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何咬住树枝?香严禅师听了会心大笑。
在回答与不回答的问题上纠缠,无非是妄想分别执著,对这件事物本身毫无意义,更何况事物本身便不存在,是个假设,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去寻求答案。不如直达事物本源,知道“未咬住树枝之前是怎么样?这个明白了,一切也将大白。
己证悟的香严禅师、虎头招上座,是般若之体;以一问一答的公案形式,这是般若之相;通过公案,目的是让大家明悟实相般若,这就是般若之用。
证得实相般若,产生观照般若的作用,而表现出文字般若。修行人通过文字般若,观察体验修习佛法的观照般若,而证得实相般若。这也就是人们时常形容的:文字般若如车船,观照般若如驾驶,实相般若如目的地。
智慧能灭苦
佛在经中还特别提醒我们般若智慧的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灭苦智慧”。这“灭苦智慧”四个字非常之重要,不能轻意看过。能消除痛苦获得快乐,才是智慧。能断恶修善,才是智慧。没有烦恼执著,才是智慧。
有人说,他这个人很有智慧,因为他发明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导弹,这导弹威力巨大,一个导弹可以毁灭整个人类。但是,从般若的含义讲,他没有智慧。因为他发明的是毁灭人类,制造人类痛苦。有位年轻人考上世界名牌大学的第一名,他很有智慧吧!可是他活得并不好,天天很烦恼,这从般若的概念说,这位年轻人也不能叫做有智慧。因为他有烦恼。李老板很有智慧,因为他做世界上最不容易做的生意,而成为世界级富翁。后来,人们发现他的生意是违法的。李老板的“智慧”,从般若的角度讲,也不能称作有智慧,因为他违背了“断恶修善”。以上的几位,都只能说是有聪明,或者说是有“世间智”。智慧,是“灭苦智慧”。
没有智慧—无明,这是造成众生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没有智慧很烦恼痛苦,不要说没有智慧,缺乏聪明也是痛苦。从前,四川有位百万家财的施员外,有个儿子今年15岁,施员外先后请了三位先生教他读书,可是,三位先生教来教去,他儿子就是不领会,记不住,读了5年书还记不了几个字,先生都因为他太笨,不聪明,都气走了。
一天,施员外就叫儿子过来,想教他几个实用的字。施员外写个“四”字,他儿子读“四”,看样子他儿子知道“四”字。施员外写个“川” 字,儿子不认识,施员外说:“这是四川的“川”字,是我们的省份。”教了三天“川”字,他儿子说记住了。
过了三天,施员外见儿子在身旁,就顺手拿一本书给他,说:“你从这本书中找出我三天前教你的那个字。”这傻儿子在书中找了30多分钟还没有找到这个字,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看到一个“三”字时大叫起来:“我到处找你,原来你在这里睡觉!”傻儿子又被他老爸打一顿,直叫“痛呀!痛呀!”缺乏聪明是痛苦,没有智慧也痛苦,所以,经中说:“灭苦智慧。” 智慧可以避免许多痛苦事件的发生,智慧可以消灭痛苦。成就智慧,痛苦烦恼自然消灭,证得佛果。
你说:“坐这里!”他就坐这里。“走开!”他就走开。“吃苹果!”他就吃苹果。“喝水!”他就喝水。大家说,他这个人很慈悲?他慈悲?他更像是神经病!然而,慈悲再加上有智慧,他就不像神经病,而是慈悲智慧“两足尊”。
人们说,有钱是好。有钱是不是好?许多人有许多钱就很烦恼。无钱万万不可,有钱也未必就是好,但是,有钱再加上有智慧,有钱才是好。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都可以假,但是有一样东西假不来,你们说哪一样东西假不来?就是智慧!有个人进来,低声细语,话语不多,眼观鼻,举止谨慎,装模作样。大家说:“他很老实!”这老实是可以暂时伪装起来的。但是,没有智慧,要装作有智慧的样子,是不可能的。
现在,我们许多学佛人,忽略了智慧,不修智慧。有些信徒遇到问题,碰到困难,就求佛求菩萨,专给佛菩萨麻烦,这就是不够“智慧”。
佛大慈大悲,这没错。佛能帮助我们,这也说得对。祈祷,能给我们不可思议的慰藉,这也是真的。但是,作为佛的好弟子不应该烧香拜佛诵经中总足求佛菩萨帮这个忙,解决那个事,专门给佛菩萨添麻烦,充满着自私自利。
智慧的学修是多层次的,智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有智慧佛的弟子应该是对佛菩萨说:“诸佛菩萨,有什么事尽管吩咐弟子,弟子一定尽心尽力完成。您去帮助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众生吧!”这样的弟子才是佛的好弟子,这就是“智信佛教”,这也就是佛经中经常说到的“代佛弘法”、“代佛度生”。这样的佛弟子,自然与佛道相应,自然而然地获得广大感应。
我们学佛,就是学习智慧,以智慧解决问题,以智慧灭苦除恼,不是学愚痴。我们学佛,就是学习护持三宝,帮助他人,不是学自私自利。学佛的历程,就是开发智慧的历程,不能越学越糊涂。学佛的目的,就是觉悟,不是越学越迷。
智慧,是戒定慧三学之一,佛在世时,讲“般若”的时间最长,讲了22年,一部《大般若经》中文译本就达600卷,在所有佛经中卷数最多。可想而知,“般若智慧”在佛教中的重要意义。
戒是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整个修证体系的总概括。戒学是修学佛法者的行为规范,是修定的基础,“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因戒而产生定。定学是修学佛法者的根本修证方法,通过对身心止观修炼,由定而生慧。慧学是指导修戒修定,又是戒定的目的。依戒定慧三学,断除一切烦恼,了脱生死轮回,成佛普度众生。戒定慧三,说有先后,实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戒定慧三,说有三样,实则一中有三,三而一体。
说是如上面所说,但是,依然不可否定戒是三学之根本,所以,佛陀接着说:“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佛弟子,应当遵守佛戒,“勿令毁缺”。“勿令毁缺”有几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指,不要破戒,不要少遵守戒条。第二层意思是说,要赞叹、护持遵守戒律的人。第三层意思是表明,作为佛弟子要维护戒律,弘扬戒律。
佛说:“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读了这段文字,大家一定消除以前的错误观念,以为“戒”是出家人、佛教徒的事,跟其他人没有关系。现在,大家明白“戒”不仅是出家人、佛教徒的事,而且,是关系到包括佛教徒在内的所有人的事。因为能遵守“净戒”,才能有“善法”。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净戒”,一切善行善事,好人好事,功德利益之事都不可能产生。没有“戒”,真得有这么严重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遵守戒律,不遵守法律,杀人放火,谋财害命,干的自然是坏事,发生的自然是罪恶之事,不是好事,自然是“诸善功德皆不得生”。
犯戒,不仅“诸善功德”生不起来,还有种种过失。《四分律》卷五十九中记载,犯戒有五过:(1)自害;(2)为尊者所呵;(3)恶名流布;(4)临终生悔;(5)死堕恶道。《长阿含》卷二说:“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願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犯戒,过失种种,举不胜举。
总而言之,“若人造作身口意恶业,必定受苦报,一如牛车紧随牛的足迹。”(《法句经·双品》)做恶事得恶报,如牛车紧随牛的足迹,是逃避不了的。这如同《涅槃经》上所说的“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那句佛语一个道理。
遵守戒律,遵守法律,不损害他人,“是则能有善法”,这本身就是有善法。再者发生“善行”,利益他人,自然则能产生种种善法功德。
持戒,有种种善法功德,这在许多佛经中都有说明,如在《灌顶经》上说,若持五戒者,有25位善神保护,灾害不入,诸事吉祥。《大乘理趣六波罗密经》中说,行十善业,一一善业都会得到四种果报。四种果报是:(1)现在世得安乐;(2)一切冤家盗贼不敢侵犯;(3)现世来世,常得尊贵,无所缺少;(4)来生,勤奋修习善法,必定证得无上菩提。
《十善业道经》中说,行十善业,各自有不同的利益。如离妄语,能“得八种人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世间之所信服;三、发言成证,人天爱敬;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长阿含》卷二说:“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願。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华严经》中更说:“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能持戒,一切如来都赞叹你。你在哪里,一切如来都来看你,都来护持你。不需要你花那么多时间,又乘车又走路到寺院来,求佛见菩萨了。你持戒,一切如来都到你家看你赞叹你。持戒的善法功德利益种种,说不能尽。
概括说之,持戒为“三善”的根本。三善是指:(1)以增上心持戒,得生人天,享受人天福报。(2)以出离心持戒,能证圣果,决定永离生死。(3)以菩提心持戒,就是以利他之心持戒,得证佛果。
从以上,我们也看出戒律与法律有不同之处。这就是戒律,不仅规范信徒身、口的行为,而且更强调“心念犯戒”和“非法行为未发生之前”的防犯。虽然,身、口没有犯戒,但是“起心动念”不良,也被视为犯戒。不过“起心动念” 犯戒,罪比较轻。另外一点就是,佛戒,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紧紧相联。
最后,佛总结说“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功德,什么叫功德?行善利人名功,行善利人的效果,称作德。安,是安定、平安。隐,是隐蔽,引申为保护。“安隐”,又与安稳相通。众生因为持戒,而得到保护。住处,就是住所。
“有警察进来!”有警察进来,我们身心安稳自在,不害怕。因为我们有戒,我们持戒不犯法,警察进来,咱们神安心不跳。这个“心不跳”,不是心脏不跳,而是心安稳叫“心不跳”。
讲到这里,我们应该非常明白,戒是保护我们,戒是我们最安稳自在解脱的家。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守护这个“家”,时时刻刻住在这个“住处”。这样,我们才有善法功德。这样,我们才有“定”有“慧”。这样,我们才有安稳自在解脱。
《《佛遗教经讲解》戒是解脱之本》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