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小心我。這是什麼意思?!”
師弟一聽,火氣冒起,說:“我沒有說!是誰說的。”
師兄說:“嗔心這般大,哪是入佛道?”因爲入佛道的人,是沒有嗔恚心。
有智慧的人,也是沒有嗔恚。因此,想顯示自己有智慧的人們,千萬要注意“忍”“讓”啦!這是對自稱智慧人的人當頭一棒。某教授在臺上講課,聽衆個個稱贊教授博學,義理精湛,智慧非凡,學者風範。突然,教授激動起來,大發雷霆,頓時令剛才稱贊的聽衆連連搖頭:“沒有修養!”嗔心一起,思維便亂,思維錯亂,語無倫次。當然,智慧、忍辱,在佛教中來說,還是菩薩所要努力修行的課題。
“所以者何?”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嗔恚生起,這便可能發生罵人、打人、殺人等等惡件事故。所以,嗔恚破壞一切善法。
脾氣暴躁,動辄生氣,心懷憎恨,心狠手辣,“生惡法、破善法”,當然,也大大損害本人的形象。如果,是女的脾氣壞、憎恨重、心狠毒,人們便罵她是“母老虎”“母夜叉”,不可能稱她是“觀音菩薩”。如果,是男的脾氣壞、憎恨重、心狠毒,人們一定叫他“凶神”“羅刹”,絕不可能稱他是“彌勒菩薩”。
嗔恚者,今世“名聞”不好,“人不喜見”,誰喜歡見到“母老虎”?誰歡喜撞上“凶神”“羅刹”?嗔恚心重的人,臉就像“凶神”“羅刹”。要想美容、化妝,首先除去嗔恚心。否則,不管你如何化妝?嗔恚心起,再美麗的少女也變成“母夜叉”。
嗔恚者,今世“名聞”不好,“人不喜見”,就是下一輩的“來生”,人也“不喜見”。甚者,來生便墮落“叁惡道”受苦。《梁皇忏》序中說到,郗氏因嗔恨,而墮落蟒蛇之身。《地持經》中說,“多嗔恚者,死當墮泥犁。”泥犁,是地獄的梵語音譯。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傑,帝王將相,因爲嗔恚,而國破家亡,身敗名裂,千夫指責,萬秋唾罵。發泄憤怒,可能有一點快感,但是,它所造成的惡果,甚至無法估量。
奉勸人人,莫仗一時之強,興一時之怒,舒一時之氣,而造下無法挽回的苦痛。
叁、佛子無嗔真包容
經文:“當知嗔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製,嗔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雳起火,非所應也。”
學習上面的經文,我們完全理解“嗔心”就猶如霹雳“猛火”,所以,比喻生氣、暴躁、憤怒時,人們常用“發火”、“火暴”、“怒火”等。大家都看過人生氣的模樣,也都應該有生氣的經曆,人生氣時,全身發熱,臉色通紅,眼睛也要鼓起來,宛如“火球”。
“嗔火”一起,則要“燒毀”東西。它“燒毀”和諧、快樂、幸福的生活。它“燒毀”繁榮、進步、和平的社會。佛經記載,一天,有一位婆羅門氣沖沖地跑到佛的住所,辱罵佛,並以刁難的口氣問佛陀兩個問題。他的第一個問題是:“如果人想要生活安詳,應該殺死什麼?”他的第二個問題是:“如果人想要生活幸福,應該殺死什麼?”佛陀回答:“想要生活安詳、幸福,應該去除憤怒。”
“嗔心”如“火”,燒毀安詳,燒毀幸福,燒毀他人也燒毀自己。“嗔猶如“猛火”,“甚于猛火”,紐約下城巍巍的兩棟110層的世貿大樓,怎麼會一下化爲灰燼呢?大家都說“被火燒毀的”。“被什麼火燒毀的?”“是被恐怖分子的嗔火燒毀的。”這嗔火一起,發射原子彈的按鈕一按,原子彈爆炸,這個地球就毀滅了。大家能夠領悟這“嗔心”“甚于猛火”了。
爲此,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常當防護”,時時刻刻嚴加防備和保護。防備什麼?防備嗔恚心生起。保護什麼?保護這個心不要受嗔恚汙染,讓嗔恚遠離這個心,“無令得入”。
嗔恚,是從我們的心中生起來的,應該是“無令生出”,不要令嗔恚生出來,這裏怎麼用“無令得入”呢?原來我們的心原本是清淨的,與諸佛心本無差別,只因迷惑顛倒才有了嗔恚。現在,我們要消除嗔恚,不能讓它再來染汙我們的心。因此,“無令得入”。再者,衆生嗔恚的生起,一般也不是無緣無故的。嗔恚的生起,一般都是受到外來刺激而發生的,所以,強調“無令得入”。作到“無令得入”,其中一點就是我們遠離“生嗔”的環境,當然,大乘人則可處于“生嗔”的環境中而不嗔,還能夠
嗔恚即慈悲
,當下轉化,當然,這境界是高了。
“劫功德賊,無過嗔恚。”我們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地積集起來的種種功德,但是,就這麼一下子便失去了。怎麼種種功德就這麼一下子失去了呢?這是因爲嗔恚的原故。而且,沒有第二樣的東西能夠像嗔恚那樣,一下子就令人們的種種功德失去。沒有什麼東西比嗔恚的殺傷力還大。誠然,“嗔恚,其咎最深;叁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爲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大智度論》卷十四)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製,嗔猶可恕。”古印度俗人,一般崇尚穿白色服裝,後來佛教便常以白衣稱一般俗人。《涅槃經疏》卷十四說:“西域俗尚穿白,故曰白衣。”世俗人生活在欲的環境中,有種種貪欲,“非行道人”,他們不是修道人。世俗人生氣、憤怒、憎恨,自己沒有辦法製止,“嗔猶可恕”。他們不明白嗔恚危害,犯了嗔恚,還情有可原諒的。
“出家行道無欲之人”就不同了,就不能心“懷嗔恚”了。佛陀說來說去,話音一轉說到自己來了,說第一人稱,首先自己不嗔。出家行道之人,本來是沒有私利,沒有人我是非之人。既然是“無欲之人”,而心中又有嗔恚,實在是不應該的。所以言:“甚不可也!”
一天,我們叁四位在談佛法,突然遊先生問:“你們出家人不爭吵發脾氣?”“出家人不爭吵發脾氣。”林老居士馬上插話。在林老居士認爲,出家人境界都很高,是不會爭吵發脾氣的。據我了解,不只林老居士這樣認爲,有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看法。他們都將出家人同不爭吵發脾氣“不嗔”劃上了等號。就看這一點,我們感覺身爲“出家人”是多麼光榮!當然,也有人感覺壓力很重。從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人們將不爭吵、不發脾氣,看作是高尚的涵養。
經雲:“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雳起火,非所應也。”出家行道之人,斷惡修善,如果還有嗔恚,是萬可不可以的。清冷雲中,寒冷嚴冬,“霹雳起火”,發生雷電,“非所應也”,是不應該發生的事。清冷,是清淨、冷靜,指出家行道之人斷邪念,除惡行,追求清淨。既然斷邪念,除惡行,追求清淨,就不應有嗔恚。
“清冷雲中”的修道人,也的確這樣。在中國“破四舊”時期,一群“破四舊”幹部要想修理、批鬥興慶寺智參上人。一天,他們沖進興慶寺,對智參上人說:“今後不准穿僧裝。”
智參上人回應:“嗯。”
“今後,不准念經!”
“噢!”
“今後,要參加生産隊集體勞動!”
“…”
“戒牒拿出來燒掉!”
智參上人心平氣和說:“今後,不准出家,不准念經,戒牒燒不燒掉都沒有用處!”
“說的也是。”那些幹部自言自語。他們問話幾個鍾,始終找不到借口智參上人,只好罷休,灰溜溜地走了。這便是“清冷雲中”,那能“霹雳起火”的一個事例。
“出家行道無欲之人”,還有嗔恚,起霹雳大火,是不應該的。學佛人,自稱佛的弟子。佛子以慈悲爲懷,修行忍辱,永斷嗔恚。若生嗔恚,也是不應該。然而,真正要修好忍辱行,按高標准要求,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作到的。
在佛子中,修行忍辱,最徹底最圓滿的當推菩薩們。菩薩以修行忍辱,爲達到成佛的六大必修課目之一,這是我們佛教徒都知道。那麼,修行忍辱的代表人物菩薩,他們是如何看待忍辱呢?我們也應該了解。從《大智度論·羼提婆羅密義》中,我們了解到菩薩修行忍辱的理念與其具體行爲,可以概括爲以下幾個方面:
(1)菩薩思維,諸佛菩薩以慈悲爲本。嗔恚是沒有慈悲的表現,沒有慈悲就稱不上叫諸佛菩薩。
(2)菩薩認爲,過去無量諸佛行菩薩道時,修行種種忍辱。“我今求學佛道,當如諸佛法”。“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則至佛道。”
(3)菩薩視衆生猶如父母兄弟,所以,“不應惡心,而懷嗔害”。菩薩愛衆生猶如父母愛子女。衆生幼子“或時罵詈、打擲、不敬不畏(父母),其父愍其愚小,愛之愈至。雖有過罪不嗔不恚”。
(4)菩薩理解衆生,猶如父母理解子女。衆生多憂少樂,今來嗔怒以爲歡樂,菩薩認爲“此樂難得”,所以,任由衆生嗔恚。爲何?菩薩發心就是要使衆生得到歡樂。
(5)一切衆生都是未來諸佛,我嗔怒衆生便是嗔怒諸佛。嗔怒諸佛,即是嗔怒自己。
(6)衆生嗔怒我,譬如債主討債。現在債主前來嗔恚討債,我“應當歡喜償債,不可嗔也”。
(7)“諸煩惱中,嗔爲最重。不善報中,嗔報最大。”嗔能“吞滅諸善,毒害一切”。“若我不忍,今世心悔;後入地獄,受苦無量。”
有什麼可以嗔恚的呢?一起嗔恚,地獄門開,善法滅亡。所以“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嗔恚,名利刀劍,菩薩見嗔,如避誅戳。”(《楞嚴經》)“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密之母,諸佛之祖母。”(《網明菩薩經》)衆生,若修慈悲,遠離嗔恚,則有種種功德利益,詳見于諸經論中,這裏就不一一介紹。
《《佛遺教經講解》包容的人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