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解》觉者释迦牟尼佛▪P2

  ..续本文上一页轮”,是说释迦牟尼成佛后第一次说法的意思。

  *轮,是以“轮”来比喻佛法。为什么要用“轮”来比喻佛法呢?它有三种意义:(1)摧破之义:谓佛法能够摧毁众生的烦恼罪业,就像须弥四洲之主的“转轮圣王”的轮宝,能辗碎山岳岩石。(2)辗转之义:佛到处说法不停,不限于一人一处,好比车轮辗转不停。(3)圆满之义:佛所说的教法圆满无缺,犹如车轮之形状。“转*轮”,就是指佛说法,宛若轮子转动,还寓意佛法能够让学修者“转迷为悟”、转苦得乐”、“转凡成圣”。

  “度阿若憍陈如”,“度”通“渡”,由此岸渡到彼岸之意。《八大人觉经》说:“乘法身船,渡生死海,至涅槃岸。”佛教认为,一切生命都是来自于经历了无量次的生死轮回,如果今生还不能够解脱,她还将经历无数次的生死轮回。生死无边,譬如大海,乘佛法船,才能渡过此生死大海,到达光明、幸福、快乐的涅槃彼岸。

  为什么?释迦牟尼成佛后,不来度我度你,而去度憍陈如等五人呢?因为,他们之间有着特殊的因缘。原来,当时悉达多太子离家出走,净饭王得知后,立即派憍陈如、跋提、跋波、摩诃男和阿说示等五人去,要把太子找回来。憍陈如等五人找到太子,并传达国王的意思,请他回去。太子坚决不答应,憍陈如等五人没有办法。于是,他们也跟随太子修苦行。六年之后的有一天,他们看到太子接受牧女的乳糜供养,并开始饮食,改变了原来极端的苦行生活,以为太子放弃修道,要过世俗生活。因此,他们离开太子,到波罗奈城鹿野苑,继续苦修。

  鹿野苑,是地方名。这有个典故。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国王打猎到这里,围困了一千多只鹿。就在这危难关头,一只“鹿王”奋勇而出,哀求国王说:“陛下!请求您放它们走,让它们多活几天。我愿意每天送一只鹿,供你食用。”国王同意。

  一天,轮到一只母鹿供国王食用。这只母鹿正好怀胎待产,于是,母鹿请求鹿王让它生下小鹿后再去献身。鹿王答应。但是,按“协议”,今天也必须送一只鹿去,供国王食用。让排在母鹿后面的那只鹿去替母鹿,提早一天死,这不公平。为此,鹿王自己替代母鹿,前去供国王食用。国王得知这件事后,十分感动地说:“我实是畜兽,名曰人头鹿;汝虽是畜生,名为鹿头人。”从此,国王不食一切肉。从此,国王禁止任何人在这个地方打鹿。这个地方,因此得名“鹿野苑”。

  憍陈如等证四果

  释迦牟尼佛到达鹿野苑后,为憍陈如等五人正式演说佛法。佛第一次说法讲些什么内容?主要是讲了苦、集、灭、道四谛法。这“四谛法”在后面我们会讲到。据南传佛经记载,在“初转*轮”阶段,佛说《转*轮经》时,年纪最大的憍陈如立即获得“斯陀含果”,佛进一步指导,其余的四位也一一证得“须陀洹果”。佛阐述《无我经》后,五位都成就了阿罗汉果位。他们五人是佛教最早的出家众。自此,佛教有了三宝,形成了教团。释迦牟尼佛是佛宝,四谛*轮是法宝,五阿罗汉是僧宝。这是佛教最早的三宝。

  什么是斯陀含果、须陀洹果呢?什么是阿罗汉果呢?由于大家是初学佛法,所以有必要作些介绍。佛教认为,生命界由于迷与悟的不同,因此,存在十种类别,这就是:

  (1)地狱界:最低层的生命,处于牢狱之中,遭受极重苦痛。

  (2)饿鬼界:这类众生不得饮食,遭受无有休止的饥渴痛苦。

  (3)畜生界:此类众生互相饵食,生存艰难困苦。

  (4)修罗界:阿修罗,嫉妒心强,生性好斗,天上人间畜生界中都有。

  (5)人间界:人类,有苦有乐。我们就是人间界。

  (6)天上界:天人,享受天界快乐,快乐享受完了则堕落。

  (7)声闻界:指听闻佛所说的声教,观察“四谛法”而悟道者。

  (8)缘觉界:缘觉,观察因缘法而证悟者。

  (9)菩萨界:发广大心,自行化他,以精进帮助他人而成佛者。

  (10)佛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

  前六种界的众生沉沦六道,遭受生死轮回等种种痛苦,是迷惑颠倒的世界。后四种界,是圣人觉悟的世界,他们即将、或已经超脱生死轮回等痛苦。

  “声闻界”中有四个等级的“果位”:

  (1)初果梵语名“须陀洹”,意译“入流”,即入圣人之流的意思。初果人已经断除三界“见惑”,进入圣人果位,不再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但由于有欲界九品“修惑”,所以,仍然需要经过在“人道”“天界”往来七次生死轮回,断尽欲界九品修惑,则证“阿那含果”。见惑,见道上的迷惑。修惑,修道上的迷惑。修惑也称思惑。

  (2)二果梵语“斯陀含”,意译“一来”。二果人不仅断除了见惑,还断除了欲界六品修惑,但还有欲界修惑三品未断,所以,还必须生到欲界天一次,然后再来人间出生一次,欲界三品思惑了断,这才证得“阿那含果”。

  (3)三果梵语“阿那含”,意译“不还”。三果人已经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不再来“欲界”出生,所以称“不还”。三果人命终之后则生色界天,然后,再进一步修行断惑,证阿罗汉果。

  (4)四果“阿罗汉”,意译“应供”、“杀贼”、“不生”等。这个果位的人,已经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见惑思惑,有漏惑业统统消除,超脱六道生死轮回,圆寂以后就不再来三界受生,因此名“不生”。他们好比用智慧之剑杀尽三界烦恼贼,所以,得名“杀贼”。他们具足无漏功德,自然受到广大人天的供养,因而名“应供”。阿罗汉果是“声闻界”中最高的果位。讲到阿罗汉,顺便就简单的附带讲了以上这些。有关详细的内容,以后有机会再作讲述。

  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

  佛陀度了憍陈如等五人后,不久又度了耶舍和耶舍的四十九名好朋友。耶舍的父母亲也归依了佛教,成为佛教最早的优婆塞、优婆夷。这时,佛的弟子增加到55人。佛为他们教授佛法,他们觉悟佛法后,佛就指派他们到各地宣讲佛法,利益大众。

  佛陀在鹿野苑住了一段时间,就动身前往优楼频螺。优楼频螺,在现在印度佛陀伽耶大塔南侧500多公尺处的目支邻陀村的东面。在优楼频螺这个地方,居住的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和伽耶迦叶三兄弟是当时很出名的苦行宗教师,他们各自有500、300、200名学生。优楼频螺迦叶三兄弟听闻佛说法后,深深地为佛的智慧、道德,以及佛法所折伏,先后分别带领各自的弟子一起归依佛出家。

  离摩羯陀国王舍城(现在的印度巴特那市南面的拉查基尔)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村落名叫优婆提,这里有位饱读经书、聪明绝顶的年轻人,名叫舍利弗。他和他的好朋友目犍连,出于对生命宇宙真相的探索,而结伴离家到各地求学。他们四处参访,跟随了许多著名学者学习,但是,最终都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心。最后,他们还是回到自己的村庄,并二人协议,从今天开始,谁遇到“高人”都要在第一时间告知对方。

  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街上漫游,见到前方迎面而来一位身穿袈娑、威仪整肃的出家人,让他油然生起恭敬心,心想他一定不是一般人。这个人,就是最初的五比丘之一的阿说示。舍利弗很想知道他的来历,于是走过去同他谈了许多话。其中有一段问答非常重要,这段话促使了舍利弗走上出家学佛的道路。舍利弗说:

  “尊敬的法师!请您告诉我您老师的教义。”

  阿说示以偈颂的方式回答说:“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这是一首“缘起法”偈,大家听了有没有“见道”?然而,我们这位舍利弗听了第前句偈语时,即证得第一“入流”圣果。

  舍利弗立即将这件事告诉目犍连,目犍连听了这首偈,也证得第一“入流”圣果。两人非常喜悦,决定归依佛出家。出于礼节和好意,他俩前去拜见他们以前的婆贾那老师,希望他也能依佛学法。婆贾那老师固执已见,不从他学,倒是他的弟子们願意加入他俩的行列。于是,舍利弗、目犍连等同门200人一起到优楼频螺佛的住所,加入僧团。

  虽然,舍利弗依佛为师,但他是遇阿说示而听闻佛法的,因此,他也视阿说示为师,对他非常恭敬。恭敬到什么程度呢?据经中记载,阿说示在那个方向弘法,舍利弗就会朝那个方向合掌,表示尊敬。假如,舍利弗是躺下来休息时,他便把头朝向那个方向。舍利弗,堪称尊师重教的楷模。佛弟子中,舍利弗是智慧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同他这种“重道”精神,应该是有关联的。

  此外,佛的同父异母兄弟难陀、堂弟阿难陀、姨母摩阿波闍波提,妻子耶输陀罗、儿子罗侯罗等也都出家了。佛的弟子中,四种种姓的人都有,在这里没有种姓等级,没有贵贱,一律平等。

  佛陀自从35岁成佛,直到80岁涅槃,一年到头,除雨季安居时间在本住所讲学外,其余时间或是单独一人,或是在弟子的陪同下,四处宣扬佛法,让许许多多的人受到了教育,获得了解脱。佛“临涅槃”的最后时刻,还在说法度人。

  佛陀知道自己即将“入涅槃”,于是在“脚俱多河”洗了个澡,上岸接受纯陀的饭食供养后,来到拘尸那城(约在今印度联合邦的迦夏城)郊外邬波陀那的娑罗树林间铺好卧床,准备涅槃。云遊苦行大外道须跋陀罗,此时正在拘尸那城,当他听说佛陀将在今晚涅槃时,“博学多闻,高傲自满”的他突然想起要归依佛陀出家。他见到佛后,佛就为他说法。他明白佛法后,就在佛的面前出家。这就是经中所说的“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须跋陀罗,是佛最后的一位出家弟子。

  须跋陀罗,依佛出家时,已经是120岁高龄。人活120岁,寿命很长吧!其实,这是每一个人应有的正常寿命。前几天,我从《香港佛教》杂志上,看到一篇专题论述,题目是:《人活到120岁不是梦》。这是一位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洪绍光教授研究多年的结论。当然,各人的“业力”不同,寿命长短自然不同。

  120岁的人,在我们佛教界有…

《《佛遗教经讲解》觉者释迦牟尼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