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人生
(摘录自正如法师《佛遗教经讲解》)
经文:“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前面讲的“纵五根入五欲”,以及贪吃、贪睡,讲的都是“贪”,现在,这里讲“嗔”。通过学习前面的经文,我们明白了“贪”,的的确确给我们制造了许许多多的烦恼和痛苦。贪,能够“毒死”我们的人格、道德,以及“法身慧命”,使我们堕落,而无法出离生死轮回、成就佛道。嗔的毒害,亦复如此。贪嗔痴,佛法称之为“三毒”。本段经文,佛教导我们:一、被辱不嗔;二、慈悲不嗔;三、佛子无嗔。
一、被辱不嗔话包容
经文:“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
有位学者听《遗教经》,听到这里,突然连连说,“晚了!晚了!完了!完了!”后来,有人问他:“什么晚了?完了!”学者答:“啊!几天前听到这段经文就好了!”“为什么?”“那么,前天上司批评我,我就不会向他发火了!我发火得罪上司。现在,我被解雇了。”这位学者被解雇,丢了工作,全是因为不知道“被辱不嗔”的道理。
嗔,什么叫做嗔?《成唯识论》解释说,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苦,指痛苦的事;苦具,指造成痛苦的工具,就是造成痛苦的因素。众生面对痛苦,以及面对造成痛苦的因素时,本能自然地生气憎恨。“性”是本质。嗔障碍不嗔,特征是烦躁不安。产生恶的行为,则是嗔的作用。业,是作用之义。
嗔,就是生气、愤怒、憎恨。人们遇到不如意的言行事物的“逆境”时,便有嗔的行为。人们遇到不如意的事的时候都本能地会发脾气,发了脾气,似乎心情舒畅些。现在,这里恰恰相反,是讲当我们受到污辱,面对“逆境”时,要能“不嗔”。这我们称为“被辱不嗔”。
经说:“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在古代,被割去四肢的酷刑,叫“支解”。“节节支解”,就是将活人的身体一块一块地割掉。这是非常残酷、不人道的行为。学佛人是绝对不可以这样作的。
佛告诫我们面对自己的肉体被人一块块割下来时,应当摄住心念,不能有“嗔恨”之念。而且,“亦当护口,勿出恶言”。“恶言”,粗言脏话、伤害他人的言语。恶言如刀似剑,《根本毗奈耶》说:“若人生世中,口常出刀剑,由此恶言故,常斩于自身。”被人“支解”,心里没有嗔恨,口中没有怨言。这是很了不得的境界。
有人说,“这怎么能作到呢?!还是有人作到。《贤愚经》记载,在很久很久以前,波罗奈国的某山林中有位叫羼提婆梨的修行人在修忍辱行。一日,波罗奈国迦梨国王率大臣宫女到林间游玩。宫女们见迦梨王因疲倦睡着了,于是,大家就随意游览,遇见羼提婆梨在打坐,大家就好奇地走过去。迦梨王醒来,发现宫女不见,立刻起身寻找,看见宫女们在不远处围在一起。他走前一看,非常怒火,原来宫女们围着一个修行人,并津津有味地听这个修行人讲话。迦梨王向修行人厉声说:
“你是何人?在这里干什么?”
“我在此修忍辱。大家都叫我忍辱仙人。”
“你勾引我宫女,还敢称什么忍辱仙人?先割去你的双手,看你还嘴皮硬不硬?”
迦梨王割去仙人双手,问仙人还忍辱吗?
“忍辱无嗔!”
……
迦梨王将羼提“节节支解”,这时,只见羼提仙人“颜色不变,犹称忍辱!”心中没有一点嗔怒,还发誓说:我成佛后,第一个就度你迦梨王。迦梨王,有的地方又翻译为“歌利王”。羼提婆梨,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修忍辱行的一个前身。
“节节支解”被辱无嗔,虽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但是,一个修行人,还是做到了。据《金刚经》记述,释迦牟尼在过去生中曾经“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后来,这个修“五百世忍辱”的仙人,终于修成正果,就是释迦牟尼佛。
经文一开头就向我们讲述了被“节节支解”,心无憎恨的被辱不嗔的最为典型的事例。这是被辱中最痛苦的侮辱。凡夫众生,最执著最爱惜的就是自己的身体。这个最痛苦的“侮辱”都能够忍受而不嗔,那么面对其他一切逆境的忍受也就没有问题了。
“忍辱仙人”的高难度行为,虽然,我们还不能全做到,也很难理解,但是,在我们的社会里也还是有人被“支解”,“而无嗔恨”,这可是真真实实的。“新闻”常有报道,某人需要骨髓,某人愿捐骨髓;某人割肾救子,某人捐肝救人,等等,这就是被“支解”而心无嗔恨的事例。当然,他们被“支解”时,都是注射了麻醉药,而无苦痛。但是,这种献身的“支解”行为,确实也是非常的了不起。可以看作是被辱不嗔。忍辱仙人被“支解”时,没有注射麻药,而且,是“节节支解,而无嗔恨”,当然,境界要高些。
现在,要大家做忍辱仙人,能做到吗?当然做不到。当然,我们也极力反对以这样的残无人道的手段羞辱人。相信,这种野蛮行为在文明国家里不会再有。但是,在社会在家庭,一些小的被辱事件,诸如被言语伤害,这些还是会有的,在将来漫长的时期内还会发生。为了减少更大的伤害,为了友情,面对这些被辱,我们还是十分需要不嗔。“被辱不嗔”,对我们处在现代文明的每个人来说仍然有意义。
佛说:“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纵,是释放、放纵、放任。恚心,就是嗔恚心,厌恶憎恨之心。如果放任嗔恚,“即自妨道,失功德利”,自然妨碍修道,自然而就丧失了功德利益。
《华严经》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生起,无数的障碍之门便打开了。《入行论》说:“千劫所积集,供养诸佛等,所有诸善行,一嗔皆能坏。”漫长时间所修积的无量功德,“一嗔”怒火便被你全部烧光了。《增一阿含经》卷十四中,佛陀更告诉我们:“诸佛般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嗔恚人。”无始以来,无量无数佛降生又涅槃,而我们竟然没能遇上一位。为什么我们连一尊佛都遇不上呢?原因出奇的简单,那就是因为我们有嗔恚,“皆由嗔恚人”。嗔,让我们遇不上诸佛。嗔,让我们无法闻到佛法,修行成佛。
“嗔”,是不好的,它可以造成兄弟情谊破灭、夫妻感情破碎、朋友义绝、社会毁灭……。但是,说起“被辱不嗔”,人们就联想到这是逆来顺受,让人宰割,助长恶人暴行的消极作法。于是,一说到“被辱不嗔”就觉得不顺耳。其实,平心静气想一想,它在某一层面,在某一辩证中,是有积极意义,是值得提倡的。诸如,爸爸骂我们一句“滚蛋!”我们需要“被辱不嗔”;儿子骂我们一句“你怎么还没死!”我们也要“被辱不嗔”,绝对好的。难道这是逆来顺受、让人宰割?难道我们非要以牙还牙、以嗔还嗔才是积极?被辱不嗔,以慈悲包容,避免激化,然后,想方设法感化对方,营造和睦,这是结果。这就是佛经告诉我们“被辱不嗔”的意义之所在。
说起“被辱不嗔”,人们还会联想到这是“奴化”思想,让施“辱”者,或者是让“统治阶级”权势阶级更加嚣张。说到这里,大家往往忽略了一个重大的关键性问题,那就是佛说“被辱不嗔”,不是叫弱势群体要被辱不嗔,强势群体要多多发嗔;也不是针对某个特定人说的,它是对全体生命体讲的。“人人都要被辱不嗔”,向生命更上层次追求的人更应该“被辱不嗔”,处在社会更高层者更要“被辱不嗔”。
总之,不管是谁,凡是“被辱”,而生“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
二、慈悲不嗔大包容
上文中,我们感觉到了“被辱不嗔”的积极意义在于:(1)平息嗔怒,化解冲突。(2)让问题在最小的矛盾中结束,使受害的弱者尽可能降低“被辱”伤害程度。(3)以德报怨,营建团结氛围。
如果说“被辱不嗔”是针对弱势而言的,有些任人欺压之嫌,那么,下面这段经文,则是说给社会强势群体听的。经中称强势阶层名“有力大人”。你弱势“被辱不嗔”,我强势“有力不嗔”,你我“忍辱不嗔”,这才是佛经中所说的真正意义的“不嗔”。这个必须特别强调。
佛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有力大人,社会强势群体面对社会弱势群体要忍辱不嗔。社会强势群体面对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忍辱不嗔,这些处在社会强势群体的人,也“可名为有力大人”。用佛教的语言,我们可以称他为大丈夫、大乘菩萨。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在这一段中,佛一开始便称赞“忍”的功德,是一切苦行所不能比的。什么是忍呢?忍,就是忍辱、忍受。在佛法中,说到“忍”,一般又分为三种,它们是:
(1)生忍:面对来自人事方面的污蔑等,都能忍受,不生嗔恚。
(2)法忍:面对来自自然环境方面的逆境,诸如冷热、风雨等,都能忍受,不生嗔恚。今天华氏零度这么冷的天气,大家忍受寒冷前来听经,这就是“法忍”。
(3)无生法忍:对于诸法无我、本体无生的空理,没有我法执著,是名“无生法忍”。
佛经中,又常常将“忍”与“辱”连用,称忍辱。辱,就是屈辱、委屈…
《《佛遗教经讲解》包容的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