多金銀財寶,但是犯了殺人戒,這個人的一切金銀財寶都不是“寶”了,一切金銀財寶都沒有用了。擁有守法這個“寶”,其他一切“寶”才是寶。戒,是方法,掌握這個方法,按這個方法去作,你脫貧致富發財了。

  又由于犯戒會招來惡報,遵守戒規會産生善法果報,因此,戒稱爲寶,太彌足珍貴了。又,戒能讓你見到佛,戒能讓你成佛道得解脫,你說,戒是不是寶?戒,不僅是寶,而且是寶中之寶。所以說,能得到戒,就好比“貧人得寶”!

  佛在世時,製定了戒律。然而,諸佛弟子在遵守戒律的同時,依然是以佛爲模範,以佛爲師,遇到問題就找佛解決,佛爲大家指點方向。現在,佛要涅槃了,佛涅槃後,諸佛弟子以誰爲師呢?依《大智度論》說,佛臨涅槃時,阿難向佛提了四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佛涅槃後,我們“以誰爲師”?佛回答:以戒爲師。這裏,佛再次強調這個問題。經文說:“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佛再次將“戒”提升到與佛同等地位。大家知道戒就是我們的大師,戒在世間就是我佛如來在世間。戒與佛是沒有區別的,戒就是佛。

  甲比丘對乙比丘說:“很久沒有見到佛了,我們去見見佛如何?”

  乙比丘就勸說甲比丘不要去,好好在這裏依戒修行,弘法利生。甲比丘不聽,于是跋山涉水,風霜露宿,千裏迢迢,一路上犯了戒條,終于見到佛。他十分得意地對佛說:“尊敬的佛陀!我經過千辛萬苦終于見到您了!”

  佛說:“你沒有見到我!”

  “尊敬的佛陀!我明明見到您了!怎麼沒有呢?”

  佛說:“因爲你沒有遵守戒律!而那位乙比丘,他才真正見到我!”甲比丘明明見到佛,而佛卻說沒有見到佛。而乙比丘明明沒見到佛,而佛卻說見到佛了,這是爲什麼?因爲乙比丘遵守戒律!“戒是佛”嗎!

  蔡居士經常抱怨說:“我每逢初一、十五都買許多水果供佛,還燒很多香薰佛,爲什麼我到現在還沒有見到佛?”一天,她讀《遺教經》讀到這裏才明白,原來遵守戒律就能見到佛。誰遵守戒律,誰就天天見到佛,天天與佛在一起。我們早課念誦時都在祈請“諸佛住世”,其實,現在你遵守戒律,諸佛便已在人世,因爲“戒是佛”。戒在人間,就是佛在人間。要想見到佛,要想“佛住世”,就從“戒”中求。“戒”,“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二、清淨自活方便戒

  戒條,又可分爲“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指主要的、根本的戒,如殺、盜、淫、妄等。也就是說,這些戒條的本質就是“惡法”,不是佛製定才成爲戒。也無論是出家、在家、受過戒、沒受過戒,只要犯了“性戒”,都是有罪的。譬如殺人,在佛教中是絕對不允許,在社會上也同樣是不允許。觸犯“性戒”,罪惡極重。有些人以爲,受了戒,犯戒有罪,而且,明知故犯,罪加一等。沒受戒犯戒無罪,因爲不知不爲過。這完全是錯誤。應該明白,沒受戒犯戒,同樣有罪,而且不知悔過自新,越犯越大。就像衣服破了洞不知修補,衣服的破洞將越來越大。受了戒犯戒,而知忏悔,改過自新,還有得救的機會。

  遮戒,是指遮止、次要的戒條,它有預防觸犯“性戒”的作用。遮戒本身並不是惡法,但是,違反遮戒,有可能造成觸犯“性戒”。又,遮戒,一般是因爲防止世間人的指責毀謗而製定的。如飲酒等就是屬于遮戒。一般說來,觸犯遮戒,罪比較輕。

  受戒者能夠遵守戒規,叫做“持戒”。相反的,則稱“破戒”。如何才是持戒?如何才是破戒?這有個標准,那就是以“善惡”爲標准。有益于社會大衆的,這就是“持戒”;有害于社會大衆的,這就是“破戒”。其精神可以概括爲叁條,這也就是《菩薩地持經》卷四中所講述的“叁聚淨戒”。叁聚淨戒,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

  (1)攝律儀戒:是指約束自己的身口意行爲,不作損害社會大衆利益的事。這也叫“斷一切惡戒”。

  (2)攝善法戒:是指自己的身口意行爲,廣作利益社會大衆的事。這也叫“行一切善戒”。

  (3)攝衆生戒:也稱“饒益衆生戒”,是指一切行爲都是爲了幫助衆生。

  基于“叁聚淨戒”的精神,依據各國國情、風俗、氣候等不同,除“根本戒”外,其它的“小小戒”還可以適宜修訂,這叫“隨方毗尼”。道宣律師的《四分律行事鈔》卷上說:“雖我所製,于余方不清淨者,則不應用。雖非我所製,于余方必應行者不得不行。此如來在世教也。”這裏的“我”是指佛。什麼是“小小戒”?“隨方毗尼”就屬于小小戒的範疇。比如,“過午不食戒”,我們中國許多僧人要從事耕種等辛苦的體力勞動,不食晚餐影響身體;又由于飲食是寺內自己作,比較方便;又由于自力更生,糧食較爲充足,等等,所以,允許吃晚餐。但吃晚餐,叫做“藥飲”,就是當作藥來吃的意思。允許吃晚餐,這就是“隨方毘尼”。“毘尼”就是戒。

  這條“過午不食戒”,雖然是我佛製定的,但是,在遵守者的居住地確實有困難遵守,可以“不應用”。又,這不應用的戒條,應該在不損害他人,以及社會的同時,還不會引起他人,以及社會的反感。這就是“小小戒”了。

  基于“叁聚淨戒”的精神,戒律中還有“開遮持犯”。這是大乘菩薩本著慈悲願行利益衆生靈活應用戒律的作法。小乘戒法不准“開”。開,是開禁,指解除戒。遮,是遮止,指預防之戒。持,是堅持,指奉行戒。犯,是觸犯,指違反戒。

  戒的根本意義,在于“止惡行善”。下面的這則故事,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什麼是戒的開遮持犯。佛經記載:波斯匿王的王後未利夫人,是個虔誠守戒的佛教徒。一天,王宮裏的廚師犯差錯,波斯匿王要殺廚師處罰。當時正在守“八關齋戒”的末利王後聞訊,立刻帶金挂銀抹粉戴花打扮華麗,請波斯匿王一起飲酒歌舞作樂,還指定要那位被國王定死刑的廚師親自煮菜。波斯匿王十分納悶地問她:

  “今天是你八關齋戒不飲酒、不塗香油、不帶金銀裝飾品、不穿華麗服裝、以及不唱歌不跳舞的日子。爲什麼你今天破齋戒?”

  末利夫人回答:“我聽說國王要殺這位廚師。我想今天不吃他煮的好菜,以後再也吃不到了。”波斯匿王明白末利夫人“破齋戒救人”的慈悲用意,就當場宣布免除這位廚師的死罪。

  末利夫人深解“戒原是以止惡行善”,因此,冒犯飲酒、塗香破戒,以救他人,不爲戒相所惑,靈活應用戒條,真正表達了“戒是止惡行善”的道理。

  佛根據“隨犯隨製”,並結合佛弟子的不同情況,歸納了幾種不同的戒,這許多戒條都很重要。現在,佛…

《《佛遺教經講解》戒是解脫之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