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輪”,是說釋迦牟尼成佛後第一次說法的意思。
*輪,是以“輪”來比喻佛法。爲什麼要用“輪”來比喻佛法呢?它有叁種意義:(1)摧破之義:謂佛法能夠摧毀衆生的煩惱罪業,就像須彌四洲之主的“轉輪聖王”的輪寶,能輾碎山嶽岩石。(2)輾轉之義:佛到處說法不停,不限于一人一處,好比車輪輾轉不停。(3)圓滿之義:佛所說的教法圓滿無缺,猶如車輪之形狀。“轉*輪”,就是指佛說法,宛若輪子轉動,還寓意佛法能夠讓學修者“轉迷爲悟”、轉苦得樂”、“轉凡成聖”。
“度阿若憍陳如”,“度”通“渡”,由此岸渡到彼岸之意。《八大人覺經》說:“乘法身船,渡生死海,至涅槃岸。”佛教認爲,一切生命都是來自于經曆了無量次的生死輪回,如果今生還不能夠解脫,她還將經曆無數次的生死輪回。生死無邊,譬如大海,乘佛法船,才能渡過此生死大海,到達光明、幸福、快樂的涅槃彼岸。
爲什麼?釋迦牟尼成佛後,不來度我度你,而去度憍陳如等五人呢?因爲,他們之間有著特殊的因緣。原來,當時悉達多太子離家出走,淨飯王得知後,立即派憍陳如、跋提、跋波、摩诃男和阿說示等五人去,要把太子找回來。憍陳如等五人找到太子,並傳達國王的意思,請他回去。太子堅決不答應,憍陳如等五人沒有辦法。于是,他們也跟隨太子修苦行。六年之後的有一天,他們看到太子接受牧女的乳糜供養,並開始飲食,改變了原來極端的苦行生活,以爲太子放棄修道,要過世俗生活。因此,他們離開太子,到波羅奈城鹿野苑,繼續苦修。
鹿野苑,是地方名。這有個典故。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國王打獵到這裏,圍困了一千多只鹿。就在這危難關頭,一只“鹿王”奮勇而出,哀求國王說:“陛下!請求您放它們走,讓它們多活幾天。我願意每天送一只鹿,供你食用。”國王同意。
一天,輪到一只母鹿供國王食用。這只母鹿正好懷胎待産,于是,母鹿請求鹿王讓它生下小鹿後再去獻身。鹿王答應。但是,按“協議”,今天也必須送一只鹿去,供國王食用。讓排在母鹿後面的那只鹿去替母鹿,提早一天死,這不公平。爲此,鹿王自己替代母鹿,前去供國王食用。國王得知這件事後,十分感動地說:“我實是畜獸,名曰人頭鹿;汝雖是畜生,名爲鹿頭人。”從此,國王不食一切肉。從此,國王禁止任何人在這個地方打鹿。這個地方,因此得名“鹿野苑”。
憍陳如等證四果
釋迦牟尼佛到達鹿野苑後,爲憍陳如等五人正式演說佛法。佛第一次說法講些什麼內容?主要是講了苦、集、滅、道四谛法。這“四谛法”在後面我們會講到。據南傳佛經記載,在“初轉*輪”階段,佛說《轉*輪經》時,年紀最大的憍陳如立即獲得“斯陀含果”,佛進一步指導,其余的四位也一一證得“須陀洹果”。佛闡述《無我經》後,五位都成就了阿羅漢果位。他們五人是佛教最早的出家衆。自此,佛教有了叁寶,形成了教團。釋迦牟尼佛是佛寶,四谛*輪是法寶,五阿羅漢是僧寶。這是佛教最早的叁寶。
什麼是斯陀含果、須陀洹果呢?什麼是阿羅漢果呢?由于大家是初學佛法,所以有必要作些介紹。佛教認爲,生命界由于迷與悟的不同,因此,存在十種類別,這就是:
(1)地獄界:最低層的生命,處于牢獄之中,遭受極重苦痛。
(2)餓鬼界:這類衆生不得飲食,遭受無有休止的饑渴痛苦。
(3)畜生界:此類衆生互相餌食,生存艱難困苦。
(4)修羅界:阿修羅,嫉妒心強,生性好鬥,天上人間畜生界中都有。
(5)人間界:人類,有苦有樂。我們就是人間界。
(6)天上界:天人,享受天界快樂,快樂享受完了則墮落。
(7)聲聞界:指聽聞佛所說的聲教,觀察“四谛法”而悟道者。
(8)緣覺界:緣覺,觀察因緣法而證悟者。
(9)菩薩界:發廣大心,自行化他,以精進幫助他人而成佛者。
(10)佛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
前六種界的衆生沈淪六道,遭受生死輪回等種種痛苦,是迷惑顛倒的世界。後四種界,是聖人覺悟的世界,他們即將、或已經超脫生死輪回等痛苦。
“聲聞界”中有四個等級的“果位”:
(1)初果梵語名“須陀洹”,意譯“入流”,即入聖人之流的意思。初果人已經斷除叁界“見惑”,進入聖人果位,不再墮落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但由于有欲界九品“修惑”,所以,仍然需要經過在“人道”“天界”往來七次生死輪回,斷盡欲界九品修惑,則證“阿那含果”。見惑,見道上的迷惑。修惑,修道上的迷惑。修惑也稱思惑。
(2)二果梵語“斯陀含”,意譯“一來”。二果人不僅斷除了見惑,還斷除了欲界六品修惑,但還有欲界修惑叁品未斷,所以,還必須生到欲界天一次,然後再來人間出生一次,欲界叁品思惑了斷,這才證得“阿那含果”。
(3)叁果梵語“阿那含”,意譯“不還”。叁果人已經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不再來“欲界”出生,所以稱“不還”。叁果人命終之後則生色界天,然後,再進一步修行斷惑,證阿羅漢果。
(4)四果“阿羅漢”,意譯“應供”、“殺賊”、“不生”等。這個果位的人,已經斷除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見惑思惑,有漏惑業統統消除,超脫六道生死輪回,圓寂以後就不再來叁界受生,因此名“不生”。他們好比用智慧之劍殺盡叁界煩惱賊,所以,得名“殺賊”。他們具足無漏功德,自然受到廣大人天的供養,因而名“應供”。阿羅漢果是“聲聞界”中最高的果位。講到阿羅漢,順便就簡單的附帶講了以上這些。有關詳細的內容,以後有機會再作講述。
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
佛陀度了憍陳如等五人後,不久又度了耶舍和耶舍的四十九名好朋友。耶舍的父母親也歸依了佛教,成爲佛教最早的優婆塞、優婆夷。這時,佛的弟子增加到55人。佛爲他們教授佛法,他們覺悟佛法後,佛就指派他們到各地宣講佛法,利益大衆。
佛陀在鹿野苑住了一段時間,就動身前往優樓頻螺。優樓頻螺,在現在印度佛陀伽耶大塔南側500多公尺處的目支鄰陀村的東面。在優樓頻螺這個地方,居住的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和伽耶迦葉叁兄弟是當時很出名的苦行宗教師,他們各自有500、300、200名學生。優樓頻螺迦葉叁兄弟聽聞佛說法後,深深地爲佛的智慧、道德,以及佛法所折伏,先後分別帶領各自的弟子一起歸依佛出家。
離摩羯陀國王舍城(現在的印度巴特那市南面的拉查基爾)不遠的地方有一個村落名叫優婆提,這裏有位飽讀經書、聰明絕頂的年輕人,名叫舍利弗。他和他的好朋友目犍連,出于對生命宇宙真相的探索,而結伴離家到各地求學。他們四處參訪,跟隨了許多著名學者學習,但是,最終都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心。最後,他們還是回到自己的村莊,並二人協議,從今天開始,誰遇到“高人”都要在第一時間告知對方。
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街上漫遊,見到前方迎面而來一位身穿袈娑、威儀整肅的出家人,讓他油然生起恭敬心,心想他一定不是一般人。這個人,就是最初的五比丘之一的阿說示。舍利弗很想知道他的來曆,于是走過去同他談了許多話。其中有一段問答非常重要,這段話促使了舍利弗走上出家學佛的道路。舍利弗說:
“尊敬的法師!請您告訴我您老師的教義。”
阿說示以偈頌的方式回答說:“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這是一首“緣起法”偈,大家聽了有沒有“見道”?然而,我們這位舍利弗聽了第前句偈語時,即證得第一“入流”聖果。
舍利弗立即將這件事告訴目犍連,目犍連聽了這首偈,也證得第一“入流”聖果。兩人非常喜悅,決定歸依佛出家。出于禮節和好意,他倆前去拜見他們以前的婆賈那老師,希望他也能依佛學法。婆賈那老師固執已見,不從他學,倒是他的弟子們願意加入他倆的行列。于是,舍利弗、目犍連等同門200人一起到優樓頻螺佛的住所,加入僧團。
雖然,舍利弗依佛爲師,但他是遇阿說示而聽聞佛法的,因此,他也視阿說示爲師,對他非常恭敬。恭敬到什麼程度呢?據經中記載,阿說示在那個方向弘法,舍利弗就會朝那個方向合掌,表示尊敬。假如,舍利弗是躺下來休息時,他便把頭朝向那個方向。舍利弗,堪稱尊師重教的楷模。佛弟子中,舍利弗是智慧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同他這種“重道”精神,應該是有關聯的。
此外,佛的同父異母兄弟難陀、堂弟阿難陀、姨母摩阿波闍波提,妻子耶輸陀羅、兒子羅侯羅等也都出家了。佛的弟子中,四種種姓的人都有,在這裏沒有種姓等級,沒有貴賤,一律平等。
佛陀自從35歲成佛,直到80歲涅槃,一年到頭,除雨季安居時間在本住所講學外,其余時間或是單獨一人,或是在弟子的陪同下,四處宣揚佛法,讓許許多多的人受到了教育,獲得了解脫。佛“臨涅槃”的最後時刻,還在說法度人。
佛陀知道自己即將“入涅槃”,于是在“腳俱多河”洗了個澡,上岸接受純陀的飯食供養後,來到拘屍那城(約在今印度聯合邦的迦夏城)郊外邬波陀那的娑羅樹林間鋪好臥床,准備涅槃。雲遊苦行大外道須跋陀羅,此時正在拘屍那城,當他聽說佛陀將在今晚涅槃時,“博學多聞,高傲自滿”的他突然想起要歸依佛陀出家。他見到佛後,佛就爲他說法。他明白佛法後,就在佛的面前出家。這就是經中所說的“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須跋陀羅,是佛最後的一位出家弟子。
須跋陀羅,依佛出家時,已經是120歲高齡。人活120歲,壽命很長吧!其實,這是每一個人應有的正常壽命。前幾天,我從《香港佛教》雜志上,看到一篇專題論述,題目是:《人活到120歲不是夢》。這是一位著名心血管病專家洪紹光教授研究多年的結論。當然,各人的“業力”不同,壽命長短自然不同。
120歲的人,在我們佛教界有…
《《佛遺教經講解》覺者釋迦牟尼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