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解》戒是解脱之本

  戒是解脱之本

  (节录自正如法师《佛遗教经讲解》)

  经文:“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此则略说持戒之相。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我们上面讲完了“序分”。现在从上面的这段经文:“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开始,是本经的“正宗分”。什么叫“正宗分”呢?正宗分,就是佛说一经的正文宗要。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篇文章的正文部分。正宗分,是记录佛说的法,是佛说的。

  本经正文一开头,佛就为我们宣示了佛教的“宪法”。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也称“母法”,是一个国家其他一切法的立法依据。除宪法外的其他一切法,称为“子法”。佛教各寺院团体的规章制度,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子法”。这“子法”是依据佛教的“戒”这个“母法”而产生的。佛教所说的“戒”就好比国家的“宪法”。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教有教条,佛教有戒。法,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国人的行为规则,人人必须遵守。犯法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戒,是佛教徒的行为准则,对佛教徒行为起规范作用,是佛教徒实践佛道的根本。犯戒者,或“现在生”受报应,受国法处罚,招来恶果,或来生受报应,堕落三恶道受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持戒清净,而成佛道。

  佛法修学,法门八万四千,但实则不出“戒定慧”三学。三学之中,戒为基础。中国佛教有十大宗派,其中有一宗专门讲“戒”名叫“律宗”,则为其他九宗派所共同重视。

  研究戒律、实行戒律、弘扬戒律的法师,名为律师。现在,社会上也有律师这一名称,他们是从事法律事务的专业人员。这名称与佛教的律师名称相同,他们从事的事务也都是与“律”有关。

   一、宣示根本清净戒

  经文:“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汝等比丘”,汝,是你。汝等,就是你们。比丘,是尊称,是佛弟子。佛非常温和,非常客气,非常礼貌,叫自己的弟子,还不忘地称呼“比丘”。我们在佛经中还常常看到,佛称弟子为“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好男人”“好女人”。用现在话说,是先生们女士们。在有些人眼里,世界上没有好人,就连儿子也认为父母是坏人。有位年轻人,一天看他的母亲,越看越像“坏人”。一气之下,将他母亲赶出家门。在佛看来,所有的人都是好人,更不要说是亲生父母了。

  佛告诉我们,要视一切男人女人是善男子、善女人。有人说,这个境界太高,我作不到。的确如此,但是,我们最起码在家庭中要有这“善男子、善女人”的观念。善男子、善女人们:你家的所有男士都是善男子;你家的所有女士都是善女人。有人说,这个我也作不到。这个作不到,你就没有资格学佛了!

   比丘为七众之首

  比丘,原是梵语音译,又可写作苾蒭、比呼等,是出家受二百五十条“具足戒”的男子。出家受三百四十八条“具足戒”的女子,称比丘尼。在以前,出家比丘,穿件破衣服,背个简单行李,“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其生活其模样真得跟乞丐差不多。这话真的说对了,比丘还真有乞丐的意思。你们大家都叫我法师,其实我是个乞丐。不过文字上用得优雅一些,叫做“乞士”,将“丐”变为士。依据《大智度论》卷三记载,比丘一词有5种含义:

  (1)乞士:乞求佛法长养慧命,乞讨饮食养活色身。

  (2)破烦恼:又称破恶,精进破除贪嗔痴等烦恼恶业。

  (3)出家人:出离世俗家庭,过独身清净利他生活。

  (4)净持戒:受持比丘清净具足戒。

  (5)怖魔:出家为僧,魔王少了一位魔民,因而惊怖。

  以上5种含义中,一般又以乞士、破恶、怖魔,称为比丘三义,与阿罗汉一词义中的应供、杀贼、无生三义,合起来而称作“因果六义”。意思是,由于比丘乞士之因,而获得阿罗汉应受人天供养之果;由于比丘出家,让魔恐怖,精进修行,杀尽烦恼之贼,因此,而得阿罗汉“杀贼”之果;由于比丘努力破除烦恼恶业,超出六道,不再生死轮回,因此,而得阿罗汉“无生”之果。

  出家人,又称“沙门”,意为“勤息”,指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出家人,又称为僧。僧,梵语僧伽,意为和合众,原是指三位以上的出家人,三人为僧。后来在我国,单一出家人也称为僧。但是,佛、法、僧三宝的“僧宝”,是以受“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为主。这里所说的“僧宝”是指整个“僧团”。僧与佛、法并立,而为佛教三宝,可见,僧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皈依佛法僧三宝后,就成为佛教徒。皈依僧宝,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一位比丘、比丘尼,不是这个比丘是我师父,那个比丘不是我师父。十方佛是我皈依师,十方法是我皈依师,十方僧是我皈依师。作为一名佛教徒,敬佛及格,敬法也及格,可是敬僧不及格,这就不能称做合格的三宝弟子。

  有位朋友对我说:一天,他到朋友家。同朋友闲谈中刚谈到神父不好的话题。这时,朋友的父亲从卧室里冲出来大声说:“不能乱讲话!再讲神父不好,下次不准到我家!”原来他父亲是天主教徒。

  有几位居士手捏着佛珠,围在一起念佛,正念得昏昏沉沉,突然,朱居士提起某出家人不够慈悲,这下好了,余居士精神一振,昏沉全消,接过话题,坐在身边已打盹的吴居士也插上嘴,大家越谈越起劲,从甲僧谈到乙僧,从乙僧又谈回甲僧,谈得大家眉飞色舞,笑语声声,全忘了手上是拿着佛珠在念佛,全不知言笑之中已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已经造成重罪!应该明白,纵然有见到某出家人有某些过失,或在家同修之间有过失,我们都应该想办法善意地去帮助他,而不是背后批评、恶意毁谤。毁谤之罪,入阿鼻地狱。

  现在人都说自己不容易,做父母的说,做父母不容易;做儿女的说,做儿女不容易;同样地也应该理解我们做出家人也是不容易!有句话说得好“理解万岁!”。我们由于共同的信仰,而走到一起来!用我们佛教的话讲,是前生累世所结下来的“缘分”。这一份缘分来之不易,我们理应互相惜缘,互相理解,互相勉励。团结合作才是佛法精神。

  “汝等比丘”,佛在本经中的每一段开头几乎都在叫“汝等比丘”。是不是本经是针对比丘讲的呢?不是的!本经内容针对比丘等出家众,但是,经中有许多内容也非常适应在家众。经中那些内容是针对出家众?那些内容是适应在家众?弄清楚这一点极为重要,否则,所谓“佛法即非佛法”了,误解佛法了。

  那么,佛在经中为什么只叫“比丘”呢?这是因为:(1)佛说法的对象人数众多,不可能一一都叫。为了简捷,佛就叫“七众”之首的比丘,用以代表所有佛教徒。(2)佛在世时,许多比丘本是菩萨,外现比丘。今举比丘,说明大乘方便道,与“二乘”相共。依本经修行,一定可以趋向大乘佛道。(3)比丘为出家众之首,乃“三宝”之一,今独举比丘,以表示恭敬僧宝、远离烦恼、住持佛法、弘法利生的重要。

   尊重波罗提木叉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比丘们、信众们:我“入灭”后,你们应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灭,就是涅槃。梵语“波罗提木叉”,翻译中文是“处处解脱”、“别别解脱”,是佛教戒的别称。

  林太太对陈太太说:“陈太太!你对佛教这么虔诚,你应该归依三宝才好。”陈太太回答:“我还没有自由够呢!”言外的意思是说,归依三宝后要遵守“戒”,这个不能作,那个又不许干,不自由。这实在是不了解戒,这是对戒的误解。这里,我们就明白“波罗提木叉”戒,原来就是“解脱”的意思。解脱才有真正的自由,解脱就是自由。这个意义延伸也就是说,法律也就是“解脱”。

  比如说,大家遵守法律,没有人入屋偷东西,大家的房子也不设铁门,也不装铁窗,甚至门也可以不上锁,这就是解脱。美国的乡村民房就没有铁门、铁窗。你没有杀人、偷东西犯罪,听到警车沿街呼叫,你心里自然坦然一点都不害怕。你没有干坏事,警察在街上巡逻,你也胆敢从警察面前大摆大摇地走过,这就是解脱。古语说:“心中没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再比方说吧,一天聚会,你对朋友无故发火口说恶言,之后,你心里一定很难过,心里有挂碍,这是不解脱。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你心里一定很舒畅,这就是解脱。你不侵犯我,我不侵犯你,大家都这样,大家都解脱。

  有了戒,有了规章,有了法律,大家也才有自由。再比如说,交通规则中规定驾车必须靠右行驶。驾车人都能遵守“靠右行驶”等交通规则,那么大家开起车来就自由了。所以说,戒是解脱,这表达得非常之妙。

  这“波罗提木叉”戒,有种种分别不同,如果人们依照各自所接受的不同内容去实践,就能够获得各自不同的解脱,这就是“别别解脱”。如果人们能完全遵照“波罗提木叉”去作,则时时处处无烦恼得解脱,这就叫做“处处解脱”。

  戒,梵语又称“尸罗”,有行为、习惯、道德等义。从广义上讲,一切…

《《佛遗教经讲解》戒是解脱之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