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解》覺者釋迦牟尼佛▪P4

  ..續本文上一頁》中明示我們說,貪欲之念消除幹淨就是涅槃,嗔恨之火消滅幹淨就是涅槃,愚癡邪見之心去除幹淨就是涅槃,煩惱痛苦破除幹淨就是涅槃。貪嗔癡沒有了是涅槃。他人對你貪嗔癡,你也不計較,這是涅槃。你不但不計較,而且還感謝他對你貪嗔癡,這是涅槃。不是有句話說:“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爲他磨練了你的意志。”講的就是涅槃的境界。你感謝他對你貪嗔癡,你就連所謂的“貪嗔癡”,“不貪嗔癡”這個概念都不存在,當下即涅槃。

  涅槃,在佛經中有許多別名,這裏也順便給大家提一提,如《法華經》中說“最上一乘道”,《華嚴經》說“一切諸法的自性”,《勝蔓經》裏說“如來藏”,或“自性清淨心”,《般若經》中說“對理無所知、無所不知”的“般若”,《大涅槃經》上曰:“佛性”,諸經中提到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真如”等等,說的都是涅槃的異名。雖然,名號不同,但是,同屬一物。

  是時中夜寂然無聲

  佛將要入涅槃的時候,經文說:“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爲諸弟子略說法要。”這是“中夜”時分。在古時候的印度,將晝夜一天24小時分爲六個時段,就是晝(白天)分爲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叁個時段,夜(夜晚)分爲初夜、中夜、後夜叁個時段。每一時段4個小時。中夜,是現在的晚上10點至次日淩晨2點。中夜,又有寓意“中道”之意。中道,就是離開極端的觀點,不偏于“左”不偏于“右”的中正思想。比如離“斷”離“常”,非“有”非“空”之理,這就是中道。斷,是指“物質”毀滅了,則徹底沒有了。常,是說一切“物質”永恒不變。不持“斷”的見解,不持“常”的觀點,這是中道。

  中國儒家講待人接物要有“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中庸之道。這中庸之道相近佛家中道思想。但佛教的“中道”的“中”還有“如實”等其他含義。如實,就是實實在在知道事物的真實相。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思想立場,在大、小乘中都是廣受重視。雖然,它們對“中道”的意義和理解有深淺不同,但是,都將這“中道”理念作爲教義的核心思想,在這一點上則是一致的。

  上面,經文講到時間已經進入了“中夜”時分,此時此刻“寂然無聲”。半夜叁更,已經是夠淒涼的了!結集經的人還來一句“寂然無聲”,更顯出了當時氣氛之特殊。是的,偉人將逝,天色黯淡,大地沈默,悲痛無聲!這裏“寂然無聲”,包含兩點意義。(1)是指萬籁無聲,周圍環境非常安靜;(2)是指佛此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身無痛苦,心大安詳。

  “中夜”時分,萬籁俱寂,佛還希望借此不多的時間“爲諸弟子略說法要”!佛陀!您應該休息啦!可是,佛陀不!他要爲諸弟子演說“法要”,他要說法說到最後一口氣,他要爲衆生流盡最後一滴血。佛陀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之心,在這裏展現無遺。

  爲諸弟子略說法要

  “爲諸弟子略說法要”。“爲”,這裏是介詞,表示行爲的對象,相當“替”的意思,如爲你服務。“諸”,是衆、許多的意思。從他受學,學習知識在他之後,因此,對于對方則自稱爲“弟”。從他學習而獲得知識,産生見解,所以,對老師而自稱是“子”。佛弟子,菩薩、聲聞都是佛的弟子,但由于聲聞人常隨佛陀學習,以佛爲師,所以,佛經中有時特指聲聞爲佛弟子。佛滅度以後,一般而言,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五衆,以及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二衆都是佛的弟子。

  以上七衆佛弟子身份的不同劃分,是根據他們所接受的佛教戒律的多少而區分的。梵語“式叉摩尼”,中文意義是“正學女”。18歲至20歲的女性出家後,受了“十戒”成爲沙彌尼。之前經過兩年的“試驗期”,合格後才可受“具足戒”成爲比丘尼。在這兩年“試驗期”的女衆,就叫做“式叉摩尼”。

  佛弟子,再廣泛一點講,凡是受了叁皈依者,都是佛弟子。再廣泛一點講,一切衆生都是佛弟子,因爲“佛想念慈愛衆生,猶如父母之想念慈愛子女”。又一切衆生本具佛性,都是未來佛。

  在佛門中,弟子一詞還有多種不同稱謂,比如,一般稱本派門人叫門弟,或徒弟;授戒的弟子爲戒弟、戒徒、戒子;傳法的弟子稱法弟、法子;本師圓寂後的遺法弟子則稱遺弟,等等。

  “略說”,就是“去繁取簡”說,簡單說說。“法要”,就是佛法大要。由于時近“中夜”,時間不多,又由于要說的平常都已說了,此時只是象征性地總結性地簡單講述佛法要義。臨終說法,血淚言語,字字囑咐,意義深刻。佛陀臨終交代,希望“諸佛弟子”能切實依教遵行。

  佛略說法要後,進入涅槃,終年80歲。這一天,按當時的記載相當于我們中國農曆的二月十五日。佛出生在公元前623年,涅槃于公元前543年。這是1950年,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在斯裏蘭卡首都可倫坡,舉行首屆大會時,所作的一項關于佛陀生卒的決議。現在我們所用的佛曆是從佛的涅槃日算起。

  關于佛的生卒、出家等日期,我國和東南亞各國記載有點不同,這是由于古代各國的曆法不同等多種原因所造成。現在中國大陸,還有人依然用出生的農曆日期來注冊戶口的。比如,某人今天農曆四月十七日出生,向政府申報戶口時,則被寫成2003年4月17日。假如說,有人又想將這4月17日變爲緬甸日曆,于是,日期成爲緬甸日曆的2003年一月一日新年。這樣,這個人的生日到了第二年便有叁種不同的出生日期。又加上古人對時間和日期的觀念比較淡,各國曆法不同,時差不同,再經過兩千多年的流傳,于是,人物的生卒出現不同的記載,這是很正常的。現在,佛的生卒、出家等年份,一般以“南傳佛教”的記載爲依據。

  佛涅槃後,遺體舉行火化。摩揭陀國、迦毗羅衛國等八國將佛的舍利分爲八份,並在他們各自的國土上建塔安奉。

  四、佛是覺悟的人

  近代以來,許多高德大德突出強調“佛是人”、“佛是覺悟的人”這個理念。這一理念非常重要。在佛在世的時候,佛就曾經這樣說過,只是後來被忽略了,沒有被重視。我們在上面稍爲了解了佛的出生、修行、成佛和說法度人的整個生命曆程,對“佛是人、是覺悟的人”這個觀念,應該有初步的認知。爲了對這一問題加深認識,我們有必要再作一些補充說明。

  佛是人

  當今,仍然有許多人將拜佛叫拜神,把土地、城隍叫做菩薩,對佛與神混淆不清。以前,有位朱先生剛從土地廟裏拜土地公出來,信佛的李先生在路上遇見他,問:

  “你從哪裏來?”

  朱先生答:“我去拜神。”

  李先生看他雙手提著酒、雞、鴨等祭品,聽了他的話嚇了一大跳:“你拜菩薩?怎麼可以帶酒、雞、鴨去供?”

  朱先生說:“那個“神”吃葷的,還抽煙呢。”

  土地公塑像上有把煙鬥。最後事情總算弄清,朱先生是把土地神當作神。佛神分辨不清。佛與神是不同的,佛與神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某些人,還將佛菩薩視做“貪官汙吏”來供奉膜拜,這都是不明佛法。

  神是什麼?原始未開化時代,人們對大自然界不甚了解,對大自然界發生的閃電、打雷、洪水等無可抗拒的自然現象,以爲一定是什麼“東西”在操縱著,于是,人們就給他們,應該是它們,人們就給它們取名叫“神”,如雷公神、電母神、河神、風神、火神等等。這是人類對大自然無知和恐懼的産物。及至後來,自然現象被人格化,或是某些能力、德行高超的人物死亡成神。在人間最出名的神當屬創造天地萬物無所不能的“造物神”。

  根據專家學者統計,還不是很完整的統計結果:人類所崇拜的神,竟達叁億叁千萬個多。真是“舉頭叁尺有神明”。神,一般都是具有超凡神力,能神通變化。他們居住天界的叫“天人”,在地界的叫做“地祇”,在人間的名“鬼神”。盡管“神”有超人能力,但是,他們依然處在叁界六道輪回之中,遭受生死痛苦。

  什麼是佛?人、螞蟻、昆蟲等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都是“未來佛”。十方叁世有無量無數佛。這是從廣義上講的。如果從狹義上講,佛是指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佛是實實在在的人。他有出生地點,有生身父母,有修行證悟過程。他國籍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父親是國王,姓喬達摩名淨飯,是釋迦族,母親摩耶夫人。他出家後,經過“修行”,而成爲佛。佛是由人而成的。

  釋迦牟尼成佛後,衣食住行與普通人一樣。從本經序言中,我們看到釋迦牟尼成佛後就不停息地到處講說佛法,傳授真理,解答疑難,利益他人,一直到“將入涅槃”還“爲諸弟子略說法要”,還在說法,這是說佛的工作方面。從本經的經文中,我們看到的也都是“人話”。

  從《金剛經》序言中,我們看到了佛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輪廓”。經序中說:“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氣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佛的生活就是如此平常。再結合其他佛經,我們看到佛一天的生活大致是這樣:早晨天還沒亮就起床盥洗,然後進入“禅定”。之後說法,或安排事務,就出門“托缽乞食”親近群衆,服務大衆。在城中乞討到飯食,即回到住處。吃完飯,洗淨飯缽,收好衣缽,洗淨雙足,鋪好座位,安坐片刻之後,或說法,或爲弟子信徒解答疑問,或看護病人,或巡視各寮房,等等,一直“工作”到“午夜”,佛才以“右手托頭”如弓形般吉祥而臥。

  佛在《增一阿含經》中說:“我亦是人數。”佛也是人類中的一員。佛是人,釋迦佛是由人而成佛的,而且“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 而得也。”(同上)一切諸佛都是在人間成佛。不但佛陀出在人間,叁寶的法寶、僧寶也在人間。雖然,佛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同我們正常人無異,但是,佛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是沒有人我分別,沒有是非執著,沒有煩惱痛苦,是生活在菩提覺悟之中。我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是充滿人我是非煩惱痛苦。這就是“佛與…

《《佛遺教經講解》覺者釋迦牟尼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