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解》放逸能使生命墮落

  放逸能使生命墮落

  (節錄自正如法師《佛遺教經講解》)

  經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製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製也。亦如惡馬,不以辔製,將當牽人墜于阬陷。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爲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製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製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于密,不見深阬。譬如狂象無鈎,猿猴得樹,騰躍踔踯,難可禁製。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製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一、放逸的含義是什麼

  放逸,是佛教的專用術語,社會上的漢語辭典還沒有收入這個詞組。放逸,放就是放縱,它側重指人的舉止行爲放縱不羁;逸,是散失,它側重指人的思想放任自流,隨心所欲。

  放逸,在“俱舍宗”裏是七十五法之一,它是指放縱欲望,不勤奮學習、實踐善法的一種精神狀態。人們的這種精神狀態,是由于人們的“染汙心”所産生的。它在七十五法的類別中,屬于“大煩惱地法”。同放逸相對的,則稱“不放逸”,屬于“大善地法”。

  放逸,在“唯識宗”裏,是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八大隨煩惱”之一。隨從“貪嗔癡”等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就叫做“隨煩惱”。平常我們講,煩就是煩憂,惱就是苦惱。但是,煩惱,還有“擾亂”的意思。因爲,這些法能擾亂我們衆生的身心,而令我們做出種種危害自己他人的“惡法”;這些法能使衆生煩憂、苦惱,而不得解脫生死,所以稱“煩惱法”。相反的,能約束自己的不善行爲,而勤奮學習修行“善法”的精神作用,則稱作“不放逸”。

  《成唯識論》說:“雲何放逸?于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爲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爲業。”什麼是放逸?就是“于染淨品,不能防修”,就是對“汙染的惡法”不能防犯,對“清淨的善法”不能修行。“縱蕩爲性”,“性”是體性,就是事物的本體。“縱蕩”是“放逸”的本體。“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爲業。”“業”指事物的作用。放逸障礙“不放逸”,産生、增長汙染惡法,不做善法乃至破壞善法,這些都是它的作用。

  中國古裝戲裏,公子哥出場,右手拿把折扇,左手提個鳥籠,搖頭晃腦,言語荒唐,吊兒郎當,行爲不規,這就是放逸。放逸,用我們現在比較容易理解的詞語講,就是放縱、放誕、縱欲等等。

  放逸是惡法,因此,它自然給我們造成種種不良後果。古時候,有一位剛出家不久的僧人出外參訪求學。一天,他來到一座寺院想“挂單”。“挂單” 就是到寺院住宿。他來到“客堂”,頂禮負責客堂的知客法師。知客師問:

  “誰叫你來的?”

  “弟子我自己來的。”

  “不經師父,就擅自出來!”知客師拿起香板就打過來,又問:“誰叫你來的?”。

  “挂單僧”馬上回答說:“師父叫我來的。”

  “師父叫你來你就來,師父不叫你來你就不來參學嗎?大丈夫一點主見都沒有!再吃我叁香板。”知客師拿起香板又打過來,並且大聲說:“把賊給我抓起來。”“把賊給我抓起來”,你們說這是什麼意思?

  挂單僧以爲客堂來了個賊,立即轉身想去幫忙捉賊,還沒等他轉身,知客師的香板又向他打過來,說:“罰你勞動叁天!”

  挂單僧百思不得其解,後來請教其他法師,這才明白。原來,他當時眼睛到處看,嘴巴亂說話,思想多妄念,知客師要他“把賊抓起來”,就是要他將眼睛“守”住不亂看,將嘴巴“守”住不胡說,把“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賊”看守好,不要到處“偷”東西。眼睛接觸“色境”,心起妄念,這就是“眼賊”在偷東西。守住“眼耳鼻舌身意”,這就是將“六賊”抓起來。守住“眼耳鼻舌身意”,這就是不放逸。

  以上說的只是“賊”偷了小東西,犯小過錯。假如,放逸五根,放縱胡爲,偷得是“大物品”,那可不是罰勞動叁天,就可以解決的!偷的是“大物品”,那問題可就嚴重了!

   二、放縱如牛犯人苗稼

  經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製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製也。”

  在上一段經文中,佛說了戒之後,大家“已能住戒”,已經能夠安住在“戒之家”中,已經明白了持戒之功德。爲了持戒無犯,“當製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應當控製五根,不要讓五根放縱,而陷入“五欲”之中。大家知道“眼耳鼻舌身”是五根,也就是我們通常稱的五官。根,以能生爲義,如草木之根,能使草木生長。這裏是指眼睛、耳朵等器官能産生感覺、辨別等作用。如,眼是人或動物的視覺器官,有視覺能力,這在佛經中就稱爲“根”。

  “五欲”,有兩種,一種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對“色聲香味觸”五種外境而産生的五種情欲;另一種是指“財色名食睡”人們所貪求的五種欲望。這裏,所說的“五欲”是指“色聲香味觸”,當然,其中也包括“財色名食睡”等。

  ①色欲:色,一般特指男女形貌色相,但也包括紅、黃、藍、紫等種種的形相色彩。衆生樂此無厭,迷戀顛倒。

  ②聲欲:特別指男女音聲,但也包括歌詠音樂、美言贊語等種種音聲。衆生迷戀于此,樂此無厭。

  ③香欲:指男女身體之氣味,及世間一切香氣。它能使衆生愛戀無厭。

  ④味欲:指各種水果、蔬菜、飲食、食品等等的味道。它能令衆生貪求無厭。

  ⑤觸欲:指男女身體相觸,以及能讓身體感觸舒適的衣服等種種物品。衆生對此,貪愛企求。

  欲,是情欲,是欲望。五欲,泛指心理活動的情欲,以及心理對外界事物所産生的欲求。人們貪求五欲,五欲誘惑人心。學佛的人應該守護五根,不要讓五根深入五欲,放縱非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佛講經說法,善用譬喻。佛在本段經文中,就爲我們舉了10個譬喻。這是第一個“牧牛喻”。牧牛,又稱“放牛”、“看牛”。

  大家有沒有牧過牛?沒有!在20年前的中國許多農村裏,還用牛耕地。一般一個幾百戶人口的村莊,只有幾戶人家擁有牛。擁有一頭牛的人家,可以稱是村中富有人家。絕大多數的農民,家裏沒有牛,因爲買不起也養不起。需要耕地時,去租用耕牛。還有許多家庭要耕地時,連耕牛都租不起,只好手把鋤頭挖地耕種。如今,許多偏遠山區還是手把鋤頭挖地耕種,不能用耕牛。因爲山地一塊田地大多只有五六尺見方,無法用耕牛。有的地方,一年種谷兩次,夏天酷熱農民在田裏勞動,冬天嚴寒水成冰農民光著腳在田裏勞動。現在,我們夏天有冷氣,冬天有暖氣,還叫冷啊!熱啊!苦啊!惱啊!

  山區農夫挑糞便肥料登山到田地需要幾個鍾頭,收割好糧食挑下山回家需要幾個鍾頭。有的農民70多歲還在幹這樣的農活。遇上風調雨順,農民辛苦忙了一年,交完“稅”,剩余的糧食農民一家可以吃上幾個月。剩下的半年多只好吃雜糧、野菜等。如果,遇上幹旱等天災,生産的糧食還不夠交稅。

  在那個年代,風調雨順也好,風雨不調也罷,絕大多數的農民都是糧食不足,寅吃卯糧,“耕夫役役,多無隔宿之糧”,所以,那個年代糧食是非常可貴。在名山古寺齋堂內,我們常常會看到描寫“糧食可貴”的對聯詞句,如某寺齋堂內有一副對聯寫著:“五葉花光叢法寶;十方飯粒惜珍珠。”“十方飯粒惜珍珠”道盡了糧食之珍貴。過去,中國糧食不足,現在全世界糧食充足嗎?最近,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執行理事莫瑞斯表示:全球還大約有8億5000萬人缺少糧食。目前,全世界糧食依然嚴重不足。

  還是說回到“牧牛”。養牛的人家,家裏需要一個非常好的“勞力”,他平常除種田外,還要割草養牛,負責牛的糧食。到了春天,草木生長季節,一般牛的主人就叫十叁、四歲的小孩,或者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去放牛。這就是牧牛。牧牛的人,放著牛經過莊稼時,一只手一定要牽著牛繩,另一只手緊拿著鞭子,“執杖視之”,兩只眼睛注視著牛,“不令縱逸”,牧牛人思想不敢走神。爲什麼要這樣?因爲,牧牛人思想走神,思想放縱,牛也就放縱了,而“犯人苗稼”,吃路邊的莊稼幼苗。牛吃他人莊稼幼苗,那是個嚴重的、不可犯的大錯誤,足可以鬧出人命案。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是這樣,二千五百多年後的中國也是如此。

  那個時代,莊稼就是農民的命根,甚至比農民的生命還要重要。有的農民,田是向他人租來耕種的,你的牛把他的莊稼幼苗吃了,他的莊稼毀了,沒有收成,自己沒糧食吃,還不能向地主交租。交不了租,租上又加租,利上又加利,也許他這一輩子都還不了租了。大家說,這“犯人苗稼”的問題嚴重吧?!

  20年前,福建周甯縣一帶的進香客,過橋時有過橋歌,進寺院有進寺歌,燒香有燒香歌,等等。歌詞內容大多是跟人畜平安,五谷收成有關。一天,一群老大媽們到我住的寺院燒香,有一位老大媽燒香時唱:

   南無-阿彌-陀-佛!

   保我前門一坪麥,

   好好長大無蟲害。

   保我後門一頭豬,

   不吃會大有人買。

   南無-阿彌-陀-佛!

  老大媽燒香祈求佛保佑她養的豬“不會吃,又要會長大,還要有人買”。那個時候的豬是吃野草的,豬吃的野草,人們也找來當主糧。因此,在那個年代連豬吃的野草也不容易找到,所以,只好祈求佛保佑豬“不吃,會大,有人買”。豬吃的野草都不容易找到,更何況是人吃的野菜呢?五谷雜食更是難找啊!有的人初讀這段經文時,可能沒什麼感覺。現在,理解了這個“…

《《佛遺教經講解》放逸能使生命墮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