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解》觉者释迦牟尼佛▪P3

  ..续本文上一页好几位。有书籍记载的,除这位须跋陀罗外,还有佛的侍者阿难、佛陀时代的大护法维莎诃女信徒、唐朝赵州禅师、近代虚云老和尚等。“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唐代赵州从谂禅师八十岁高龄还在云游四海,参访名师,身体好吧!须跋陀罗120岁仍然到处参访,住无定所,身体够强壮吧!他们的求知精神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三、佛陀涅槃时刻

  佛陀说法45年,讲经300余会,说了许许多多的佛法,度了无量无数的众生。所要说的法都已说了,所要作的事都已作了,所要度的众生也都已度了,这就是经中说的“所应度者,皆已度讫”。讫,是事情完结。

  佛在娑罗树间涅槃

  佛来到人间成佛,成佛后圆满完成了他的一切工作,于是他选择在“娑罗双树间,入涅槃”。佛为什么要挑选在这个地方涅槃呢?据说至少有三个原因。(1)方便120岁高龄的须跋陀罗皈依,成为佛最后的一位弟子。(2)演说法要,方便传播,让更多的人受益。(3)使大家能够方便地分到佛的舍利。

  佛为什么选择在“娑罗双树中涅槃”呢?这也有因由。因为“娑罗树”有坚固、高广的含义。又,娑罗树花大如车轮,果实大如花瓶,果味甜如蜂蜜。坚固、高广、果大、甜蜜,都是佛教所推崇。坚固象征信心坚固,高远象征誓願、理想又高又广,果大象征无上佛果,甜蜜象征涅槃快乐。

  再者,娑罗双树,实为佛涅槃时,所卧的床舖的东西南北四方各有两棵娑罗树。这些娑罗树,它们底下的根与根相连,上面的树枝同树枝交融,“下连上合”表“和谐”“圆满”。更奇妙的是,佛将要“入涅槃”时,四边的每一对娑罗树,都有一棵枝叶、花果、树皮逐渐枯萎而呈白色;而另一棵却是枝叶异常茂盛。此四棵荣,四棵枯,正好象征破除“四倒”,而证如来“四德”之意。

  何为“四德”?四德,是佛的“法身”所具有的四种特征。

  (1)常,指佛法身常住,永恒不变。

  (2)乐,佛的法身没有诸苦,安住大乐。

  (3)我,法身超越时空,来去无碍。

  (4)净,法身远离惑业,清净不染。

  何为“四倒”?倒,乃颠倒。四倒有两种:

  (1)凡夫四倒:①常:由于不明事物的真实性,而将世间一切事物,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常”。

  ②乐:对世间苦的产生、过程,以及结果迷惑不解,并以苦为“乐”。

  ③我:不能明了一切事物乃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本身并无自性---无我,以无我为“我”。

  ④净:凡夫肉身,四大组成,不净之躯,生命无常。凡人不明此理,迷恋肉身。为了这个身心,造作恶业。以“不净”为“净”。

  (2)二乘四倒:①声闻、缘觉二乘人,明悟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生灭之中,诸法无常,便执著“万事万物”是“无常”。

  ②二乘人认为世间充斥缺陷,六道充满痛苦,毫无快乐可言,就固执“无乐”。

  ③通过对生命的体悟,认识到一切生命,都没有一个主宰、永恒不变的个体的我的存在,就偏执“无我”。

  ④他们认为身体是“罪恶之根源”,是不净之物的组合体,没什么可爱恋的,应该彻底看破放下捨离,执身为“不净”。以上都是颠倒、错误的见解,破除了凡夫四倒,再进一步体悟了二乘四倒,则证得如来的四德。

  经文说:“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佛在“娑罗双树间”,度了须跋陀罗出家后,“将入涅槃”,就将要捨弃这个肉体,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涅槃的含义和种类

  众生由于贪欲、执著等错误的思想,因此,对自身,对外界事物产生错误的理解,因而产生错误的行为,造作恶业,从而流转生死,以至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众生错误的思想被修正之后,具有流转生死能力的“业力”则停止运行,业障消除,这就从生死轮回中解脱,解除一切痛苦,突破时空,获得生命的涅槃境界。

  “涅槃”是梵语,译成中文有“灭度”、“圆寂”、“不生不灭”等意义。这个词,原意是“吹灭”,或者是指“吹灭”的状态。意思是指造作生死、苦恼等一切污染不净之法的“业力火种”被“吹灭”。痛苦之因、痛苦之果消灭,生命的生死轮回痛苦得以脱离,圆满成就智慧福德,证得永恒寂静、不可思议的最安乐的解脱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涅槃。

  诸经中对涅槃的解释非常丰富。这里根据“唯识宗”所立,涅槃则有四种分别。它们是“性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涅槃”。

  (1)性净涅槃,全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说一切事物的自性本体,本来清净真如。此真如之性,在生命于“三恶道”时,虽为烦恼尘垢所污染、障蔽,但它仍然“不垢”;成为圣人时,虽然烦恼尘垢消除,证得涅槃,但它也没有因此而增加清净度,这叫不净,这就是通常经中所形容的真如涅槃之性“不垢不净”。涅槃之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纵使经历“驴胎马腹”,“涂炭吞火”也不减少损坏丝毫。

  (2)有余涅槃。有余涅槃圣人,虽然,仍以五蕴的肉体为所依,有饥寒老病等相,但是,烦恼断尽,能以“涅槃境界”面对人生世事,不受饥寒老病诸苦所影响。如,释迦牟尼佛35岁的时候,便已证得涅槃而成佛,但是他的肉体依然是过去的惑、业所剩余的,这就是有余涅槃。

  (3)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圣人,所有烦恼断尽,五蕴身体捨离,业尽报息,自他、物我、身心不再对立,一切事物圆融无碍,生命中不再有任何痛苦。释迦牟尼佛80岁时,证入无余涅槃。

  (4)无住涅槃。了知生死涅槃,体性原来是一,本无烦恼生死可断,也无菩提涅槃可证。以大智大悲大願大力,往来生死涅槃,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穷未来际,于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息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不为凡尘污染、诸苦所恼,随时随处自在涅槃。

  四种涅槃中,性净涅槃为涅槃本体,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二乘无学果人具足前三种,唯佛如来四种全部具足。

  涅槃的样子

  涅槃,是怎么个“样子”?涅槃离言绝虑,无形无象,那有“样子”可讲,不过通过一些经典所述,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一些“轮廓”依据《方等般泥洹经》说,它有八大“法味”,通俗一点讲可称“八大特征”。

  (1)常住:常住十方三世而不变。

  (2)寂灭:业障永灭,功德圆满。

  (3)不老:无增无减,青春常在。

  (4)不死:原本无生,自然不死。

  (5)清净:清净空寂,一尘不染。

  (6)虚通:虚空通行,来去无碍。

  (7)不动:安住无为,如如不动。

  (8)快乐:永恒圆满自在大快乐。

  涅槃,是“灭度”,是“不生不灭”,有四种区分,具有八大特征,但其“样子”究竟是怎么个样呢?下面,这则“禅门公案”,也许能为我们对这涅槃“样子”再增加一些理解和意会。

  一日,南塔光涌禅师参访仰山禅师,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回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禅师吗?”

  光涌回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紧追地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回应说:“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禅师听了光涌的回答,非常满意,赞叹不已!

  这一问一答,看似平常,其实含义深刻。这是一场对“涅槃自性”的对白,它表明了事物实相、涅槃自性的“形容面貌”。“来见禅师”,就是“来成佛”,就是“来求涅槃”。涅槃,就是事物实相。涅槃相貌怎样呢?它,如同仰山禅师,既不像驴马,既不像佛。说白了,仰山禅师就是仰山禅师,涅槃就是涅槃,我是我,你是你。

  有人说,涅槃之相,我还是没看清楚!的确如此!涅槃,本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当你一开口、一动念已不是了。涅槃,乃“唯圣者所知”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不能以凡人的经验、概念来测度的,更无法用文字做完整直接地表达。作个比方说,一个从未见过水、喝过水的人请教你:“水是什么样子?”纵使你口才很好,讲上大半天,对方也未必能“明白”水的样子。即便你很会写,很会画,也很将水样子如实展出出来,对方还是无法完全明白水的样子。

  怎样才能让他知道水的样子呢?有办法!佛告诉我们:“让他喝水!”让他亲临其境,亲自体验,问题就完全解决了。就如同要明白水的味道,喝了水,便恍然大悟:“哦!原来水是这个味道。”佛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这个道理。虽然,你喝过水,也知道水的味道,但是,你还是无法完整地直接地确切地告诉他人“水的味道”。

  说到这里,应该明白的是,不能准确地将“水的样子”、“水的味道”表达出来,并不等于水不存在。涅槃也是这样,当你没有证得涅槃,你是无法准确地全面地明白的。当你证得涅槃时,你就完全明白涅槃的境界了。可是,你还是无法用语言来准确表达。

  涅槃就在这里

  涅槃,是佛教实践的终极目标。如何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呢?这要依靠“道谛”。道谛,它以涅槃为目的,以消除生死根本的烦恼为对象,以戒、定、慧为修行方法。佛陀在本《遗教经》中讲述了“道谛”,我们遵照本经中的“道谛”修行,必定证得涅槃的境界。

  你经过修行,证得涅槃的境界,豁然大悟:原来如此!涅槃就在这里!有一天,洞山良价禅师问云岩禅师:“老师!你百年后,如果有人问起您的道貌,我要怎么回答?”

  云岩禅师答:“我不在别处!”

  洞山禅师听后,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洞山禅师在渡河时,看到水中自己的身影,这才悟到云岩禅师“我不在别处”的道理,而说偈曰: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涅槃如影相随,不在别处,也不须到处寻觅,涅槃就在这里。《杂阿含经…

《《佛遗教经讲解》觉者释迦牟尼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