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大家上飯菜之後,大家先念“供養詞”,唱佛菩薩名號,供養佛法僧、法界諸衆生。念誦結束,拿起筷子,端菜碗過來放好,然後端飯碗過來,才開始吃飯。端飯碗時,左手持碗,大姆指壓在碗邊上,其余四指托碗底,叫做“龍含珠”。左手比喻龍頭,碗比喻珠。右手拿筷子,叫做“龍爪點珠”。古人說,這是“吉祥尊貴相”。
開始吃飯時,要作叁念,就是在第一口飯時,心中默念:“願斷一切惡;”在第二口飯時,心中默念:“願修一切善;”在第叁口飯時,心中默念:“願度一切衆生斷惡修善,普共成佛。”吃第四口飯時才可以吃菜。
吃飯之中,還必須始終作“五種觀想”,這就是“食存五觀”。一、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觀“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叁、觀“防心離過,貪等爲宗”;四、觀“正事良藥,爲療形枯”;五、觀“爲成道業,應受此食”。
吃完飯,擺好碗筷,還要唱謝詞,感謝天地日月萬物、國家人民衆生,並祝“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故施,後必得安樂。飯食己訖,當願衆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吃飯之中,沒有碗筷相碰、嚼食等聲,非常安靜,上百位僧人在齋堂吃飯,齋堂外遊客走過都不知道齋堂內有人在用齋。據說,朱德到福州鼓山湧泉寺參觀,剛好從齋堂外經過,有人告訴他裏面有上百位僧人正在吃飯。朱德不信,往門縫一看,大吃一驚,連忙稱贊說:“怎麼上百人吃飯一點聲音都沒有?佛門紀律比軍隊紀律還好!”
平時,我們各位吃飯前,也應該恭敬默念:“供養十方叁寶一切衆生。”然後開始用餐。用餐後以感恩的心默會:“感謝天地萬物、一切衆生!祝願一切衆生斷惡修善,皆成佛道!”我們不僅自己有色良好的習慣,也要教導我們的兒子們有這個良好的習慣。但是,不勉強。
飲食衛生有功德
有人說:“佛門飯菜,味道不錯,就是衛生不夠。”他們的根據是,有些寺院廚房邋邋遢遢,蔬菜隨便放著;怕浪費水有罪,碗、碟、蔬菜也不怎麼洗,等等。其實,佛教是最重視飲食衛生。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第叁十六卷中,佛說:“若諸苾刍曾所觸缽,未好淨洗。若小缽,若匙,若銅盞,若安鹽器,而用飲用食者,皆得波逸底迦罪。”梵語“波逸底迦”又譯“波逸提”,意譯應忏悔、令墮等。是說,所犯的罪比較輕,如果及時忏悔,罪業可以消除;如果犯罪的人不及時忏悔,這些罪能夠令犯罪的人墮落惡道。又說:“若手觸缽袋,若拭巾、錫杖,若戶鑰及鎖,如是等物。若觸捉已,不淨洗手,捉余飲食,乃至果等,吞咽之時,皆得波逸底迦罪。”
我們都知道吃不衛生的飲食,能感染種種疾病。佛更告訴我們吃不衛生的食物,或讓不淨之物接觸食物,或給人不衛生食物,都犯“波逸底迦罪”,都可能招來惡報。《佛說護淨經》是宣揚飲食衛生的經典。經中佛告訴阿難,有比丘“食不淨食,墮此臭穢糞屎池中,常食不淨。五百萬世中受此苦惱。”經中又記載說,有一比丘以不淨的手接觸僧衆飲食,以不衛生的飲食供養僧衆,後墮餓鬼中受苦。又說:“諸有設食之處,一切如法作齋,不得懷挾余殘食。”什麼是殘食?“于先嘗啜此食,都作殘食。”該經又說:“如法作齋食,可得福德。諸天歡喜,百神慶悅,天神擁護。”
佛還教導佛子不要吃蔥蒜薤菲興渠等五辛。五辛之所以禁吃,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人吃五辛後,講話有五辛味,大小便乃至整個身體都有五辛味,不符合“衛生”要求。
佛教的飲食,不但講究衛生飲食,而且講健康飲食。回教徒嚴禁吃“性情不好的動場肉”,說是爲了“衛性。”佛教飲食不僅講“衛性”飲食,而且,講“衛心”飲食。佛教提倡素食,不殺生,禁吃一切動場肉,就是基于保護慈悲心,增長慈悲心。
布施飲食的利益
說到這裏,順便簡略說說布施飲食的功德利益。依據《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上講:“人持飯食施人,有五福德令人得道。”那五種福德呢?經中說:“一曰施命;二曰施色;叁曰施力;四曰施安;五曰施辯。”
(1)施命:人沒有飲食,面色憔悴,不久將會餓死。智者布施他飲食,于是救了他的命。因此,布施飲食,則爲施命。“其施命者,世世長壽,生天世間,壽命延長而不夭傷,自然福報財富無量,是爲施命。”(同上)
(2)施色:人沒有飲食,面色憔悴,智者布施他飲食,于是,他面色恢複。因此,布施飲食,則爲施色。“其施色者,世世端正,生天世間”,容光煥發,“人見歡喜,稽首作禮,是爲施色”。(同上)
(3)施力:人沒有飲食,面色憔悴,身體虛弱無力,智者布施他飲食,于是,他恢複體力。因此,布施飲食,則爲施力。“其施力者,世世多力,生天人間,力無等雙……是爲施力。”(同上)
(4)施安:人沒有飲食,心神憂愁,坐立不安。智者布施他飲食,于是,讓他心神安定。因此,布施飲食,則爲施安。“其施安者,世世安穩,生天人間,不遇衆殃。其所到處,常遇賢良……是爲施安。”(同上)
(5)施辯:人沒有飲食,“身羸意弱,口不能言”。智者布施他飲食,于是,他恢複氣力說話。因此,布施飲食,則爲施辯。“其施辯者,世世聰明,口說流利,無所踬礙……聞者歡喜,靡不稽首,聽采法言。”(同上)
《食施獲五福報經》中還講到,如果,有人布施一切飲食物品,“在所生處,見現在佛”,受佛得度而成佛道。
《盂蘭盆經》說:若有人“于人月十五日佛歡喜日”,“以百味飲食”等,“施佛及僧”,“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佛在《地藏經》“利益存亡品”中說到:“閻浮衆生,若能爲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供養僧寶,是衆生最勝福田,能獲如是種種功德利益。這在許多經論中都有談到。
布施飲食,是布施內容中的一項。布施的對象有僧人,有俗人等等,但是,從“急需救濟”方面來講,布施急需要布施的人,功德利益最不思議。人家有飲食,你還布施他飲食,這功德當然是“小”。他沒有飯吃,要餓死了,你布施他飯,這功德當然就“大”。不要說是人,就是布施急需幫助的畜生,與布施諸佛,其福德一樣。《優婆塞戒經》中說:“若能至心生大憐愍施于畜生,專心恭敬施于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布施畜生,與布施諸佛,福德都相同,那麼,你布施你先生(你太太),布施你的家庭成員,布施大衆,與布施諸佛,福德當然也是同等了。之所以福德同等,其關鍵還在于“至心”布施。“至心”就是至誠心。你敷衍了事地、甚至心不情願地做些飯菜給你家人吃,與用至誠心做些飯菜給你家人吃,其所獲得的福德的大小區別就在這裏。
世間上有些人,只顧自家,不幫助他人,這自然不對。然而,有些人卻是遠方的人有災難,他伸出援手,給予布施,這當然有功德。但是,他卻對父母、妻子、兄弟斤斤計較,不願布施。布施父母、妻子一些生活物品,經常挂在嘴裏叨叨不休。“昨天我洗碗,今天該輪到你洗碗羅!”夫妻兩人輪流煮飯洗碗。多洗一次碗,多布施一點體力都要計較,這種布施,就名爲“不義施”。《優婆塞戒經》:“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
對于布施者本人來說,如果是爲了自己的某些利益而行布施,那麼,只能獲得人天福果,這稱“下士”的布施。如果,是爲了求解脫而行布施,這稱“中士”的布施。聲聞人爲了解脫,能不爲財物所累,並將財物看成是罪惡之物,所以不太重視利他。如果,是無條件、純粹爲利他而行布施,並且能“一切施”,這名“大士施”,也就是菩薩的布施。
布施是破除“我”及“我所執”,不執著“我”和“我所有”,不爲名聞利養,不求回報,這是真正的布施。你省吃省用,布施你兒女衣食住行,你也不能有“我”“我所”,不能想要他們回報,這樣才是布施。如果,你要他回報,這就是“有相”,“有相”則違背純粹的利生目的。再者,你希望他回報,到時他沒能回報你,你就煩惱了。你還想他回報你,那說明你還想在六道輪回之中,不想出離生死苦海。
《心地觀經》中說到:“能施所施及施物,于叁世中無所得。我等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這是“叁輪體空”布施。“叁輪”是叁處的意思。能施,是指能布施的人。所施,是指接受布施的人。施物,是指布施的東西。具足這“能施”、“所施”、“施物”叁輪,才能成爲布施。如果,布施的人執著這叁樣,雖然,也有功德,但是由于這功德有“我法之相”,而成有漏功德,再大也只能獲得“人天福報”,不能出離叁界而趣入佛道。《永嘉證道歌》:“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叁輪”布施,就是“住相布施”。天人福報享盡,如箭射向虛空終歸墮落。
有“我法相”布施,名爲世間“布施波羅密多”。其實,嚴格講,這不成“布施波羅密多”,只是方便假名“布施波羅密多”。如果,布施時,能對于施者、受者、施物“叁輪”不著相,法性空寂,這才是“出世間”的“布施波羅密多”。經中說,大地菩薩與“無分別智”相應,才有這真實的“出世布施波羅密多”。發心住以上菩薩,能與“法空慧”相應,但所行的“波羅密多”還只是“近波羅密多”,或稱“似波羅密多。
布施完全實行起來,確實不容易,可是在大乘菩提道中,布施是菩薩必修的第一課目。菩薩勤修布施,對于需要提供布施的衆生,菩薩“生難遭想”,“啊!我終于有機會了!”因爲,菩薩通過布施,才能成就佛果。如果,沒有求乞者,菩薩的“檀波羅密則不滿足,無上菩提則不可得。”所以,《法華經·方便品》中說到:“觀叁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處。爲衆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在《法華經》中描述菩薩行布施時,心無吝惜,乃至國城妻子、奴婢仆從、頭目腦髓、身肉手足生命等一切都可以布施。
菩薩是必須行一切布施,難施能施,這是沒有商量余地。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修習菩薩行的人,也有不應該布施的時候。(1)由于認識、條件等所限,無法布施時,可以不施。(2)于對方根本無需要,而故意來搗亂者,可以不施。(3)有助長殺盜淫等惡業的,可以不施。因爲,布施本是出于利他,和對自己道業有益的行爲。現在,違背了這個原則,就失去了布施的意義。
布施是好,然而,我現在財物也沒有,知識也沒有,拿什麼去布施呢?盡管什麼物品都沒有,乃至體力全無,口不能言,臉不能笑,只要你還有一顆跳動的心,你同樣可以布施。《因果經》說:“若有貧窮人,無財可布施,見他修施時,而生隨喜心。隨喜之福報,與施等無異。”隨喜心布施,與布施財物、知識、體力等等所得的功德“無異”。
人們由于悭貪、占有,造成人間許多苦難。布施,消除悭貪,捨己爲他,幫助他人去除痛苦煩惱。
究競圓滿的布施,在凡夫來說確實有困難,但是,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布施的經曆。你微笑,讓人開心。你美言,令人快樂……。人們樂以布施,生活才充滿溫馨,世界才越來越美好。
《《佛遺教經講解》佛教對飲食的看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