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者释迦牟尼佛 (节录自正如法师《佛遗教经讲解》)
一、悉达太子成佛
世界人类历史发展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宗教,也扬弃了许许多多的宗教。时至今日,世界公认的世界性宗教有三大宗教,它们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佛教的佛是什么含义?我们在上面已经讲过,佛是“智者”、“觉者”的意思。照这样讲,佛教也就是智慧的教,也就是觉悟的教,可简称“觉教”。教义、主义在英文中都是Doctrine,因此“觉教”也可叫做“觉的主义”。照这样讲,佛教徒就是一群追求智慧觉悟之徒,也就是智慧觉悟之徒。照这样讲,这本身就不“迷信”,就反对“迷信”。
佛教,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凭空捏造的,她是本来就存在于宇宙之中,只是起初没有被发现而已。到人类进入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有位被称作“佛”的人,他觉悟了这个真理。他所觉悟的这个真理,被人称作“佛教”,如今在世界各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个佛教的发现者是谁呢?他就是被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的释迦牟尼佛。
悉达诞生
在公元前六世纪,印度的北部有一个富裕的国家,国号名叫迦毗罗卫国。当时的国王姓乔达摩,名净饭王,是释迦族中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族长。释迦族人自认是太阳的种姓,这位太阳种姓的净饭王自从即王位后,把这个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国泰民安,深得全国人民的敬爱和拥护。
净饭王的王妃叫摩耶夫人,是邻国拘利国天臂城主的女儿,模样长得像天女一般美丽。她性情温和,贤淑能干,更拥有一颗仁慈之心,更让她显得无比漂亮。光阴过得很快,还没讲几个字的工夫,他们已经是结婚二十多年了,摩耶夫人也已四十多岁的人了,然而,他们仍然没有儿子。他们非常着急王位的继承人。
一天晚上,摩耶夫人似梦非梦,朦胧中看到一个人骑着一头大白象向她走来,并走入她的肚子里,摩耶夫人怀孕了,时年45岁。冬去春来,摩耶夫人临产的日子就要到来。按照当时印度的习俗,孕妇必须回到娘家生产。摩耶夫人也依照这习俗回娘家生产,她一队人马路过城外一处名叫蓝毗尼花园时,摩耶夫人想到花园看看,于是在一棵无忧树下休息时生下了太子。这一天,按中国传统的说法是四月初八日。
蓝毗尼花园,在现在的尼泊尔境内。1897年,考古家在尼泊尔发掘阿育王石柱后,才发现这里是佛陀的诞生地蓝毗尼花园遗址,并在附近发掘出古代的市镇,其中有些相信是属于当时的迦毗罗卫城。尼泊尔政府已将这些地方作为圣地加以保护和建设。
太子诞生的消息传开,全国一片欢腾。太子诞生了,自然也需要一个名字,而且取得名字要好叫,叫起来要好听,还要富有深刻含义。不像我们一般平民百姓,儿女生下来了,就随便安个名叫“阿猫”、“阿猪”的。涂先生生了个男孩,非常开心,想给他的宝贝儿子取个响亮的名字,想了三个多月,终于取名叫飞,姓涂名飞,寓“突飞猛进”之意,涂先生很是得意。可是,后来人们叫他儿子却是“土匪”(涂飞)。俗话说,“生儿子容易,取名难”,是有这回事。现在,人家是为太子取名,当然是作为一件大事来做。于是,净饭王举行“取名”宴会,召集文武百官,经过研究讨论决定,为太子取名“悉达多”。悉达多,中文意思是“一切事业成就”、“一切义理通达”。摩耶夫人生太子后的第七天就往生了。悉达多太子由他的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养育成长。
从太子进入学习知识的年龄开始,净饭王就聘请全国最出色的学者来教太子当时印度的所有知识。又请来武术高手和军事专家教太子武艺战术。太子天资聪明,勤奋努力,学业进步非常快。眼看太子已16岁了,净饭王就为太子办结婚大事。太子娶了拘利国国王善觉王的大公主,也就是他的表妹耶输陀罗为妻,后生罗侯罗。
出家成佛
太子生性仁慈,气质非凡,对人类无限悲悯,有着“普救众生”的救世情怀。他得知,当时恒河流域奴隶制国家中,严格而不平等的等级种姓制度,非常反对。那时,印度主要有四个等级的种姓。第一种姓叫婆罗门,他们是掌管祭祀的奴隶主贵族。第二种姓叫刹帝利,他们是掌管军政大权的奴隶主贵族。第三种姓叫吠舍,他们虽说有人身自由,但不能当官,被限制只能从事农业、工业等。第四种姓叫首陀罗,被称为是最下贱的种姓,又被称做“非人”,就是不是人,他们世世代代只能做奴隶,做前面三种姓人的奴隶,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
婆罗门的《摩奴法典》中明确说,婆罗门人种,是造物神梵天用口创造出来的;刹帝利人种,是梵天用双臂创造出来的;吠舍人种,是梵天用双股创造出来的;首陀罗人种,是梵天用双脚创造出来的。前三种姓是再生族,依宗教生活,死后可以获得新生命。首陀罗种姓是贱民,不能信仰宗教,不能有宗教生活,没有来生,死了就完事了,所以,又叫“一生族”。
各种姓的职业都是世代相传,种姓之间不准通婚,尤其禁止首陀罗和其他种姓通婚。如果首陀罗人和其他种姓人生下混血种,这在法律上被称作“旃陀罗”,意思是“不可接触的人”。这种人被规定只能从事屠夫、刽子手、扛死尸等社会低层的职业。现在,印度还有约七千万“不可接触的种姓”。种姓制度的严重不平等,还涉及到人们的服装、讲话等各个方面。
另外,太子还发现人生的生老病死问题,众生界的弱肉强食、互相残杀,以及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关联等等问题,都让太子冥思苦想。思索的中心,就是如何寻求解脱人类的痛苦。但是,他所学到的丰富知识,和他未来的王位、权力、金钱,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因此,他想出家修行,找到这个解脱人类苦痛的方法。
他的父王,也早已发现他的思想倾向,于是,用金钱、美女、歌舞、更舒服的环境等等来供他享受,想阻止他出家。然而,这一切都未能让他放弃他的追求。终于在他二十九岁那年的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他起身来到已经熟睡的妻子和儿子身旁,深情地望着他们。虽然,他知道他们母子俩在未来的生活中会过得很好,可是,他仍然伤感没能尽丈夫与父亲的职责。但是,在“众生”与“私情”的天平上,他还是投向了众生。为了寻找真理,为了拯救那无数的在痛苦中挣扎的众生,他必须割断这狭小的私爱,必须抛弃个人的荣华富贵。他鼓起勇气,坚定地走出卧室,离开宫殿,跨上骏马犍陟,偷偷出城,来到苦行林,剃去须发,脱掉太子服,穿上简朴的衣服,成为真正的一名无产阶级的修道人,过上了苦行生活。
在苦行林中,有许多苦行者修各种各样的苦行,有的修倒挂苦行,将两只脚倒挂到树上,倒垂着身体;有的修曝晒太阳的苦行,天天坐在华氏90多度的太阳底下;有的绝食、烧手臂,有的持“狗戒”食粪便等等,形形色色,千奇百怪。他们认为通过肉体上的折磨苦修,才能洗除罪业 ,获取灵魂上的安乐。
悉达多太子来到苦行林之后,先后参访了毗舍离国的跋伽婆、摩揭陀国王舍城的阿罗迦蓝、郁陀罗等许多有名的修行者,但是,他们的理论和修行方法都不能让他满意。于是,他深深认识到当时的这许多哲学思想都不是真正的解脱之法,便离开他们,渡过尼连禅河,来到岸边的树林中,和那里的极端苦行者一起。为了寻找解脱之道,他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苦行,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苦修了六年时间。但是,徒劳无功,毫无结果。方才觉悟到用折磨肉体的苦行方法来寻求解脱,是不可能的。
他走到伽耶山附近的尼连河里,洗去六年的污垢,接受难陀波罗牧女的奶油稀饭的供养,觉得精神许多。然后,他来到前面不远处的一棵又粗又高的荜钵罗树下的一块大石板上,铺上吉祥草,面向东方盘腿端坐,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到无上正觉,宁可粉身碎骨,终不起此座!”他便这样开始禅修解脱之道,终于在49天后的一个星光闪耀的夜晚,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证得了圆满觉悟而成为佛。时年35岁。
佛的成佛处,在现在的印度比哈尔省,是世界旅游圣地。那棵原本非常普通、不太出名的荜钵罗树,因为佛陀在树下成佛的缘故,而得名菩提树。后来,所有的荜钵罗树都叫做菩提树,成为“圣树”,闻名于全世界。菩提是“觉”的意思。
悉达多太子成佛后,大家就尊称他为“释迦牟尼佛”。释迦是指释迦族,是民族称谓。如我们是汉族。牟尼就是圣人的意思。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然而,释迦族的圣人不只一位,因此,再加上一个“佛”字,以作区别,以表示这位是释迦族中最伟大的圣人。释迦牟尼佛,他就是佛教的创始人。
二、一生说法度人
上面,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释迦牟尼的成佛历程,但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在做些什么呢?本经文中概括性地告诉我们说:“初转*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简简单单四句19个字,道出了释迦牟尼成佛后45年间的说法度人的光辉历程。
释迦牟尼成佛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将他所觉悟的真理传授给他人,以至他将要入涅槃的最后时刻,他还在作这件工作。45年来,他到处游行,从未间断这个工作。虽然,这个工作利益层面遍及到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九界众生,然而,它的利益重点对象主要还是为人间的人类。虽然,为他类众生说法,但其目的还是为了人类。所以,我们说这是“说法度人”的工作。
初转*轮
阿若憍陈如,是人名,是一位僧人。最初,佛观察到阿若憍陈如,应该是观察到阿若憍陈如、跋提、跋波、摩诃男和阿说示等五人,这里省略了其他四人,只提五人的代表阿若憍陈如。佛观察等五人阿若等五人机缘成熟,因此,佛从伽耶山步行300余公里来到波罗奈城鹿野苑(即现在的印度瓦拉那西城西北约十公里处),为憍陈如等五人说法,这在佛经上叫做“初转*轮”。“初转*…
《《佛遗教经讲解》觉者释迦牟尼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