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解》包容的人生▪P3

  ..续本文上一页,要小心我。这是什么意思?!”

  师弟一听,火气冒起,说:“我没有说!是谁说的。”

  师兄说:“嗔心这般大,哪是入佛道?”因为入佛道的人,是没有嗔恚心。

  有智慧的人,也是没有嗔恚。因此,想显示自己有智慧的人们,千万要注意“忍”“让”啦!这是对自称智慧人的人当头一棒。某教授在台上讲课,听众个个称赞教授博学,义理精湛,智慧非凡,学者风范。突然,教授激动起来,大发雷霆,顿时令刚才称赞的听众连连摇头:“没有修养!”嗔心一起,思维便乱,思维错乱,语无伦次。当然,智慧、忍辱,在佛教中来说,还是菩萨所要努力修行的课题。

  “所以者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嗔恚生起,这便可能发生骂人、打人、杀人等等恶件事故。所以,嗔恚破坏一切善法。

  脾气暴躁,动辄生气,心怀憎恨,心狠手辣,“生恶法、破善法”,当然,也大大损害本人的形象。如果,是女的脾气坏、憎恨重、心狠毒,人们便骂她是“母老虎”“母夜叉”,不可能称她是“观音菩萨”。如果,是男的脾气坏、憎恨重、心狠毒,人们一定叫他“凶神”“罗刹”,绝不可能称他是“弥勒菩萨”。

  嗔恚者,今世“名闻”不好,“人不喜见”,谁喜欢见到“母老虎”?谁欢喜撞上“凶神”“罗刹”?嗔恚心重的人,脸就像“凶神”“罗刹”。要想美容、化妆,首先除去嗔恚心。否则,不管你如何化妆?嗔恚心起,再美丽的少女也变成“母夜叉”。

  嗔恚者,今世“名闻”不好,“人不喜见”,就是下一辈的“来生”,人也“不喜见”。甚者,来生便堕落“三恶道”受苦。《梁皇忏》序中说到,郗氏因嗔恨,而堕落蟒蛇之身。《地持经》中说,“多嗔恚者,死当堕泥犁。”泥犁,是地狱的梵语音译。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因为嗔恚,而国破家亡,身败名裂,千夫指责,万秋唾骂。发泄愤怒,可能有一点快感,但是,它所造成的恶果,甚至无法估量。

  奉劝人人,莫仗一时之强,兴一时之怒,舒一时之气,而造下无法挽回的苦痛。

   三、佛子无嗔真包容

  经文:“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学习上面的经文,我们完全理解“嗔心”就犹如霹雳“猛火”,所以,比喻生气、暴躁、愤怒时,人们常用“发火”、“火暴”、“怒火”等。大家都看过人生气的模样,也都应该有生气的经历,人生气时,全身发热,脸色通红,眼睛也要鼓起来,宛如“火球”。

  “嗔火”一起,则要“烧毁”东西。它“烧毁”和谐、快乐、幸福的生活。它“烧毁”繁荣、进步、和平的社会。佛经记载,一天,有一位婆罗门气冲冲地跑到佛的住所,辱骂佛,并以刁难的口气问佛陀两个问题。他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人想要生活安详,应该杀死什么?”他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人想要生活幸福,应该杀死什么?”佛陀回答:“想要生活安详、幸福,应该去除愤怒。”

  “嗔心”如“火”,烧毁安详,烧毁幸福,烧毁他人也烧毁自己。“嗔犹如“猛火”,“甚于猛火”,纽约下城巍巍的两栋110层的世贸大楼,怎么会一下化为灰烬呢?大家都说“被火烧毁的”。“被什么火烧毁的?”“是被恐怖分子的嗔火烧毁的。”这嗔火一起,发射原子弹的按钮一按,原子弹爆炸,这个地球就毁灭了。大家能够领悟这“嗔心”“甚于猛火”了。

  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常当防护”,时时刻刻严加防备和保护。防备什么?防备嗔恚心生起。保护什么?保护这个心不要受嗔恚污染,让嗔恚远离这个心,“无令得入”。

  嗔恚,是从我们的心中生起来的,应该是“无令生出”,不要令嗔恚生出来,这里怎么用“无令得入”呢?原来我们的心原本是清净的,与诸佛心本无差别,只因迷惑颠倒才有了嗔恚。现在,我们要消除嗔恚,不能让它再来染污我们的心。因此,“无令得入”。再者,众生嗔恚的生起,一般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嗔恚的生起,一般都是受到外来刺激而发生的,所以,强调“无令得入”。作到“无令得入”,其中一点就是我们远离“生嗔”的环境,当然,大乘人则可处于“生嗔”的环境中而不嗔,还能够

  嗔恚即慈悲

  ,当下转化,当然,这境界是高了。

  “劫功德贼,无过嗔恚。”我们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地积集起来的种种功德,但是,就这么一下子便失去了。怎么种种功德就这么一下子失去了呢?这是因为嗔恚的原故。而且,没有第二样的东西能够像嗔恚那样,一下子就令人们的种种功德失去。没有什么东西比嗔恚的杀伤力还大。诚然,“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大智度论》卷十四)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古印度俗人,一般崇尚穿白色服装,后来佛教便常以白衣称一般俗人。《涅槃经疏》卷十四说:“西域俗尚穿白,故曰白衣。”世俗人生活在欲的环境中,有种种贪欲,“非行道人”,他们不是修道人。世俗人生气、愤怒、憎恨,自己没有办法制止,“嗔犹可恕”。他们不明白嗔恚危害,犯了嗔恚,还情有可原谅的。

  “出家行道无欲之人”就不同了,就不能心“怀嗔恚”了。佛陀说来说去,话音一转说到自己来了,说第一人称,首先自己不嗔。出家行道之人,本来是没有私利,没有人我是非之人。既然是“无欲之人”,而心中又有嗔恚,实在是不应该的。所以言:“甚不可也!”

  一天,我们三四位在谈佛法,突然游先生问:“你们出家人不争吵发脾气?”“出家人不争吵发脾气。”林老居士马上插话。在林老居士认为,出家人境界都很高,是不会争吵发脾气的。据我了解,不只林老居士这样认为,有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看法。他们都将出家人同不争吵发脾气“不嗔”划上了等号。就看这一点,我们感觉身为“出家人”是多么光荣!当然,也有人感觉压力很重。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人们将不争吵、不发脾气,看作是高尚的涵养。

  经云:“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出家行道之人,断恶修善,如果还有嗔恚,是万可不可以的。清冷云中,寒冷严冬,“霹雳起火”,发生雷电,“非所应也”,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清冷,是清净、冷静,指出家行道之人断邪念,除恶行,追求清净。既然断邪念,除恶行,追求清净,就不应有嗔恚。

  “清冷云中”的修道人,也的确这样。在中国“破四旧”时期,一群“破四旧”干部要想修理、批斗兴庆寺智参上人。一天,他们冲进兴庆寺,对智参上人说:“今后不准穿僧装。”

  智参上人回应:“嗯。”

  “今后,不准念经!”

  “噢!”

  “今后,要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

  “…”

  “戒牒拿出来烧掉!”

  智参上人心平气和说:“今后,不准出家,不准念经,戒牒烧不烧掉都没有用处!”

  “说的也是。”那些干部自言自语。他们问话几个钟,始终找不到借口智参上人,只好罢休,灰溜溜地走了。这便是“清冷云中”,那能“霹雳起火”的一个事例。

  “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还有嗔恚,起霹雳大火,是不应该的。学佛人,自称佛的弟子。佛子以慈悲为怀,修行忍辱,永断嗔恚。若生嗔恚,也是不应该。然而,真正要修好忍辱行,按高标准要求,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作到的。

  在佛子中,修行忍辱,最彻底最圆满的当推菩萨们。菩萨以修行忍辱,为达到成佛的六大必修课目之一,这是我们佛教徒都知道。那么,修行忍辱的代表人物菩萨,他们是如何看待忍辱呢?我们也应该了解。从《大智度论·羼提婆罗密义》中,我们了解到菩萨修行忍辱的理念与其具体行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菩萨思维,诸佛菩萨以慈悲为本。嗔恚是没有慈悲的表现,没有慈悲就称不上叫诸佛菩萨。

  (2)菩萨认为,过去无量诸佛行菩萨道时,修行种种忍辱。“我今求学佛道,当如诸佛法”。“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则至佛道。”

  (3)菩萨视众生犹如父母兄弟,所以,“不应恶心,而怀嗔害”。菩萨爱众生犹如父母爱子女。众生幼子“或时骂詈、打掷、不敬不畏(父母),其父愍其愚小,爱之愈至。虽有过罪不嗔不恚”。

  (4)菩萨理解众生,犹如父母理解子女。众生多忧少乐,今来嗔怒以为欢乐,菩萨认为“此乐难得”,所以,任由众生嗔恚。为何?菩萨发心就是要使众生得到欢乐。

  (5)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我嗔怒众生便是嗔怒诸佛。嗔怒诸佛,即是嗔怒自己。

  (6)众生嗔怒我,譬如债主讨债。现在债主前来嗔恚讨债,我“应当欢喜偿债,不可嗔也”。

  (7)“诸烦恼中,嗔为最重。不善报中,嗔报最大。”嗔能“吞灭诸善,毒害一切”。“若我不忍,今世心悔;后入地狱,受苦无量。”

  有什么可以嗔恚的呢?一起嗔恚,地狱门开,善法灭亡。所以“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嗔恚,名利刀剑,菩萨见嗔,如避诛戳。”(《楞严经》)“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密之母,诸佛之祖母。”(《网明菩萨经》)众生,若修慈悲,远离嗔恚,则有种种功德利益,详见于诸经论中,这里就不一一介绍。

  

  

《《佛遗教经讲解》包容的人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