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解》包容的人生▪P2

  ..续本文上一页。忍,是指能忍的心。辱,是指所忍的事物。忍辱,就是自身受到不如意的人和事时,能忍受而无嗔恚。

  我们知道,忍辱,是“六波罗密”之一。“六波罗密”是菩萨成佛必修的六大科目。这“六波罗密”中就有“持戒波罗密”。但是,“六波罗密”中,戒列第二,而忍辱排第三,所以,佛说,忍是“持戒……,所不能及”。原来,在“六波罗密”的排列上是有秩序的,前者意涵小,后者意涵大,前者不能兼后者,而后者则包涵前者。也就是说,能遵守戒的人,不一定能忍辱,但忍辱的人一定能够遵守戒。广义的戒,是指大家共同制定的守则。

  苦行也不一定是忍辱,比如说,一种苦行外道专修“长忍饥饿”苦行,这种行为是苦行,初看也有“忍”的成份,但它不能称作忍辱。因为,那种苦行是根本没有必要,那种苦行又不能利己又不能利人,是毫无意义的忍辱。这里,大家要注意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忍的目的,是建立在自利利他的意义上。菩萨忍的意义是以利人为先决条件。没有实质意义的忍,是不能够称为“忍辱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些苦行就不一定是忍。然而,能忍辱者,必定具备苦行因素。所以,佛说,忍辱是“苦行,所不能及”。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的另一层意思是,修学忍辱要比“持戒”、“苦行”难!譬如说,遵守不杀人戒,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一辈子都能遵守,但是,要大家一辈子都不生气、不发脾气,这就难了!

  甲乙两人正在赶路,甲问乙:

  “先生!你去哪里?”

  “我去学百忍。”

  大概过了5分钟,这个人又问他:“先生!你刚才说去干吗?”

  “去学百忍!”

  “你说什么?”

  这个学“百忍”的先生火起来,大声说,“你这人怎么这么罗嗦?”

  “你学百忍,我才问你三次,你就忍不住发火了!”

  忍,真是不容易学,嗔心也是不容易制伏。“嗔心”是“与生俱来”。为什么我们不能忍呢?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忍呢?其中有一个原因便是,能忍者,往往自己,尤其是被他人看成是“懦夫”、缩头乌龟、没有出息。所以,人们谈大丈夫时,都以“刚”而形容。刚者刚烈不屈。又一个原因,是怕人得寸进尺,骑到头上来,于是要发怒威。结果是人越火事越糟。凡夫俗子,视“忍”为消极,视“忍”为“懦夫”。

  郭先生跟赖先生因“鸡毛蒜皮”事争吵,郭先生想起“忍”字,便强压住无明火,忍让回家。郭太太见到,说,“你这个缩头乌龟、窝囊废物,就这样输了?”郭先生一听,心中压住的怒火又燃烧起来,拿起木棍冲出去,因太猛摔倒,木根正插中心脏,当场一命呜呼,成了真正的“窝囊废物”。像这种事很多。

  经文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读了这句法语,我们理解了“忍”不是“懦夫”,也不是“缩头乌龟”,而是“有力大人”。没有力量的人,或缺少力量的人还作不到“忍”呢!能忍者,是大人物也!小人物是没有这种气度的。韩信跨下之辱,韩信是英雄,才有这个气概。一般人是不会理解的。什么是“大人”?大人,我们一般指成年人。但是,古代做官的也叫大人,父母师长也称大人。本经所讲的“大人”,是一群自利利他之人,在佛经中称为大乘菩萨。在佛经中有时也称大丈夫。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这是确确实实的,在佛教中,这例子有许多,大家也知道一些,这里就不多讲了。中国的古德先贤也都明白“能行忍者,名有力大人”的道理。诸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受尽吴王种种侮辱,忍辱负重,最终击败吴王,重登王位。中国当代名人邓小平先生历尽批斗等种种侮辱,三落三起,最终实现了他的济世悲願,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能忍者,乃大丈夫也。

  忍,又作忍耐解释,引申为耐力、持久、安心、坚守等。从这方面讲,我们发现,忍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太实在了太充满积极了。有个年青人今天学医学,感觉很“苦”,明天便改学工程学;学工程学,感觉很“累”,后天又改学经济学,改来改去,变来变去,不能一门深入,无法持之以恒,最终什么都没学成。这就是没有忍耐力。老师鼓励学生好好安心读眼科,经过旷日持久的努力,必有成就。这里的“好好安心”、“旷日持久”就是表现“忍耐力”。只要你坚守工作岗位,做好本份工作,都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坚守岗位,做好本份工作,说的也是一种忍耐力。学习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我们都需要一份“忍”的精神。

  忍,又解释为“忍让”。忍,又解释为“包容”。这个“忍”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真是太需要了。忍让、包容,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精神素养,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构成部份。家庭成员之间有了包容,和睦幸福;人与人有了包容,和谐社会;国与国有了包容,世界和平。

  经文接着说:“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甘露”,世间上没有,本是天上物,是天人享用的饮料。相传,古往今来,非天等众,如阿修罗,为夺取甘露,品尝美味,经常率阿修罗众与天人打战。这也是因贪而嗔,也是不值得效法的。阿修罗也好,天人也好,还是有烦恼,仍是六道轮回中。

  甘露,梵语阿密哩多,意译天酒、不死液、不死药、不死。《吠陀》书中记载:“甘露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如蜜,故称甘露。”它有青黄赤白四种颜色。在《注维摩经》中,罗什介绍了甘露,还谈到甘露的制造过程。他说:“诸天以种种名药著海中,以宝山磨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非常名贵。

  甘露,后来被引进到佛教中,常用以譬喻如来的教法。如《法华经·药草喻品》中说:“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

  甘露,又常譬喻为涅槃。如果形容涅槃的出入口时,则称“甘露门”,《法华经·化城喻品》中说:“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如果形容涅槃的城池时,则称“甘露城”,《大智度论》卷三:“信、戒、捨、定、慧等诸功德……,能到甘露城。”如果形容涅槃的境界时,则称“甘露界”,《集异论》卷二说:“身证甘露界,无漏不思议。”如果形容佛法音声时,又称“甘露鼓”,《中阿含经》卷五十六说:“我至波罗奈,击妙甘露鼓,转无上*轮,世所未曾转。”如果形容烦恼生死灭尽,涅槃证得时,又称“甘露灭”,等等,总之,甘露乃褒义之词语。

  “忍辱”是好,但是,一般人都不愿意忍辱,就是忍辱了,也是勉勉强强的,内心很痛苦,这种忍辱就是“痛苦的忍辱”。现在,佛说“欢喜忍受”,这境界就“高”了。

  忍辱是好,但是,忍辱得勉勉强强,逆来顺受,怒气没有发泄掉,憋在心中,也是不好的。所谓不好是指憋住怒气,久而生病。现在,佛说“欢喜忍受”,就不存在所谓的“憋气生病”的问题了。

  “欢喜忍受”的“欢喜”二字非常重要。“欢喜”是一种开心承受,没有压抑,自然而然的承受。这里告诉我们,修行忍辱,不是忍辱时,心有痛苦,痛苦地忍辱,而是欢喜忍辱。忍辱时,心中充满欢喜快乐。弥勒菩萨就是“欢喜忍辱”的代表性人物。佛门中把他老人家满脸微笑、大肚便便的尊容供奉在佛寺中第一道殿堂内让人瞻仰,就是宣扬这种满心欢喜容忍“天下难容之事”。这就是菩萨“忍辱波罗密”的形象写真,这等人物称作“如饮甘露者”,名为“入道智慧人”。

  能忍,就如同喝了甘露饮料,能长生。有个小和尚到寺院周边东西南北山头找各种药草又煮又熬,十年如一日。有位游方禅师看到,问他,

  “你这是干什么?”

  答:“我炼长生不死药!”

  禅师说:“你好好修学忍辱,能长生不死。经云:“能忍者,如饮甘露!””长生不死药哪里找?长生不死药就在忍辱之中。

  真正能忍、能包容的人,心平气和,胸怀广阔,心情开朗愉快,有利自然身体健康,寿命延长。有人说,你总是对人忍让,就像乌龟。“是的!我是乌龟,我是千年乌龟。”千年乌龟,为什么那样长寿,就是因为能容忍、能包容。你动乌龟一下,乌龟便向你缩头忍让。这就是乌龟之所以能活“千年”的秘诀。看样子,人生在世想长寿,真得要有点乌龟缩头精神。

  如果,“不能欢喜忍受恶骂”等种种污辱“之毒”害,不能将“忍受恶骂之毒”当作“甘露”来喝,那么,这个不能忍辱、容易激动、动辄发火、憎恨心重的人,必定多病短命。现代医学证明,人生气时,体内可产生和毒蛇毒液非常接近的,甚至更厉害的毒素。研究还表明,人的许多疾病,与“嗔”有密切关联。

  据统计,2002年全世界死于新老心血管病是一千五百三十万人,占疾病总死亡的四分之一,是全世界最大的疾病。医学专家说,绝大多数导致心血管病死亡的人都与“生气”有关。有的人生气,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脸色发红,全身哆嗦;有的人生气,血管阻塞,中风瘫痪;有的人生气,胃疼痛,胃穿孔,胃出血;有的人生气,糖尿病,失眠;有的人生气,产生癌细胞,脑溢血……。

  有的人生气,一气之下自杀。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0年全球有80万5000人自杀,平均40秒一人自杀。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2002年中国有28万7000人死于自杀,还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2分钟有一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大部份自杀的人,与嗔恚心理有关。所以,说包容,不嗔恚,“如饮甘露”,健康长寿,一点都不假!

  “不能欢喜忍受恶骂”等种种污辱“之毒”害的人,也不能“名入道智慧人”。出家入佛道的人称“入道人”。修行人证入佛道也称“入道”。师弟正兴出山三年,造访名山古刹,参访名师,回来见到师兄,说,

  “师兄!我入佛道了!”

  师兄应答:“恭贺!恭贺!”

  过了三分钟,师兄突然对师弟说:“你出山前,对师父说…

《《佛遗教经讲解》包容的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