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解》佛教對飲食的看法▪P2

  ..續本文上一頁吃吃吃,好吃懶做,吃盡山珍海味,結果坐吃山空,吃掉萬貫家財,最後,餓死在街邊。《地藏經》中有個故事說:光目女的母親因“好食啖魚鼈之屬,所食魚鼈,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計其命數,千萬複倍”,最終墮落地獄,遭受極大苦難。

   受諸飲食以除饑渴

  本經文告訴我們:“受諸飲食,當如服藥,于好于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不管好吃的食品、不好吃的食品都不能吃太多。吃太多,偏食,都是不良的飲食習慣。貪吃,吃過多的食物,還能發生營養過甚、肥胖症、食物中毒等種種病患。

  “受諸飲食”,受,是接受,接受飲食,“當如服藥”當作吃藥。藥,雖然有各種各樣,有便宜有昂貴,但是,能治好病的就是好藥。因此,對藥品不要以好壞昂貴便宜、甘苦長短等來做取舍。飲食也是藥品,它也是用來治病的。它治的是什麼病呢?它治的是我們的饑渴病。所以,“于好于惡,勿生增減”,對喜歡吃的飲食不想多吃,對不喜歡吃的食品也要吃,對精細的飲食不要多吃,對粗糙的飲食也不可不吃,不能偏食,平等受食,講究營養均衡,這是科學的飲食方法。

  對喜歡吃的飲食不想多吃,吃少一點,這好辦,吃少一點更覺好吃。對不喜歡吃的飲食也要吃,不能少吃,還是要吃那麼多,這可不好辦了。一般來說,我們對不喜歡吃的飲食,本來就不喜歡吃,一口都吃不下去,勉強吃一點還可以,可是,現在也要你吃那麼多,吃飽,這可怎麼辦?不要緊,照樣吃下去,而且,吃得非常開心。這就是“勿生增減”。

  1983年,我在蘇州靈岩山寺讀書,全寺上至方丈和尚,下到僧衆,早餐吃幹飯,統統配以又鹹又硬、黑如木炭的鹹蘿蔔頭。蘿蔔頭鹹得不得了,吃一餐飯只要兩叁片蘿蔔頭就足夠了。遊客看見眉毛緊皺,說:“這是什麼生活?”如果,逢蘿蔔收成季節,我們就連續一個多月,吃飯只配蘿蔔。如果,逢包菜收成季節,我們就連續一個多月,吃飯只配包菜。這種夥食,我們吃了5年多。雖然,飲食生活艱苦,然而,我們卻吃得開心,活得開心。

  古往今來,許多高僧大德飲食生活都是非常艱苦,將佛法理論應用在飲食生活日常之中。近代,弘一法師未出家時,可謂風流倜傥人物,可是出家後,卻過著戒律嚴謹,安貧守道的生活。

  一天,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見他吃飯只有一道鹹菜,不忍心地說:“你不嫌這鹹菜太鹹嗎?” 弘一法師回答:“鹹有鹹的味道。”弘一法師吃完飯,手裏拿著一杯開水,夏先生看到難過地說:“怎麼吃這種清淡的開水?難道茶都沒有得吃嗎?”弘一法師微笑說:“開水是淡,可是淡有淡的味道。”明白佛法,菜根有味,自然能吃出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凡人迷惑,吃四道菜叫苦連天,苦啊,“我的命怎麼這般苦!吃飯才四道菜,人家吃飯五道菜,我好命苦呀!”吃四道菜,苦而不樂,就是吃上五道菜、六道菜仍然是苦而不樂。凡人心不知足,就是吃山珍海味,也是不知其味,而覺煩惱痛苦。佛法說,吃飯也能吃出佛法,悟入佛道。弘一法師的“鹹有鹹味”、“淡有淡味”的話語,就道出了佛法。

  《華嚴經》中,文殊菩薩回答智首菩薩問題時說到:“若得美食,當願衆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得不美食,當願衆生,莫不獲得,諸叁昧味;得柔軟食,當願衆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得粗澀食,當願衆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隨緣飲食,平等飲食,歡喜飲食,快樂自在。

  經文說:“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華通花。蜜蜂采花的行爲,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蜜蜂采花,只采取花的“味”,而不損壞花的色彩和香氣。也就是說,蜜蜂采花,只要蜜蜂自己所需要的那一部份,它不去損害其他的部份,其他的那部份讓給他人分享。這是蜜蜂采花的風格。我們中有些人就沒有蜜蜂采花的高尚風格。小時候,我師父智參上人常常交代我們,參加宴會,見到再好吃的菜,也只能吃自己的那一份,別人的一份要留給別人。不可認爲好吃就多吃,把別人的那一份也吃了。這同“蜜蜂采花”是一個道理。

   正當飲食趣自除惱

  “比丘亦爾”,比丘也是這樣,接受飲食,只爲消除饑渴,不執著飲食之相好壞,不執著飲食之味好壞;比丘也是這樣,“受人供養”,接受大衆供養的飲食,或好吃或不好吃,都只是接受自己的那一份,讓其余的飲食讓給他人。這樣我有得吃你也有得吃,大家都有得吃,物得其所,物得其用,沒有浪費。我有飲食自然無煩惱,你有飲食自然也無煩惱,所以說,“趣自除惱”。不分別不執著平等受食,自然開心無煩惱。你歡喜接受飲食,供養、製造飲食的人也自然歡喜,所以說,“趣自除惱”。趣,就是“趣向”。沒有飲食,是人生大煩惱之事,叁天不讓你飲食,看你煩惱不煩惱?一定煩惱。曆史上,許多戰爭就跟飲食有關。有了飲食,填飽肚子,除去饑渴,自然消除饑渴煩惱。

  上面說飲食能除病,現在這裏說飲食還能除煩惱。有位禅師深得如來“趣自除惱”的至理。侍者說:“今天,我煮的飯太硬了。”禅師說:“今天,我正想吃硬飯。”禅師歡喜接受,“趣自除惱”,侍者聽了也“趣自除惱”。第二天,侍者說:“今天,我炒的菜太鹹了。”禅師說:“今天,我正想吃鹹菜。”侍者說:“爲什麼?”禅師答:“吃完鹹菜,我就喝開水。醫學上說,多喝開水有益健康。”禅師、侍者開懷大笑,雙雙“趣自除惱”。

  不好吃的飲食,不必要擔心有人會多要,這就不必提了。但是,對于好吃的飲食,可能有人會“多求”,因此,佛對此再加以強調,說:“無得多求,壞其善心。”接受好吃的飲食,施主供養多少就多少,千萬不可多要。有人說,我一定要“多求”。“多求”就是貪,你貪心還將傷害到施主的布施善心。施主因供養你不開心,甚至退善心,那麼接受供養的人不但形象受損,而且折善損德。

  經雲:“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你一定要“多求”,那麼你就是沒有智慧的愚人。因爲,智者通達禮義,懂得待人接物,明白自己的德行,明白自己的飯量,沒有貪心。有智慧的人,能夠“測量”一頭牛能夠運載多少物品,“不令過分”,不會讓牛運載過多的物品,“以竭其力”,以致完全消耗牛的體力。一頭牛運載超過牛所能承受的重量,這頭牛就走不動了。

  “牛”是比喻飲食的人。一個接受飲食的人也要知道自己“所堪多少”,就是清楚知道自己本人的飯量多少?清楚知道自己本人的德行多少?然後決定接受多少飲食,盡可能接受適量的“飲食”。佛製比丘用以接受飲食的缽,其大小就是根據本人的飯量大小而定,就是飯量大則缽大,飯量小則缽小。所以,比丘盛飯的缽,就叫“應量器”。

  一個人吃太多“飲食”,長久以往,必將影響身體的健康。接受太多“飲食”,吃不了,倒掉,則浪費珍貴的飲食;另外還要想一想自己有多少福報?有多少德行?“食存五觀”中有這一觀:“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想想自己的德行,完全沒有資格接受飲食。沒有道德,接受供養,將來是要墮落的。接受供養,不好好用功辦道,不做有益于社會大衆的事業,來生必定“披毛帶角還”。佛經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披毛帶角”就是投胎做牛馬等畜生披著毛皮帶著頭角還債。“了道”,就是“了脫生死”之道。你了脫生死道了,你成佛做祖了,你才真正報答了施主之恩。

  《僧祗律》中說:“多食有五苦:一、大便數;二、小便數;叁、多睡;四、身重不堪修養;五、多患不消化也。”一個人每天吃太多的食物,或者太講究美食,則增長貪心,妨礙修行,影響身體健康,鬧出人命。

  貪吃的人,明白了以上經文後,還可以做一種叫“食厭想”的觀想,它對治療貪吃病也很有效。許多同修通過“食厭想”而不再貪吃。什麼是“食厭想”呢?《法苑珠林》說,“食厭想”:觀想世間飲食由種種不淨的因緣而産生,如肉從精血水道生,精血水道是爲膿蟲住處。又如蘇乳酪從血變所成,血水與爛膿無異。以此觀想,能遠離對食物之貪愛,而達到厭食的效果。還有《地藏經》中說到:地藏菩薩“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饑渴咽病報”。這是說,對飲食沒有限度的人,將來要得饑渴、咽喉疾病的報應。

  飲食的目的,在于消除饑渴,養身健體,如法飲食更能延年益壽。因此,講究實益,沒有必要鋪張浪費。反而,有時吃些粗糧淡菜,對身體健康有益。吃清茶淡飯,並不是難以見人的事。《荀子·天論》裏說:“君子啜菽飲水,非愚也。”君子吃豆類,喝清水,過清苦生活,並不是愚昧。大梅禅師“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余”的詩句,也道出了僧人清苦生活的本色。然而,如今有些人經濟條件很好,就是不買好的食物,上街專門找便宜的菜攤,購買最便宜的蔬菜,買自己不喜歡的蔬菜,還要討價還價,錢財抓得緊緊的,煮飯吃飯隨隨便便,馬馬虎虎,不講衛生,還說自己是“惜福”,能吃苦,不貪飲食,是講修行,其實,這已是貪了。

  飲食,除饑渴,養身體,消煩惱。可是,貪求迷戀飲食,則“竭其力”,適得其反,是謂愚人。現在,我們根據我們的條件正當享有、正當追求美食,是完全符合佛法精神。我們擁有飲食就很知足,就有慚愧心,更何況是接受好的飲食?!如今,我們雖然是自力更生,自給自養,可以較自由地選擇飲食,然而,我們仍然需要有以上經文所說的精神。

   叁、飲食行持及其他

  說到這裏,我們順便再來簡單了解一下中國叢林生活中僧人用餐儀規,以及僧人飲食方面情況。

   吃飯的行持

  中國漢傳佛教僧人住在寺院內,飲食由寺院統一製作,僧人從事農田耕種等勞動,自己生産糧食蔬菜,也接受施主供養。

  用齋板響,大家從各個殿堂魚貫出來到吃飯的齋堂,依序端身正坐,坐勢如鍾。“行堂師”…

《《佛遺教經講解》佛教對飲食的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