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解》佛教对饮食的看法▪P3

  ..续本文上一页为大家上饭菜之后,大家先念“供养词”,唱佛菩萨名号,供养佛法僧、法界诸众生。念诵结束,拿起筷子,端菜碗过来放好,然后端饭碗过来,才开始吃饭。端饭碗时,左手持碗,大姆指压在碗边上,其余四指托碗底,叫做“龙含珠”。左手比喻龙头,碗比喻珠。右手拿筷子,叫做“龙爪点珠”。古人说,这是“吉祥尊贵相”。

  开始吃饭时,要作三念,就是在第一口饭时,心中默念:“願断一切恶;”在第二口饭时,心中默念:“願修一切善;”在第三口饭时,心中默念:“願度一切众生断恶修善,普共成佛。”吃第四口饭时才可以吃菜。

  吃饭之中,还必须始终作“五种观想”,这就是“食存五观”。一、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观“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观“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观“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观“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吃完饭,摆好碗筷,还要唱谢词,感谢天地日月万物、国家人民众生,并祝“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饭食己讫,当願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吃饭之中,没有碗筷相碰、嚼食等声,非常安静,上百位僧人在斋堂吃饭,斋堂外游客走过都不知道斋堂内有人在用斋。据说,朱德到福州鼓山涌泉寺参观,刚好从斋堂外经过,有人告诉他里面有上百位僧人正在吃饭。朱德不信,往门缝一看,大吃一惊,连忙称赞说:“怎么上百人吃饭一点声音都没有?佛门纪律比军队纪律还好!”

  平时,我们各位吃饭前,也应该恭敬默念:“供养十方三宝一切众生。”然后开始用餐。用餐后以感恩的心默会:“感谢天地万物、一切众生!祝愿一切众生断恶修善,皆成佛道!”我们不仅自己有色良好的习惯,也要教导我们的儿子们有这个良好的习惯。但是,不勉强。

   饮食卫生有功德

  有人说:“佛门饭菜,味道不错,就是卫生不够。”他们的根据是,有些寺院厨房邋邋遢遢,蔬菜随便放着;怕浪费水有罪,碗、碟、蔬菜也不怎么洗,等等。其实,佛教是最重视饮食卫生。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第三十六卷中,佛说:“若诸苾刍曾所触钵,未好净洗。若小钵,若匙,若铜盏,若安盐器,而用饮用食者,皆得波逸底迦罪。”梵语“波逸底迦”又译“波逸提”,意译应忏悔、令堕等。是说,所犯的罪比较轻,如果及时忏悔,罪业可以消除;如果犯罪的人不及时忏悔,这些罪能够令犯罪的人堕落恶道。又说:“若手触钵袋,若拭巾、锡杖,若户钥及锁,如是等物。若触捉已,不净洗手,捉余饮食,乃至果等,吞咽之时,皆得波逸底迦罪。”

  我们都知道吃不卫生的饮食,能感染种种疾病。佛更告诉我们吃不卫生的食物,或让不净之物接触食物,或给人不卫生食物,都犯“波逸底迦罪”,都可能招来恶报。《佛说护净经》是宣扬饮食卫生的经典。经中佛告诉阿难,有比丘“食不净食,堕此臭秽粪屎池中,常食不净。五百万世中受此苦恼。”经中又记载说,有一比丘以不净的手接触僧众饮食,以不卫生的饮食供养僧众,后堕饿鬼中受苦。又说:“诸有设食之处,一切如法作斋,不得怀挟余残食。”什么是残食?“于先尝啜此食,都作残食。”该经又说:“如法作斋食,可得福德。诸天欢喜,百神庆悦,天神拥护。”

  佛还教导佛子不要吃葱蒜薤菲兴渠等五辛。五辛之所以禁吃,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人吃五辛后,讲话有五辛味,大小便乃至整个身体都有五辛味,不符合“卫生”要求。

  佛教的饮食,不但讲究卫生饮食,而且讲健康饮食。回教徒严禁吃“性情不好的动场肉”,说是为了“卫性。”佛教饮食不仅讲“卫性”饮食,而且,讲“卫心”饮食。佛教提倡素食,不杀生,禁吃一切动场肉,就是基于保护慈悲心,增长慈悲心。

   布施饮食的利益

  说到这里,顺便简略说说布施饮食的功德利益。依据《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上讲:“人持饭食施人,有五福德令人得道。”那五种福德呢?经中说:“一曰施命;二曰施色;三曰施力;四曰施安;五曰施辩。”

  (1)施命:人没有饮食,面色憔悴,不久将会饿死。智者布施他饮食,于是救了他的命。因此,布施饮食,则为施命。“其施命者,世世长寿,生天世间,寿命延长而不夭伤,自然福报财富无量,是为施命。”(同上)

  (2)施色:人没有饮食,面色憔悴,智者布施他饮食,于是,他面色恢复。因此,布施饮食,则为施色。“其施色者,世世端正,生天世间”,容光焕发,“人见欢喜,稽首作礼,是为施色”。(同上)

  (3)施力:人没有饮食,面色憔悴,身体虚弱无力,智者布施他饮食,于是,他恢复体力。因此,布施饮食,则为施力。“其施力者,世世多力,生天人间,力无等双……是为施力。”(同上)

  (4)施安:人没有饮食,心神忧愁,坐立不安。智者布施他饮食,于是,让他心神安定。因此,布施饮食,则为施安。“其施安者,世世安稳,生天人间,不遇众殃。其所到处,常遇贤良……是为施安。”(同上)

  (5)施辩:人没有饮食,“身羸意弱,口不能言”。智者布施他饮食,于是,他恢复气力说话。因此,布施饮食,则为施辩。“其施辩者,世世聪明,口说流利,无所踬碍……闻者欢喜,靡不稽首,听采法言。”(同上)

  《食施获五福报经》中还讲到,如果,有人布施一切饮食物品,“在所生处,见现在佛”,受佛得度而成佛道。

  《盂兰盆经》说:若有人“于人月十五日佛欢喜日”,“以百味饮食”等,“施佛及僧”,“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佛在《地藏经》“利益存亡品”中说到:“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供养僧宝,是众生最胜福田,能获如是种种功德利益。这在许多经论中都有谈到。

  布施饮食,是布施内容中的一项。布施的对象有僧人,有俗人等等,但是,从“急需救济”方面来讲,布施急需要布施的人,功德利益最不思议。人家有饮食,你还布施他饮食,这功德当然是“小”。他没有饭吃,要饿死了,你布施他饭,这功德当然就“大”。不要说是人,就是布施急需帮助的畜生,与布施诸佛,其福德一样。《优婆塞戒经》中说:“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布施畜生,与布施诸佛,福德都相同,那么,你布施你先生(你太太),布施你的家庭成员,布施大众,与布施诸佛,福德当然也是同等了。之所以福德同等,其关键还在于“至心”布施。“至心”就是至诚心。你敷衍了事地、甚至心不情愿地做些饭菜给你家人吃,与用至诚心做些饭菜给你家人吃,其所获得的福德的大小区别就在这里。

  世间上有些人,只顾自家,不帮助他人,这自然不对。然而,有些人却是远方的人有灾难,他伸出援手,给予布施,这当然有功德。但是,他却对父母、妻子、兄弟斤斤计较,不愿布施。布施父母、妻子一些生活物品,经常挂在嘴里叨叨不休。“昨天我洗碗,今天该轮到你洗碗罗!”夫妻两人轮流煮饭洗碗。多洗一次碗,多布施一点体力都要计较,这种布施,就名为“不义施”。《优婆塞戒经》:“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

  对于布施者本人来说,如果是为了自己的某些利益而行布施,那么,只能获得人天福果,这称“下士”的布施。如果,是为了求解脱而行布施,这称“中士”的布施。声闻人为了解脱,能不为财物所累,并将财物看成是罪恶之物,所以不太重视利他。如果,是无条件、纯粹为利他而行布施,并且能“一切施”,这名“大士施”,也就是菩萨的布施。

  布施是破除“我”及“我所执”,不执著“我”和“我所有”,不为名闻利养,不求回报,这是真正的布施。你省吃省用,布施你儿女衣食住行,你也不能有“我”“我所”,不能想要他们回报,这样才是布施。如果,你要他回报,这就是“有相”,“有相”则违背纯粹的利生目的。再者,你希望他回报,到时他没能回报你,你就烦恼了。你还想他回报你,那说明你还想在六道轮回之中,不想出离生死苦海。

  《心地观经》中说到:“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这是“三轮体空”布施。“三轮”是三处的意思。能施,是指能布施的人。所施,是指接受布施的人。施物,是指布施的东西。具足这“能施”、“所施”、“施物”三轮,才能成为布施。如果,布施的人执著这三样,虽然,也有功德,但是由于这功德有“我法之相”,而成有漏功德,再大也只能获得“人天福报”,不能出离三界而趣入佛道。《永嘉证道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三轮”布施,就是“住相布施”。天人福报享尽,如箭射向虚空终归堕落。

  有“我法相”布施,名为世间“布施波罗密多”。其实,严格讲,这不成“布施波罗密多”,只是方便假名“布施波罗密多”。如果,布施时,能对于施者、受者、施物“三轮”不著相,法性空寂,这才是“出世间”的“布施波罗密多”。经中说,大地菩萨与“无分别智”相应,才有这真实的“出世布施波罗密多”。发心住以上菩萨,能与“法空慧”相应,但所行的“波罗密多”还只是“近波罗密多”,或称“似波罗密多。

  布施完全实行起来,确实不容易,可是在大乘菩提道中,布施是菩萨必修的第一课目。菩萨勤修布施,对于需要提供布施的众生,菩萨“生难遭想”,“啊!我终于有机会了!”因为,菩萨通过布施,才能成就佛果。如果,没有求乞者,菩萨的“檀波罗密则不满足,无上菩提则不可得。”所以,《法华经·方便品》中说到:“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在《法华经》中描述菩萨行布施时,心无吝惜,乃至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脑髓、身肉手足生命等一切都可以布施。

  菩萨是必须行一切布施,难施能施,这是没有商量余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修习菩萨行的人,也有不应该布施的时候。(1)由于认识、条件等所限,无法布施时,可以不施。(2)于对方根本无需要,而故意来捣乱者,可以不施。(3)有助长杀盗淫等恶业的,可以不施。因为,布施本是出于利他,和对自己道业有益的行为。现在,违背了这个原则,就失去了布施的意义。

  布施是好,然而,我现在财物也没有,知识也没有,拿什么去布施呢?尽管什么物品都没有,乃至体力全无,口不能言,脸不能笑,只要你还有一颗跳动的心,你同样可以布施。《因果经》说:“若有贫穷人,无财可布施,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随喜心布施,与布施财物、知识、体力等等所得的功德“无异”。

  人们由于悭贪、占有,造成人间许多苦难。布施,消除悭贪,捨己为他,帮助他人去除痛苦烦恼。

  究竞圆满的布施,在凡夫来说确实有困难,但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布施的经历。你微笑,让人开心。你美言,令人快乐……。人们乐以布施,生活才充满温馨,世界才越来越美好。

  

《《佛遗教经讲解》佛教对饮食的看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