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人生
(摘錄自正如法師《佛遺教經講解》)
經文:“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
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
當知嗔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製,嗔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雳起火,非所應也。”
前面講的“縱五根入五欲”,以及貪吃、貪睡,講的都是“貪”,現在,這裏講“嗔”。通過學習前面的經文,我們明白了“貪”,的的確確給我們製造了許許多多的煩惱和痛苦。貪,能夠“毒死”我們的人格、道德,以及“法身慧命”,使我們墮落,而無法出離生死輪回、成就佛道。嗔的毒害,亦複如此。貪嗔癡,佛法稱之爲“叁毒”。本段經文,佛教導我們:一、被辱不嗔;二、慈悲不嗔;叁、佛子無嗔。
一、被辱不嗔話包容
經文:“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
有位學者聽《遺教經》,聽到這裏,突然連連說,“晚了!晚了!完了!完了!”後來,有人問他:“什麼晚了?完了!”學者答:“啊!幾天前聽到這段經文就好了!”“爲什麼?”“那麼,前天上司批評我,我就不會向他發火了!我發火得罪上司。現在,我被解雇了。”這位學者被解雇,丟了工作,全是因爲不知道“被辱不嗔”的道理。
嗔,什麼叫做嗔?《成唯識論》解釋說,嗔,“于苦苦具,憎恚爲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爲業”。苦,指痛苦的事;苦具,指造成痛苦的工具,就是造成痛苦的因素。衆生面對痛苦,以及面對造成痛苦的因素時,本能自然地生氣憎恨。“性”是本質。嗔障礙不嗔,特征是煩躁不安。産生惡的行爲,則是嗔的作用。業,是作用之義。
嗔,就是生氣、憤怒、憎恨。人們遇到不如意的言行事物的“逆境”時,便有嗔的行爲。人們遇到不如意的事的時候都本能地會發脾氣,發了脾氣,似乎心情舒暢些。現在,這裏恰恰相反,是講當我們受到汙辱,面對“逆境”時,要能“不嗔”。這我們稱爲“被辱不嗔”。
經說:“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嗔恨。”在古代,被割去四肢的酷刑,叫“支解”。“節節支解”,就是將活人的身體一塊一塊地割掉。這是非常殘酷、不人道的行爲。學佛人是絕對不可以這樣作的。
佛告誡我們面對自己的肉體被人一塊塊割下來時,應當攝住心念,不能有“嗔恨”之念。而且,“亦當護口,勿出惡言”。“惡言”,粗言髒話、傷害他人的言語。惡言如刀似劍,《根本毗奈耶》說:“若人生世中,口常出刀劍,由此惡言故,常斬于自身。”被人“支解”,心裏沒有嗔恨,口中沒有怨言。這是很了不得的境界。
有人說,“這怎麼能作到呢?!還是有人作到。《賢愚經》記載,在很久很久以前,波羅奈國的某山林中有位叫羼提婆梨的修行人在修忍辱行。一日,波羅奈國迦梨國王率大臣宮女到林間遊玩。宮女們見迦梨王因疲倦睡著了,于是,大家就隨意遊覽,遇見羼提婆梨在打坐,大家就好奇地走過去。迦梨王醒來,發現宮女不見,立刻起身尋找,看見宮女們在不遠處圍在一起。他走前一看,非常怒火,原來宮女們圍著一個修行人,並津津有味地聽這個修行人講話。迦梨王向修行人厲聲說:
“你是何人?在這裏幹什麼?”
“我在此修忍辱。大家都叫我忍辱仙人。”
“你勾引我宮女,還敢稱什麼忍辱仙人?先割去你的雙手,看你還嘴皮硬不硬?”
迦梨王割去仙人雙手,問仙人還忍辱嗎?
“忍辱無嗔!”
……
迦梨王將羼提“節節支解”,這時,只見羼提仙人“顔色不變,猶稱忍辱!”心中沒有一點嗔怒,還發誓說:我成佛後,第一個就度你迦梨王。迦梨王,有的地方又翻譯爲“歌利王”。羼提婆梨,也就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修忍辱行的一個前身。
“節節支解”被辱無嗔,雖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但是,一個修行人,還是做到了。據《金剛經》記述,釋迦牟尼在過去生中曾經“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後來,這個修“五百世忍辱”的仙人,終于修成正果,就是釋迦牟尼佛。
經文一開頭就向我們講述了被“節節支解”,心無憎恨的被辱不嗔的最爲典型的事例。這是被辱中最痛苦的侮辱。凡夫衆生,最執著最愛惜的就是自己的身體。這個最痛苦的“侮辱”都能夠忍受而不嗔,那麼面對其他一切逆境的忍受也就沒有問題了。
“忍辱仙人”的高難度行爲,雖然,我們還不能全做到,也很難理解,但是,在我們的社會裏也還是有人被“支解”,“而無嗔恨”,這可是真真實實的。“新聞”常有報道,某人需要骨髓,某人願捐骨髓;某人割腎救子,某人捐肝救人,等等,這就是被“支解”而心無嗔恨的事例。當然,他們被“支解”時,都是注射了麻醉藥,而無苦痛。但是,這種獻身的“支解”行爲,確實也是非常的了不起。可以看作是被辱不嗔。忍辱仙人被“支解”時,沒有注射麻藥,而且,是“節節支解,而無嗔恨”,當然,境界要高些。
現在,要大家做忍辱仙人,能做到嗎?當然做不到。當然,我們也極力反對以這樣的殘無人道的手段羞辱人。相信,這種野蠻行爲在文明國家裏不會再有。但是,在社會在家庭,一些小的被辱事件,諸如被言語傷害,這些還是會有的,在將來漫長的時期內還會發生。爲了減少更大的傷害,爲了友情,面對這些被辱,我們還是十分需要不嗔。“被辱不嗔”,對我們處在現代文明的每個人來說仍然有意義。
佛說:“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縱,是釋放、放縱、放任。恚心,就是嗔恚心,厭惡憎恨之心。如果放任嗔恚,“即自妨道,失功德利”,自然妨礙修道,自然而就喪失了功德利益。
《華嚴經》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心生起,無數的障礙之門便打開了。《入行論》說:“千劫所積集,供養諸佛等,所有諸善行,一嗔皆能壞。”漫長時間所修積的無量功德,“一嗔”怒火便被你全部燒光了。《增一阿含經》卷十四中,佛陀更告訴我們:“諸佛般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嗔恚人。”無始以來,無量無數佛降生又涅槃,而我們竟然沒能遇上一位。爲什麼我們連一尊佛都遇不上呢?原因出奇的簡單,那就是因爲我們有嗔恚,“皆由嗔恚人”。嗔,讓我們遇不上諸佛。嗔,讓我們無法聞到佛法,修行成佛。
“嗔”,是不好的,它可以造成兄弟情誼破滅、夫妻感情破碎、朋友義絕、社會毀滅……。但是,說起“被辱不嗔”,人們就聯想到這是逆來順受,讓人宰割,助長惡人暴行的消極作法。于是,一說到“被辱不嗔”就覺得不順耳。其實,平心靜氣想一想,它在某一層面,在某一辯證中,是有積極意義,是值得提倡的。諸如,爸爸罵我們一句“滾蛋!”我們需要“被辱不嗔”;兒子罵我們一句“你怎麼還沒死!”我們也要“被辱不嗔”,絕對好的。難道這是逆來順受、讓人宰割?難道我們非要以牙還牙、以嗔還嗔才是積極?被辱不嗔,以慈悲包容,避免激化,然後,想方設法感化對方,營造和睦,這是結果。這就是佛經告訴我們“被辱不嗔”的意義之所在。
說起“被辱不嗔”,人們還會聯想到這是“奴化”思想,讓施“辱”者,或者是讓“統治階級”權勢階級更加囂張。說到這裏,大家往往忽略了一個重大的關鍵性問題,那就是佛說“被辱不嗔”,不是叫弱勢群體要被辱不嗔,強勢群體要多多發嗔;也不是針對某個特定人說的,它是對全體生命體講的。“人人都要被辱不嗔”,向生命更上層次追求的人更應該“被辱不嗔”,處在社會更高層者更要“被辱不嗔”。
總之,不管是誰,凡是“被辱”,而生“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
二、慈悲不嗔大包容
上文中,我們感覺到了“被辱不嗔”的積極意義在于:(1)平息嗔怒,化解沖突。(2)讓問題在最小的矛盾中結束,使受害的弱者盡可能降低“被辱”傷害程度。(3)以德報怨,營建團結氛圍。
如果說“被辱不嗔”是針對弱勢而言的,有些任人欺壓之嫌,那麼,下面這段經文,則是說給社會強勢群體聽的。經中稱強勢階層名“有力大人”。你弱勢“被辱不嗔”,我強勢“有力不嗔”,你我“忍辱不嗔”,這才是佛經中所說的真正意義的“不嗔”。這個必須特別強調。
佛說:“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有力大人,社會強勢群體面對社會弱勢群體要忍辱不嗔。社會強勢群體面對社會弱勢群體能夠忍辱不嗔,這些處在社會強勢群體的人,也“可名爲有力大人”。用佛教的語言,我們可以稱他爲大丈夫、大乘菩薩。
“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在這一段中,佛一開始便稱贊“忍”的功德,是一切苦行所不能比的。什麼是忍呢?忍,就是忍辱、忍受。在佛法中,說到“忍”,一般又分爲叁種,它們是:
(1)生忍:面對來自人事方面的汙蔑等,都能忍受,不生嗔恚。
(2)法忍:面對來自自然環境方面的逆境,諸如冷熱、風雨等,都能忍受,不生嗔恚。今天華氏零度這麼冷的天氣,大家忍受寒冷前來聽經,這就是“法忍”。
(3)無生法忍:對于諸法無我、本體無生的空理,沒有我法執著,是名“無生法忍”。
佛經中,又常常將“忍”與“辱”連用,稱忍辱。辱,就是屈辱、委屈…
《《佛遺教經講解》包容的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