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心?這個心,就是上面說的“緣慮心”,又名“意根”。五根再加意根,就是佛經中常說的“六根”。五根時刻追尋五欲,時刻在抉擇五欲中的喜愛之境。在這追尋五欲、抉擇揚棄五欲中起主導作用、發號司令的就是“心”。因此,經中說:“心爲其主”。這個心,也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心理活動。
由于我們有心,因而對事物起分別取舍。心的活動,造成我們的一切行爲。有人在客人面前,一直用手指挖鼻孔,或者用手玩弄腳趾,這種不雅行爲,就是心所指使造成的。
我們之所以做出善惡的行爲,是由于我們起善惡之心的結果。《勝天王般若經》第七卷中說:“心不自見,若善若惡悉由心起。”心是無形無相,因而自然不能“自見”,但是,人們的一切善惡言行,都是由心生起。心既然是導致一個人的一切行爲。因此,“若能伏心,則伏衆法。”(同上)所以,俗話說“擒賊須擒王”,要想製止五根放縱,防止做惡業,就必須“當好製心”,應當好好地製伏我們的心。
然而,我們這個心,不是你想製伏,就被你乖乖製伏的,它非常調皮搗蛋,非常厲害難調,非常難以對付。這個心,厲害可怕到什麼程度呢?如果要勉強說,則是:“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怨賊”,是說到你家,偷你家東西的那個賊,原來又是十分怨恨你的人。他是強盜賊寇,又是跟你有冤有仇,這個盜賊“可畏”吧!這個心“可畏”,非常可怕,它的毒性,勝過毒蛇的毒液;它的凶惡,勝過獅子野獸;它損人利己、陰險殘忍,勝過強盜賊寇;它凶猛激烈、冷酷無情,勝過大火。
“越逸,未足喻也”,越,是超出的意思,如超越。逸,是超過一般的意思,例如逸群。心的可怕程度超過毒蛇、惡獸、怨賊、大火的厲害。“未足喻也”,用毒蛇、惡獸、怨賊、大火還不足以形容這個心的狠毒凶惡、冷酷無情。
佛爲了我們加深對“放逸”的理解,又作了個譬喻說:“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于密,不見深阬。”“動轉”,是指身體在轉動中向前走。“躁”是躁動,指心理活動而言。“輕躁”,是指“手執蜜器”時的一種得意忘形的躁動心情。五根放縱,追尋五欲的人,就好比一個人手拿著裝有蜜糖的“蜜器”,得意忘形地轉動著整個身體而向前走動。“但觀于密”,這個人兩只眼睛注視著那“蜜器”,“不見深阬”,沒能見到身邊有個大窟窿,于是理所當然地墜入深坑之中。
經雲:“譬如狂象無鈎,猿猴得樹,騰躍踔踯,難可禁製。”踔,是跳躍。踯是徘徊。佛爲了我們再進一步對這個問題的領會,又以“狂象”、“猿猴”作譬喻說明。佛說,放縱五根,追求五欲的人,就好比一頭沒有上鈎的狂象,又好比一只猿猴爬上樹,“騰躍踔踯”,跳躍徘徊,這時想要製止狂象不要狂奔、想要製止樹上的猿猴不要跳躍是很難的了,“難可禁製”也!
六、思想清淨一切成就
經說:“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製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心猿意馬,我們凡人的心意思想,就像猿猴野馬一般,一天到晚跳動不停。現在,我們不去管它,反而放縱它,結果必將是習慣成自然,難以製止。所以,“當急挫之,無令放逸”,應當趕快挫敗心主意根,不要讓思想放任自流。
“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如果,不聽佛陀所說的,而一定要放縱這個指使五根、發號司令的“思想”,那麼注定這個人要身敗名裂,那麼注定這個人的功德善事要消失,那麼注定這個人産生不了功德善法。這是真實不虛的,一點也不誇張的。
大家應該記憶猶新,阿富漢神學士政權總統奧瑪、回教頭領賓拉登,本來一個做“皇帝”威風凜凜,一個當頭領有財有勢,可是他們放縱心主,放縱五根,于2001年3月2日用*炸毀將近有兩千年曆史、世界上最高的立式石雕佛像。他們尚不知“當急挫之,無令放逸”,更變本加厲地放縱心主,放縱五根,製造911客機撞世貿的悲慘事件,終于招來惡報,讓自己墜入陷坑。一個“皇帝”沒得做了,一個“教頭”也沒得當了,雙雙自取滅亡。大家說說,這不是“縱此心者,喪人善事”?那是什麼?“縱此心者,喪人善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耳聞目睹。
佛說,如果能“製之一處”,則“無事不辦”。能將這個心安住在戒中、定中、慧中,使心集中到一處,不生妄想,則一切煩惱無明自然消滅,思想自然清淨。思想清淨,無上的佛道也就成就了。思想清淨,一切成就,天下一切功德善事沒有辦不成的。
人們往往忽略了這個心,于是做事情、處理問題常常從“枝末”著手,結果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返。現在,不是提倡環保嗎?要想真正作好環保,首先得作好心靈環保。大家不是提倡人的言語行爲要文明嗎?要想人的言語行爲真正文明,首先必須作好我們的心靈文明。大家不是提倡世界和平嗎?要想世界和平,首先必須作好心靈和平。其他的問題,都可以以此類推。不從“心”這個根本處下手,許多問題都將得不到徹底圓滿的解決。
這個“製之一處”,在《阿彌陀經》中稱作“一心不亂”。念佛人一心不亂,即得往生西方淨土。密宗米拉日巴《道歌》雲:“若欲即身成佛位,無散專一觀自心。”“無散專一”,便是本經所講的“製之一處”。禅宗百丈懷海大師《傳燈錄》第六卷說:“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心地若空”,就是這裏說的“製之一處”。《菩薩戒經》中說:“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自心見性”,說的就是心“製之一處”。
“製之一處,無事不辦”,所以,佛說:“當勤精進,折伏汝心。”折,是折斷,用以形容將心“折斷”。心原本無形相,自然不可能有折斷之言。然而,這裏用“折”字,非常形象生動,仿佛我們聽到了妄心被降伏的聲音。妄心被降伏,就好比心被“折斷”。大家了解了“六賊”的厲害、縱情縱欲的危害以後,應該精進不懈地去降伏“汝心”。衆生心放逸,則“墜入陷坑”。衆生心“製之一處”,則“一切事成就”。衆生輪轉六道是這個心,衆生成佛還是這個心,所以,我們應當好好“製心”。
如何“折伏汝心”呢?首先要明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樹立樂善厭惡思想。其次,將思想行爲放在善法上努力上進。學習有利于社會民衆的知識,以及對社會民衆有益的事都是善法。然後,運用上面所講的“牧牛喻”。“折伏汝心”就好比放牛,當你心起妄念時,你立刻將妄念消滅,再起妄念時,你又立刻將妄念消滅。好比放牛時,牛的頭剛剛朝向苗稼時,你立即將牛頭拉回來,走一段路,牛的頭又朝向苗稼時,你又立即將牛頭拉回來。如此反複,最終你的妄心被“折伏”了。依照本經修行,自然“折伏汝心”。
《《佛遺教經講解》放逸能使生命墮落》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