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牧牛喻”,以及上面的这首朴素的歌词后,应该看出“牛犯苗稼”的问题确实是非常非常之严重!
守住五根,不要让五根放纵于五欲,就好像牧牛人,小心谨慎看牛,不要让你的牛吃掉他人的“苗稼”庄稼幼苗,犯下严重错误。否则,“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 假如,你一定要让你的牛放纵,随便吃掉他人的庄稼幼苗,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那后果是毁庄稼、出人命。假如,你一定要放纵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五根,无休止地去追寻“五欲”,那么“将无涯畔,不可制也”!涯,是水边,泛指边际。无涯,是没有边际,如一望无涯。畔,是(江、湖、道路等)旁边。无畔,也是没有边际的意思。
欲,成语有曰:欲壑难填,佛教更以“海”来形容,而称“欲海”,欲海无涯。放纵五根,沉迷五欲,就好比一个人在无边无际的欲海中无休止地漂流,到那时“不可制也”!到那个程度,五根不可制伏了!放纵五根,沉迷五欲,就好像一辆刹车失控的汽车在漫漫且多弯的斜坡途上,是十分的危险。也好像一只船舵失灵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随风浪而漂流,必将是危险非常。
三、恶马放纵坠入陷坑
经文说:“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阬陷。”这便是“恶马喻”。辔,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为了便于驾御马,在马的嘴里横放上小铁链,两端连在笼头上,这就是“嚼子”。将马安上辔,则能按辔徐行。
马,有温驯的,也有凶恶难调的野马。五根犹如五匹野马。野马本来就难以制伏,如果再不安装上嚼子和绳索,驾驭起来,野马必将乱跳狂奔,甚至载人坠入陷坑之中。阬同坑,阬陷就是陷坑,就是陷阱。
放纵五根,入于五欲,真的有这般严重吗?是的!譬如,眼睛喜欢看电影,这本是很正常的娱乐。但是,放纵眼睛,追寻“色欲”,沉迷电影,沉迷某影星,崇拜偶像,继而走向极端,“将当牵人坠于阬陷”。
大家都还记得,几个月前,香港影星张国荣跳楼自杀,张国荣的影迷某人得知,也效法张国荣跳楼自杀。心中的偶像都走了,我还留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意义?
2003年6月21日,辽宁省大连市一位姓刘的16岁少女,也是张国荣的影迷。只因为她的母亲没有让她买张国荣的CD唱片而自杀。这位少女自杀后,她的母亲在她的日记里看到她在日记里这样写着:“这不是喜欢,这是爱。”“我想他,哪怕一天看一眼他的样子,我就满足了。”“听到同学提张国荣(我)就会激动。有人说张国荣不好,我就难过。”据说,这名少女成绩优秀,英语流利,擅长演讲,电子琴还弹得很好。
据报纸报道,去年,浙江温州一名初中生,因为没钱买“入场票”无法亲眼看看偶像影星赵薇而服毒自尽。四川一名13岁女孩一连看了八遍《流星花园》后离家出走,下落不明。这些就是放纵眼根、耳根,崇拜偶像而“坠于阬陷”,铸成人间悲剧。
初中生年纪小小的,就以自杀结束生命,这就是“坠于阬陷”。 “坠于阬陷”的含义有深有浅,总而言之,就是没有好结果。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我们千千万万不可放纵五根,盲目地、感情用事地、不思后果地、拼命地一味追寻,沉迷某一物,“坠于阬陷”无法挽回。所以,我们应当视五根,犹如凶恶野马,为它们装上“辔制”,好好制伏才是。
四、放荡不羁殃及累世
青少年放纵五根,追寻五欲,误入歧途,“坠于阬陷”,成年人放纵五根,追寻五欲,也一样 “坠于阬陷”。《礼记·乐记》中说:“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桑间、濮上,是春秋时卫国的地名。当时,青年男女经常歌舞幽会在此。后来以“濮上之音”作为靡靡之音的代称,泛指颓废、色情、低级趣味的音乐。颓废、色情、低级趣味的音声,能使人堕落,能让国家灭亡。不要说是“濮上之音”,一个人若放纵耳根,极端沉迷于“健康的音乐”、“好的名闻”等声欲,亦当“坠入阬陷”。
一般人沉迷五欲,坠入陷坑。就是“英雄好汉”,如果放纵五根,沉迷五欲,也同样坠入陷坑,不能自拔。古人云:“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还没有放纵五根的情况下,就“难过美人关”。如果,英雄放纵眼根,追寻色欲,那更是栽倒在“美人关”下,入于陷坑,至死不悟。吴王沉迷西施,丢失江山,就是“色迷”的典型的一个例子。
英雄沉迷五欲,坠入陷坑。就是有五神通的神仙,如果迷于五欲,也将失去神通,沦为低级生命载体。《大智度论》卷十七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婆罗奈国的仙人山上有位独角仙人,修习禅定,得五神通。后因受扇陀妓女引诱,接触女人手,感觉柔软而“动心”,“欲心转生,遂成淫事”,立即失去了好不容易修成功的五神通。具足五神通的独角仙人因“触欲”而丧失五神通,何况一般凡夫俗子放纵身根,沉迷“触欲”,那有不“坠入阬陷”之理?
《云笈七签》卷三十二中说:“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体,外乏筋肉。”世间人“邀名射利”,争名闻夺利养,“聚毒攻神”,聚集名利剧毒攻入心神,因而夭亡早死,不得健康长寿。争名夺利,是人体最厉害的病毒。
根据《黄帝内经》中说,沉迷美色的人容易损害肝脏,沉迷音声的人容易损害心脏,沉迷香气的人容易损害肺脏,沉迷口味的人容易损害肾脏,沉迷触觉的人容易损害脾脏。《摩河止观辅行》第三十二卷上也说到,一个人沉迷色,或者是沉迷声,或者是沉迷香味触,都会产生五脏六腑等疾病。
“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譬如愚人贪著好果,上树食之不肯时下。人伐其树,树倾乃堕,身首毁坏,痛恼而死。”这段出自《大智度论》卷十七的语句,更是譬喻形象生动。一个人沉迷色、声、香、味、触,必将心智蒙蔽,失去智慧,稀里糊涂,道德堕落,人格丧失,成为名副其实的“愚惑”之人。
大家看经文,经文说:“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上面说的“牧牛喻”,着重点在看守五根。“恶马喻”是告诉我们制伏五根的重要。现在这个“劫贼喻”,则提醒我们要防范五根。这五根,又恰如劫财害命的贼,因此称它为“劫贼”。
劫,是抢劫,是明抢,一般指强盗而言。贼,是暗偷,暗地里拿走他人东西的人。贼,一般来说还怕人。这里,譬喻五根,好比盗贼。人世间的“劫贼”,偷走抢走你的财物,再严重的也只能让你一生痛苦,因此说“苦止一世”。可是,这五根“劫贼”,它们所制造出来的祸害,不但害苦我们这一生,而且,危害到我们未来、“累世”的许多生。可见,五根为害相当严重,“不可不慎”矣!
这五根,是贼子是强盗,又称“内贼”,又号“外贼”。所谓“外贼”,是说五根能够“偷”“抢”外面的“色声香味触”五欲。我们经过“偷”“抢”,想尽办法去偷抢,得到五欲,由此而产生种种罪恶,自然也就坠入陷坑。所谓“内贼”,是讲五根这“贼”能够蒙蔽我们的心智、覆盖我们的真如法性,使我们内在的智慧清净心蒙蔽,使我们身体多病、让我们道德败坏、令我们生命堕落,轮回六道,生生世世遭受无尽痛苦。它“偷”走了我们的“真如法性”。此“五根贼祸”,“为害甚重”吧!所以,佛说,不可以不谨慎!
经文说:“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你是不是智者?你不用开口,我们就能知道。我们怎么能知道呢?佛在这里又传授我们一种测试“智愚的方法”,那就是你是否放纵五根,纵情五欲。如果你放纵五根,纵情五欲,那便是愚人;相反的,“制而不随”,你能够控制五根,不让五根追随于五欲,并且“持之如贼”,能够以防犯盗贼的方式来把持五根,不令五根放纵五欲,这便是智者。智者,就是偶尔一时放松五根,“假令纵之”,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消灭放纵,“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恢复到“制而不随,持之如贼”的状态,这就是智慧的人。
五、心喻毒蛇狂象猿猴
经文:“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密,不见深阬。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这五根,虽然是厉害,但只能称作贼子贼民。这五根贼民,还有一个贼王,用本段经文中的话来说就是这些贼子,还有个共同的主人。它们的主人叫什么?它们的主人就是鼎鼎大名、不好对付的“心”。
什么是心呢?佛教对心的分析非常精细透彻,但概括归纳起来则有这么几种:
①肉团心,就是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心脏。
②精要心:心,指心脏,引申为中心、精要。如《般若心经》之心。《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要。
③坚实心,就是一切法都具有的坚固不坏、真实不变、本来清净的法性。它又称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心等等。
④集起心。佛教说“心法”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种。集起心,是聚集一切事物的种子,又能生起一切现行法。集起心,就是八识中的阿赖耶识,它是有情众生的根本心识。
⑤思量心,就是八识中的末那识。因为末那识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惑相应,时刻思量阿赖耶识的见分为真实本体,执著为我,因而做出种种染污不净的恶法,所以,它又名为“染污意”。
⑥缘虑心,就是心识攀缘外境而起的思考分别之心。如眼识攀缘色境而起“见”。因此,心识又称“能缘”,外境称为“所缘”。缘虑,八识都有能缘思虑的作用,但一般习惯上特指八识中的意识而言。
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心为“主”。心是眼耳鼻舌身五根的“主人”。这个心是什…
《《佛遗教经讲解》放逸能使生命堕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