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牧牛喻”,以及上面的這首樸素的歌詞後,應該看出“牛犯苗稼”的問題確實是非常非常之嚴重!
守住五根,不要讓五根放縱于五欲,就好像牧牛人,小心謹慎看牛,不要讓你的牛吃掉他人的“苗稼”莊稼幼苗,犯下嚴重錯誤。否則,“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製也。” 假如,你一定要讓你的牛放縱,隨便吃掉他人的莊稼幼苗,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那後果是毀莊稼、出人命。假如,你一定要放縱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五根,無休止地去追尋“五欲”,那麼“將無涯畔,不可製也”!涯,是水邊,泛指邊際。無涯,是沒有邊際,如一望無涯。畔,是(江、湖、道路等)旁邊。無畔,也是沒有邊際的意思。
欲,成語有曰:欲壑難填,佛教更以“海”來形容,而稱“欲海”,欲海無涯。放縱五根,沈迷五欲,就好比一個人在無邊無際的欲海中無休止地漂流,到那時“不可製也”!到那個程度,五根不可製伏了!放縱五根,沈迷五欲,就好像一輛刹車失控的汽車在漫漫且多彎的斜坡途上,是十分的危險。也好像一只船舵失靈的輪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隨風浪而漂流,必將是危險非常。
叁、惡馬放縱墜入陷坑
經文說:“亦如惡馬,不以辔製,將當牽人墜于阬陷。”這便是“惡馬喻”。辔,駕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繩。爲了便于駕禦馬,在馬的嘴裏橫放上小鐵鏈,兩端連在籠頭上,這就是“嚼子”。將馬安上辔,則能按辔徐行。
馬,有溫馴的,也有凶惡難調的野馬。五根猶如五匹野馬。野馬本來就難以製伏,如果再不安裝上嚼子和繩索,駕馭起來,野馬必將亂跳狂奔,甚至載人墜入陷坑之中。阬同坑,阬陷就是陷坑,就是陷阱。
放縱五根,入于五欲,真的有這般嚴重嗎?是的!譬如,眼睛喜歡看電影,這本是很正常的娛樂。但是,放縱眼睛,追尋“色欲”,沈迷電影,沈迷某影星,崇拜偶像,繼而走向極端,“將當牽人墜于阬陷”。
大家都還記得,幾個月前,香港影星張國榮跳樓自殺,張國榮的影迷某人得知,也效法張國榮跳樓自殺。心中的偶像都走了,我還留在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意義?
2003年6月21日,遼甯省大連市一位姓劉的16歲少女,也是張國榮的影迷。只因爲她的母親沒有讓她買張國榮的CD唱片而自殺。這位少女自殺後,她的母親在她的日記裏看到她在日記裏這樣寫著:“這不是喜歡,這是愛。”“我想他,哪怕一天看一眼他的樣子,我就滿足了。”“聽到同學提張國榮(我)就會激動。有人說張國榮不好,我就難過。”據說,這名少女成績優秀,英語流利,擅長演講,電子琴還彈得很好。
據報紙報道,去年,浙江溫州一名初中生,因爲沒錢買“入場票”無法親眼看看偶像影星趙薇而服毒自盡。四川一名13歲女孩一連看了八遍《流星花園》後離家出走,下落不明。這些就是放縱眼根、耳根,崇拜偶像而“墜于阬陷”,鑄成人間悲劇。
初中生年紀小小的,就以自殺結束生命,這就是“墜于阬陷”。 “墜于阬陷”的含義有深有淺,總而言之,就是沒有好結果。像這樣的例子很多。所以,我們千千萬萬不可放縱五根,盲目地、感情用事地、不思後果地、拼命地一味追尋,沈迷某一物,“墜于阬陷”無法挽回。所以,我們應當視五根,猶如凶惡野馬,爲它們裝上“辔製”,好好製伏才是。
四、放蕩不羁殃及累世
青少年放縱五根,追尋五欲,誤入歧途,“墜于阬陷”,成年人放縱五根,追尋五欲,也一樣 “墜于阬陷”。《禮記·樂記》中說:“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桑間、濮上,是春秋時衛國的地名。當時,青年男女經常歌舞幽會在此。後來以“濮上之音”作爲靡靡之音的代稱,泛指頹廢、色情、低級趣味的音樂。頹廢、色情、低級趣味的音聲,能使人墮落,能讓國家滅亡。不要說是“濮上之音”,一個人若放縱耳根,極端沈迷于“健康的音樂”、“好的名聞”等聲欲,亦當“墜入阬陷”。
一般人沈迷五欲,墜入陷坑。就是“英雄好漢”,如果放縱五根,沈迷五欲,也同樣墜入陷坑,不能自拔。古人雲:“英雄難過美人關。”“英雄難過美人關”,英雄還沒有放縱五根的情況下,就“難過美人關”。如果,英雄放縱眼根,追尋色欲,那更是栽倒在“美人關”下,入于陷坑,至死不悟。吳王沈迷西施,丟失江山,就是“色迷”的典型的一個例子。
英雄沈迷五欲,墜入陷坑。就是有五神通的神仙,如果迷于五欲,也將失去神通,淪爲低級生命載體。《大智度論》卷十七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婆羅奈國的仙人山上有位獨角仙人,修習禅定,得五神通。後因受扇陀妓女引誘,接觸女人手,感覺柔軟而“動心”,“欲心轉生,遂成淫事”,立即失去了好不容易修成功的五神通。具足五神通的獨角仙人因“觸欲”而喪失五神通,何況一般凡夫俗子放縱身根,沈迷“觸欲”,那有不“墜入阬陷”之理?
《雲笈七簽》卷叁十二中說:“世人不終耆壽,鹹多夭殁者,皆由不自愛惜,忿爭盡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內傷骨體,外乏筋肉。”世間人“邀名射利”,爭名聞奪利養,“聚毒攻神”,聚集名利劇毒攻入心神,因而夭亡早死,不得健康長壽。爭名奪利,是人體最厲害的病毒。
根據《黃帝內經》中說,沈迷美色的人容易損害肝髒,沈迷音聲的人容易損害心髒,沈迷香氣的人容易損害肺髒,沈迷口味的人容易損害腎髒,沈迷觸覺的人容易損害脾髒。《摩河止觀輔行》第叁十二卷上也說到,一個人沈迷色,或者是沈迷聲,或者是沈迷香味觸,都會産生五髒六腑等疾病。
“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譬如愚人貪著好果,上樹食之不肯時下。人伐其樹,樹傾乃墮,身首毀壞,痛惱而死。”這段出自《大智度論》卷十七的語句,更是譬喻形象生動。一個人沈迷色、聲、香、味、觸,必將心智蒙蔽,失去智慧,稀裏糊塗,道德墮落,人格喪失,成爲名副其實的“愚惑”之人。
大家看經文,經文說:“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爲害甚重,不可不慎!”上面說的“牧牛喻”,著重點在看守五根。“惡馬喻”是告訴我們製伏五根的重要。現在這個“劫賊喻”,則提醒我們要防範五根。這五根,又恰如劫財害命的賊,因此稱它爲“劫賊”。
劫,是搶劫,是明搶,一般指強盜而言。賊,是暗偷,暗地裏拿走他人東西的人。賊,一般來說還怕人。這裏,譬喻五根,好比盜賊。人世間的“劫賊”,偷走搶走你的財物,再嚴重的也只能讓你一生痛苦,因此說“苦止一世”。可是,這五根“劫賊”,它們所製造出來的禍害,不但害苦我們這一生,而且,危害到我們未來、“累世”的許多生。可見,五根爲害相當嚴重,“不可不慎”矣!
這五根,是賊子是強盜,又稱“內賊”,又號“外賊”。所謂“外賊”,是說五根能夠“偷”“搶”外面的“色聲香味觸”五欲。我們經過“偷”“搶”,想盡辦法去偷搶,得到五欲,由此而産生種種罪惡,自然也就墜入陷坑。所謂“內賊”,是講五根這“賊”能夠蒙蔽我們的心智、覆蓋我們的真如法性,使我們內在的智慧清淨心蒙蔽,使我們身體多病、讓我們道德敗壞、令我們生命墮落,輪回六道,生生世世遭受無盡痛苦。它“偷”走了我們的“真如法性”。此“五根賊禍”,“爲害甚重”吧!所以,佛說,不可以不謹慎!
經文說:“是故智者製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你是不是智者?你不用開口,我們就能知道。我們怎麼能知道呢?佛在這裏又傳授我們一種測試“智愚的方法”,那就是你是否放縱五根,縱情五欲。如果你放縱五根,縱情五欲,那便是愚人;相反的,“製而不隨”,你能夠控製五根,不讓五根追隨于五欲,並且“持之如賊”,能夠以防犯盜賊的方式來把持五根,不令五根放縱五欲,這便是智者。智者,就是偶爾一時放松五根,“假令縱之”,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消滅放縱,“皆亦不久見其磨滅”。恢複到“製而不隨,持之如賊”的狀態,這就是智慧的人。
五、心喻毒蛇狂象猿猴
經文:“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製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于密,不見深阬。譬如狂象無鈎,猿猴得樹,騰躍踔踯,難可禁製。”
“此五根者,心爲其主”,這五根,雖然是厲害,但只能稱作賊子賊民。這五根賊民,還有一個賊王,用本段經文中的話來說就是這些賊子,還有個共同的主人。它們的主人叫什麼?它們的主人就是鼎鼎大名、不好對付的“心”。
什麼是心呢?佛教對心的分析非常精細透徹,但概括歸納起來則有這麼幾種:
①肉團心,就是人和高等動物身體內推動血液循環的器官--心髒。
②精要心:心,指心髒,引申爲中心、精要。如《般若心經》之心。《般若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要。
③堅實心,就是一切法都具有的堅固不壞、真實不變、本來清淨的法性。它又稱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心、真如心等等。
④集起心。佛教說“心法”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八種。集起心,是聚集一切事物的種子,又能生起一切現行法。集起心,就是八識中的阿賴耶識,它是有情衆生的根本心識。
⑤思量心,就是八識中的末那識。因爲末那識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惑相應,時刻思量阿賴耶識的見分爲真實本體,執著爲我,因而做出種種染汙不淨的惡法,所以,它又名爲“染汙意”。
⑥緣慮心,就是心識攀緣外境而起的思考分別之心。如眼識攀緣色境而起“見”。因此,心識又稱“能緣”,外境稱爲“所緣”。緣慮,八識都有能緣思慮的作用,但一般習慣上特指八識中的意識而言。
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心爲“主”。心是眼耳鼻舌身五根的“主人”。這個心是什…
《《佛遺教經講解》放逸能使生命墮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