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解》覺者釋迦牟尼佛▪P3

  ..續本文上一頁好幾位。有書籍記載的,除這位須跋陀羅外,還有佛的侍者阿難、佛陀時代的大護法維莎诃女信徒、唐朝趙州禅師、近代虛雲老和尚等。“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爲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唐代趙州從谂禅師八十歲高齡還在雲遊四海,參訪名師,身體好吧!須跋陀羅120歲仍然到處參訪,住無定所,身體夠強壯吧!他們的求知精神都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叁、佛陀涅槃時刻

  佛陀說法45年,講經300余會,說了許許多多的佛法,度了無量無數的衆生。所要說的法都已說了,所要作的事都已作了,所要度的衆生也都已度了,這就是經中說的“所應度者,皆已度訖”。訖,是事情完結。

  佛在娑羅樹間涅槃

  佛來到人間成佛,成佛後圓滿完成了他的一切工作,于是他選擇在“娑羅雙樹間,入涅槃”。佛爲什麼要挑選在這個地方涅槃呢?據說至少有叁個原因。(1)方便120歲高齡的須跋陀羅皈依,成爲佛最後的一位弟子。(2)演說法要,方便傳播,讓更多的人受益。(3)使大家能夠方便地分到佛的舍利。

  佛爲什麼選擇在“娑羅雙樹中涅槃”呢?這也有因由。因爲“娑羅樹”有堅固、高廣的含義。又,娑羅樹花大如車輪,果實大如花瓶,果味甜如蜂蜜。堅固、高廣、果大、甜蜜,都是佛教所推崇。堅固象征信心堅固,高遠象征誓願、理想又高又廣,果大象征無上佛果,甜蜜象征涅槃快樂。

  再者,娑羅雙樹,實爲佛涅槃時,所臥的床舖的東西南北四方各有兩棵娑羅樹。這些娑羅樹,它們底下的根與根相連,上面的樹枝同樹枝交融,“下連上合”表“和諧”“圓滿”。更奇妙的是,佛將要“入涅槃”時,四邊的每一對娑羅樹,都有一棵枝葉、花果、樹皮逐漸枯萎而呈白色;而另一棵卻是枝葉異常茂盛。此四棵榮,四棵枯,正好象征破除“四倒”,而證如來“四德”之意。

  何爲“四德”?四德,是佛的“法身”所具有的四種特征。

  (1)常,指佛法身常住,永恒不變。

  (2)樂,佛的法身沒有諸苦,安住大樂。

  (3)我,法身超越時空,來去無礙。

  (4)淨,法身遠離惑業,清淨不染。

  何爲“四倒”?倒,乃顛倒。四倒有兩種:

  (1)凡夫四倒:①常:由于不明事物的真實性,而將世間一切事物,認爲是永恒不變的“常”。

  ②樂:對世間苦的産生、過程,以及結果迷惑不解,並以苦爲“樂”。

  ③我:不能明了一切事物乃是因緣和合的産物,本身並無自性---無我,以無我爲“我”。

  ④淨:凡夫肉身,四大組成,不淨之軀,生命無常。凡人不明此理,迷戀肉身。爲了這個身心,造作惡業。以“不淨”爲“淨”。

  (2)二乘四倒:①聲聞、緣覺二乘人,明悟萬事萬物都是在不斷的變化生滅之中,諸法無常,便執著“萬事萬物”是“無常”。

  ②二乘人認爲世間充斥缺陷,六道充滿痛苦,毫無快樂可言,就固執“無樂”。

  ③通過對生命的體悟,認識到一切生命,都沒有一個主宰、永恒不變的個體的我的存在,就偏執“無我”。

  ④他們認爲身體是“罪惡之根源”,是不淨之物的組合體,沒什麼可愛戀的,應該徹底看破放下捨離,執身爲“不淨”。以上都是顛倒、錯誤的見解,破除了凡夫四倒,再進一步體悟了二乘四倒,則證得如來的四德。

  經文說:“于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佛在“娑羅雙樹間”,度了須跋陀羅出家後,“將入涅槃”,就將要捨棄這個肉體,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涅槃的含義和種類

  衆生由于貪欲、執著等錯誤的思想,因此,對自身,對外界事物産生錯誤的理解,因而産生錯誤的行爲,造作惡業,從而流轉生死,以至無窮無盡的生死輪回。衆生錯誤的思想被修正之後,具有流轉生死能力的“業力”則停止運行,業障消除,這就從生死輪回中解脫,解除一切痛苦,突破時空,獲得生命的涅槃境界。

  “涅槃”是梵語,譯成中文有“滅度”、“圓寂”、“不生不滅”等意義。這個詞,原意是“吹滅”,或者是指“吹滅”的狀態。意思是指造作生死、苦惱等一切汙染不淨之法的“業力火種”被“吹滅”。痛苦之因、痛苦之果消滅,生命的生死輪回痛苦得以脫離,圓滿成就智慧福德,證得永恒寂靜、不可思議的最安樂的解脫境界,這個境界就是涅槃。

  諸經中對涅槃的解釋非常豐富。這裏根據“唯識宗”所立,涅槃則有四種分別。它們是“性淨涅槃”、“有余涅槃”、“無余涅槃”和“無住涅槃”。

  (1)性淨涅槃,全稱“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說一切事物的自性本體,本來清淨真如。此真如之性,在生命于“叁惡道”時,雖爲煩惱塵垢所汙染、障蔽,但它仍然“不垢”;成爲聖人時,雖然煩惱塵垢消除,證得涅槃,但它也沒有因此而增加清淨度,這叫不淨,這就是通常經中所形容的真如涅槃之性“不垢不淨”。涅槃之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縱使經曆“驢胎馬腹”,“塗炭吞火”也不減少損壞絲毫。

  (2)有余涅槃。有余涅槃聖人,雖然,仍以五蘊的肉體爲所依,有饑寒老病等相,但是,煩惱斷盡,能以“涅槃境界”面對人生世事,不受饑寒老病諸苦所影響。如,釋迦牟尼佛35歲的時候,便已證得涅槃而成佛,但是他的肉體依然是過去的惑、業所剩余的,這就是有余涅槃。

  (3)無余涅槃。無余涅槃聖人,所有煩惱斷盡,五蘊身體捨離,業盡報息,自他、物我、身心不再對立,一切事物圓融無礙,生命中不再有任何痛苦。釋迦牟尼佛80歲時,證入無余涅槃。

  (4)無住涅槃。了知生死涅槃,體性原來是一,本無煩惱生死可斷,也無菩提涅槃可證。以大智大悲大願大力,往來生死涅槃,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窮未來際,于因緣生滅的世界中,永無休息地“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而不爲凡塵汙染、諸苦所惱,隨時隨處自在涅槃。

  四種涅槃中,性淨涅槃爲涅槃本體,一切衆生本來具足。二乘無學果人具足前叁種,唯佛如來四種全部具足。

  涅槃的樣子

  涅槃,是怎麼個“樣子”?涅槃離言絕慮,無形無象,那有“樣子”可講,不過通過一些經典所述,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一些“輪廓”依據《方等般泥洹經》說,它有八大“法味”,通俗一點講可稱“八大特征”。

  (1)常住:常住十方叁世而不變。

  (2)寂滅:業障永滅,功德圓滿。

  (3)不老:無增無減,青春常在。

  (4)不死:原本無生,自然不死。

  (5)清淨:清淨空寂,一塵不染。

  (6)虛通:虛空通行,來去無礙。

  (7)不動:安住無爲,如如不動。

  (8)快樂:永恒圓滿自在大快樂。

  涅槃,是“滅度”,是“不生不滅”,有四種區分,具有八大特征,但其“樣子”究竟是怎麼個樣呢?下面,這則“禅門公案”,也許能爲我們對這涅槃“樣子”再增加一些理解和意會。

  一日,南塔光湧禅師參訪仰山禅師,仰山問他:“你來做什麼?”

  光湧回答:“來拜見禅師。”

  仰山又問:“見到禅師嗎?”

  光湧回答:“見到了!”

  仰山再問:“禅師的樣子像不像驢馬?”

  光湧說:“我看禅師也不像佛!”

  仰山緊追地問:“既不像佛,那麼像什麼?”

  光湧回應說:“若有所像,與驢馬有何分別?”

  仰山禅師聽了光湧的回答,非常滿意,贊歎不已!

  這一問一答,看似平常,其實含義深刻。這是一場對“涅槃自性”的對白,它表明了事物實相、涅槃自性的“形容面貌”。“來見禅師”,就是“來成佛”,就是“來求涅槃”。涅槃,就是事物實相。涅槃相貌怎樣呢?它,如同仰山禅師,既不像驢馬,既不像佛。說白了,仰山禅師就是仰山禅師,涅槃就是涅槃,我是我,你是你。

  有人說,涅槃之相,我還是沒看清楚!的確如此!涅槃,本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當你一開口、一動念已不是了。涅槃,乃“唯聖者所知”的不可思議的境界,不能以凡人的經驗、概念來測度的,更無法用文字做完整直接地表達。作個比方說,一個從未見過水、喝過水的人請教你:“水是什麼樣子?”縱使你口才很好,講上大半天,對方也未必能“明白”水的樣子。即便你很會寫,很會畫,也很將水樣子如實展出出來,對方還是無法完全明白水的樣子。

  怎樣才能讓他知道水的樣子呢?有辦法!佛告訴我們:“讓他喝水!”讓他親臨其境,親自體驗,問題就完全解決了。就如同要明白水的味道,喝了水,便恍然大悟:“哦!原來水是這個味道。”佛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是這個道理。雖然,你喝過水,也知道水的味道,但是,你還是無法完整地直接地確切地告訴他人“水的味道”。

  說到這裏,應該明白的是,不能准確地將“水的樣子”、“水的味道”表達出來,並不等于水不存在。涅槃也是這樣,當你沒有證得涅槃,你是無法准確地全面地明白的。當你證得涅槃時,你就完全明白涅槃的境界了。可是,你還是無法用語言來准確表達。

  涅槃就在這裏

  涅槃,是佛教實踐的終極目標。如何才能達到涅槃的境界呢?這要依靠“道谛”。道谛,它以涅槃爲目的,以消除生死根本的煩惱爲對象,以戒、定、慧爲修行方法。佛陀在本《遺教經》中講述了“道谛”,我們遵照本經中的“道谛”修行,必定證得涅槃的境界。

  你經過修行,證得涅槃的境界,豁然大悟:原來如此!涅槃就在這裏!有一天,洞山良價禅師問雲岩禅師:“老師!你百年後,如果有人問起您的道貌,我要怎麼回答?”

  雲岩禅師答:“我不在別處!”

  洞山禅師聽後,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洞山禅師在渡河時,看到水中自己的身影,這才悟到雲岩禅師“我不在別處”的道理,而說偈曰: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憑麼會,方得契如如。

  涅槃如影相隨,不在別處,也不須到處尋覓,涅槃就在這裏。《雜阿含經…

《《佛遺教經講解》覺者釋迦牟尼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