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解》放逸能使生命堕落

  放逸能使生命堕落

  (节录自正如法师《佛遗教经讲解》)

  经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阬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密,不见深阬。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一、放逸的含义是什么

  放逸,是佛教的专用术语,社会上的汉语辞典还没有收入这个词组。放逸,放就是放纵,它侧重指人的举止行为放纵不羁;逸,是散失,它侧重指人的思想放任自流,随心所欲。

  放逸,在“俱舍宗”里是七十五法之一,它是指放纵欲望,不勤奋学习、实践善法的一种精神状态。人们的这种精神状态,是由于人们的“染污心”所产生的。它在七十五法的类别中,属于“大烦恼地法”。同放逸相对的,则称“不放逸”,属于“大善地法”。

  放逸,在“唯识宗”里,是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大随烦恼”之一。随从“贪嗔痴”等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就叫做“随烦恼”。平常我们讲,烦就是烦忧,恼就是苦恼。但是,烦恼,还有“扰乱”的意思。因为,这些法能扰乱我们众生的身心,而令我们做出种种危害自己他人的“恶法”;这些法能使众生烦忧、苦恼,而不得解脱生死,所以称“烦恼法”。相反的,能约束自己的不善行为,而勤奋学习修行“善法”的精神作用,则称作“不放逸”。

  《成唯识论》说:“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什么是放逸?就是“于染净品,不能防修”,就是对“污染的恶法”不能防犯,对“清净的善法”不能修行。“纵荡为性”,“性”是体性,就是事物的本体。“纵荡”是“放逸”的本体。“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业”指事物的作用。放逸障碍“不放逸”,产生、增长污染恶法,不做善法乃至破坏善法,这些都是它的作用。

  中国古装戏里,公子哥出场,右手拿把折扇,左手提个鸟笼,摇头晃脑,言语荒唐,吊儿郎当,行为不规,这就是放逸。放逸,用我们现在比较容易理解的词语讲,就是放纵、放诞、纵欲等等。

  放逸是恶法,因此,它自然给我们造成种种不良后果。古时候,有一位刚出家不久的僧人出外参访求学。一天,他来到一座寺院想“挂单”。“挂单” 就是到寺院住宿。他来到“客堂”,顶礼负责客堂的知客法师。知客师问:

  “谁叫你来的?”

  “弟子我自己来的。”

  “不经师父,就擅自出来!”知客师拿起香板就打过来,又问:“谁叫你来的?”。

  “挂单僧”马上回答说:“师父叫我来的。”

  “师父叫你来你就来,师父不叫你来你就不来参学吗?大丈夫一点主见都没有!再吃我三香板。”知客师拿起香板又打过来,并且大声说:“把贼给我抓起来。”“把贼给我抓起来”,你们说这是什么意思?

  挂单僧以为客堂来了个贼,立即转身想去帮忙捉贼,还没等他转身,知客师的香板又向他打过来,说:“罚你劳动三天!”

  挂单僧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请教其他法师,这才明白。原来,他当时眼睛到处看,嘴巴乱说话,思想多妄念,知客师要他“把贼抓起来”,就是要他将眼睛“守”住不乱看,将嘴巴“守”住不胡说,把“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贼”看守好,不要到处“偷”东西。眼睛接触“色境”,心起妄念,这就是“眼贼”在偷东西。守住“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将“六贼”抓起来。守住“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不放逸。

  以上说的只是“贼”偷了小东西,犯小过错。假如,放逸五根,放纵胡为,偷得是“大物品”,那可不是罚劳动三天,就可以解决的!偷的是“大物品”,那问题可就严重了!

   二、放纵如牛犯人苗稼

  经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

  在上一段经文中,佛说了戒之后,大家“已能住戒”,已经能够安住在“戒之家”中,已经明白了持戒之功德。为了持戒无犯,“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应当控制五根,不要让五根放纵,而陷入“五欲”之中。大家知道“眼耳鼻舌身”是五根,也就是我们通常称的五官。根,以能生为义,如草木之根,能使草木生长。这里是指眼睛、耳朵等器官能产生感觉、辨别等作用。如,眼是人或动物的视觉器官,有视觉能力,这在佛经中就称为“根”。

  “五欲”,有两种,一种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种外境而产生的五种情欲;另一种是指“财色名食睡”人们所贪求的五种欲望。这里,所说的“五欲”是指“色声香味触”,当然,其中也包括“财色名食睡”等。

  ①色欲:色,一般特指男女形貌色相,但也包括红、黄、蓝、紫等种种的形相色彩。众生乐此无厌,迷恋颠倒。

  ②声欲:特别指男女音声,但也包括歌咏音乐、美言赞语等种种音声。众生迷恋于此,乐此无厌。

  ③香欲:指男女身体之气味,及世间一切香气。它能使众生爱恋无厌。

  ④味欲:指各种水果、蔬菜、饮食、食品等等的味道。它能令众生贪求无厌。

  ⑤触欲:指男女身体相触,以及能让身体感触舒适的衣服等种种物品。众生对此,贪爱企求。

  欲,是情欲,是欲望。五欲,泛指心理活动的情欲,以及心理对外界事物所产生的欲求。人们贪求五欲,五欲诱惑人心。学佛的人应该守护五根,不要让五根深入五欲,放纵非为。“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佛讲经说法,善用譬喻。佛在本段经文中,就为我们举了10个譬喻。这是第一个“牧牛喻”。牧牛,又称“放牛”、“看牛”。

  大家有没有牧过牛?没有!在20年前的中国许多农村里,还用牛耕地。一般一个几百户人口的村庄,只有几户人家拥有牛。拥有一头牛的人家,可以称是村中富有人家。绝大多数的农民,家里没有牛,因为买不起也养不起。需要耕地时,去租用耕牛。还有许多家庭要耕地时,连耕牛都租不起,只好手把锄头挖地耕种。如今,许多偏远山区还是手把锄头挖地耕种,不能用耕牛。因为山地一块田地大多只有五六尺见方,无法用耕牛。有的地方,一年种谷两次,夏天酷热农民在田里劳动,冬天严寒水成冰农民光着脚在田里劳动。现在,我们夏天有冷气,冬天有暖气,还叫冷啊!热啊!苦啊!恼啊!

  山区农夫挑粪便肥料登山到田地需要几个钟头,收割好粮食挑下山回家需要几个钟头。有的农民70多岁还在干这样的农活。遇上风调雨顺,农民辛苦忙了一年,交完“税”,剩余的粮食农民一家可以吃上几个月。剩下的半年多只好吃杂粮、野菜等。如果,遇上干旱等天灾,生产的粮食还不够交税。

  在那个年代,风调雨顺也好,风雨不调也罢,绝大多数的农民都是粮食不足,寅吃卯粮,“耕夫役役,多无隔宿之粮”,所以,那个年代粮食是非常可贵。在名山古寺斋堂内,我们常常会看到描写“粮食可贵”的对联词句,如某寺斋堂内有一副对联写着:“五叶花光丛法宝;十方饭粒惜珍珠。”“十方饭粒惜珍珠”道尽了粮食之珍贵。过去,中国粮食不足,现在全世界粮食充足吗?最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执行理事莫瑞斯表示:全球还大约有8亿5000万人缺少粮食。目前,全世界粮食依然严重不足。

  还是说回到“牧牛”。养牛的人家,家里需要一个非常好的“劳力”,他平常除种田外,还要割草养牛,负责牛的粮食。到了春天,草木生长季节,一般牛的主人就叫十三、四岁的小孩,或者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去放牛。这就是牧牛。牧牛的人,放着牛经过庄稼时,一只手一定要牵着牛绳,另一只手紧拿着鞭子,“执杖视之”,两只眼睛注视着牛,“不令纵逸”,牧牛人思想不敢走神。为什么要这样?因为,牧牛人思想走神,思想放纵,牛也就放纵了,而“犯人苗稼”,吃路边的庄稼幼苗。牛吃他人庄稼幼苗,那是个严重的、不可犯的大错误,足可以闹出人命案。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是这样,二千五百多年后的中国也是如此。

  那个时代,庄稼就是农民的命根,甚至比农民的生命还要重要。有的农民,田是向他人租来耕种的,你的牛把他的庄稼幼苗吃了,他的庄稼毁了,没有收成,自己没粮食吃,还不能向地主交租。交不了租,租上又加租,利上又加利,也许他这一辈子都还不了租了。大家说,这“犯人苗稼”的问题严重吧?!

  20年前,福建周宁县一带的进香客,过桥时有过桥歌,进寺院有进寺歌,烧香有烧香歌,等等。歌词内容大多是跟人畜平安,五谷收成有关。一天,一群老大妈们到我住的寺院烧香,有一位老大妈烧香时唱:

   南无-阿弥-陀-佛!

   保我前门一坪麦,

   好好长大无虫害。

   保我后门一头猪,

   不吃会大有人买。

   南无-阿弥-陀-佛!

  老大妈烧香祈求佛保佑她养的猪“不会吃,又要会长大,还要有人买”。那个时候的猪是吃野草的,猪吃的野草,人们也找来当主粮。因此,在那个年代连猪吃的野草也不容易找到,所以,只好祈求佛保佑猪“不吃,会大,有人买”。猪吃的野草都不容易找到,更何况是人吃的野菜呢?五谷杂食更是难找啊!有的人初读这段经文时,可能没什么感觉。现在,理解了这个“…

《《佛遗教经讲解》放逸能使生命堕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