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解》包容的人生▪P2

  ..續本文上一頁。忍,是指能忍的心。辱,是指所忍的事物。忍辱,就是自身受到不如意的人和事時,能忍受而無嗔恚。

  我們知道,忍辱,是“六波羅密”之一。“六波羅密”是菩薩成佛必修的六大科目。這“六波羅密”中就有“持戒波羅密”。但是,“六波羅密”中,戒列第二,而忍辱排第叁,所以,佛說,忍是“持戒……,所不能及”。原來,在“六波羅密”的排列上是有秩序的,前者意涵小,後者意涵大,前者不能兼後者,而後者則包涵前者。也就是說,能遵守戒的人,不一定能忍辱,但忍辱的人一定能夠遵守戒。廣義的戒,是指大家共同製定的守則。

  苦行也不一定是忍辱,比如說,一種苦行外道專修“長忍饑餓”苦行,這種行爲是苦行,初看也有“忍”的成份,但它不能稱作忍辱。因爲,那種苦行是根本沒有必要,那種苦行又不能利己又不能利人,是毫無意義的忍辱。這裏,大家要注意了!這一點非常重要!忍的目的,是建立在自利利他的意義上。菩薩忍的意義是以利人爲先決條件。沒有實質意義的忍,是不能夠稱爲“忍辱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有些苦行就不一定是忍。然而,能忍辱者,必定具備苦行因素。所以,佛說,忍辱是“苦行,所不能及”。

  “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的另一層意思是,修學忍辱要比“持戒”、“苦行”難!譬如說,遵守不殺人戒,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人一輩子都能遵守,但是,要大家一輩子都不生氣、不發脾氣,這就難了!

  甲乙兩人正在趕路,甲問乙:

  “先生!你去哪裏?”

  “我去學百忍。”

  大概過了5分鍾,這個人又問他:“先生!你剛才說去幹嗎?”

  “去學百忍!”

  “你說什麼?”

  這個學“百忍”的先生火起來,大聲說,“你這人怎麼這麼羅嗦?”

  “你學百忍,我才問你叁次,你就忍不住發火了!”

  忍,真是不容易學,嗔心也是不容易製伏。“嗔心”是“與生俱來”。爲什麼我們不能忍呢?爲什麼我們不喜歡忍呢?其中有一個原因便是,能忍者,往往自己,尤其是被他人看成是“懦夫”、縮頭烏龜、沒有出息。所以,人們談大丈夫時,都以“剛”而形容。剛者剛烈不屈。又一個原因,是怕人得寸進尺,騎到頭上來,于是要發怒威。結果是人越火事越糟。凡夫俗子,視“忍”爲消極,視“忍”爲“懦夫”。

  郭先生跟賴先生因“雞毛蒜皮”事爭吵,郭先生想起“忍”字,便強壓住無明火,忍讓回家。郭太太見到,說,“你這個縮頭烏龜、窩囊廢物,就這樣輸了?”郭先生一聽,心中壓住的怒火又燃燒起來,拿起木棍沖出去,因太猛摔倒,木根正插中心髒,當場一命嗚呼,成了真正的“窩囊廢物”。像這種事很多。

  經文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讀了這句法語,我們理解了“忍”不是“懦夫”,也不是“縮頭烏龜”,而是“有力大人”。沒有力量的人,或缺少力量的人還作不到“忍”呢!能忍者,是大人物也!小人物是沒有這種氣度的。韓信跨下之辱,韓信是英雄,才有這個氣概。一般人是不會理解的。什麼是“大人”?大人,我們一般指成年人。但是,古代做官的也叫大人,父母師長也稱大人。本經所講的“大人”,是一群自利利他之人,在佛經中稱爲大乘菩薩。在佛經中有時也稱大丈夫。

   “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這是確確實實的,在佛教中,這例子有許多,大家也知道一些,這裏就不多講了。中國的古德先賢也都明白“能行忍者,名有力大人”的道理。諸如,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受盡吳王種種侮辱,忍辱負重,最終擊敗吳王,重登王位。中國當代名人鄧小平先生曆盡批鬥等種種侮辱,叁落叁起,最終實現了他的濟世悲願,成爲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能忍者,乃大丈夫也。

  忍,又作忍耐解釋,引申爲耐力、持久、安心、堅守等。從這方面講,我們發現,忍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真是太重要了。太實在了太充滿積極了。有個年青人今天學醫學,感覺很“苦”,明天便改學工程學;學工程學,感覺很“累”,後天又改學經濟學,改來改去,變來變去,不能一門深入,無法持之以恒,最終什麼都沒學成。這就是沒有忍耐力。老師鼓勵學生好好安心讀眼科,經過曠日持久的努力,必有成就。這裏的“好好安心”、“曠日持久”就是表現“忍耐力”。只要你堅守工作崗位,做好本份工作,都能夠爲社會作出貢獻。堅守崗位,做好本份工作,說的也是一種忍耐力。學習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我們都需要一份“忍”的精神。

  忍,又解釋爲“忍讓”。忍,又解釋爲“包容”。這個“忍”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真是太需要了。忍讓、包容,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一種精神素養,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主要構成部份。家庭成員之間有了包容,和睦幸福;人與人有了包容,和諧社會;國與國有了包容,世界和平。

  經文接著說:“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甘露”,世間上沒有,本是天上物,是天人享用的飲料。相傳,古往今來,非天等衆,如阿修羅,爲奪取甘露,品嘗美味,經常率阿修羅衆與天人打戰。這也是因貪而嗔,也是不值得效法的。阿修羅也好,天人也好,還是有煩惱,仍是六道輪回中。

  甘露,梵語阿密哩多,意譯天酒、不死液、不死藥、不死。《吠陀》書中記載:“甘露爲諸神常飲之物。飲之可不老不死。其味如蜜,故稱甘露。”它有青黃赤白四種顔色。在《注維摩經》中,羅什介紹了甘露,還談到甘露的製造過程。他說:“諸天以種種名藥著海中,以寶山磨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藥。”非常名貴。

  甘露,後來被引進到佛教中,常用以譬喻如來的教法。如《法華經·藥草喻品》中說:“我爲世尊,無能及者。安隱衆生,故現于世。爲大衆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

  甘露,又常譬喻爲涅槃。如果形容涅槃的出入口時,則稱“甘露門”,《法華經·化城喻品》中說:“能開甘露門,廣度于一切。”如果形容涅槃的城池時,則稱“甘露城”,《大智度論》卷叁:“信、戒、捨、定、慧等諸功德……,能到甘露城。”如果形容涅槃的境界時,則稱“甘露界”,《集異論》卷二說:“身證甘露界,無漏不思議。”如果形容佛法音聲時,又稱“甘露鼓”,《中阿含經》卷五十六說:“我至波羅奈,擊妙甘露鼓,轉無上*輪,世所未曾轉。”如果形容煩惱生死滅盡,涅槃證得時,又稱“甘露滅”,等等,總之,甘露乃褒義之詞語。

  “忍辱”是好,但是,一般人都不願意忍辱,就是忍辱了,也是勉勉強強的,內心很痛苦,這種忍辱就是“痛苦的忍辱”。現在,佛說“歡喜忍受”,這境界就“高”了。

  忍辱是好,但是,忍辱得勉勉強強,逆來順受,怒氣沒有發泄掉,憋在心中,也是不好的。所謂不好是指憋住怒氣,久而生病。現在,佛說“歡喜忍受”,就不存在所謂的“憋氣生病”的問題了。

  “歡喜忍受”的“歡喜”二字非常重要。“歡喜”是一種開心承受,沒有壓抑,自然而然的承受。這裏告訴我們,修行忍辱,不是忍辱時,心有痛苦,痛苦地忍辱,而是歡喜忍辱。忍辱時,心中充滿歡喜快樂。彌勒菩薩就是“歡喜忍辱”的代表性人物。佛門中把他老人家滿臉微笑、大肚便便的尊容供奉在佛寺中第一道殿堂內讓人瞻仰,就是宣揚這種滿心歡喜容忍“天下難容之事”。這就是菩薩“忍辱波羅密”的形象寫真,這等人物稱作“如飲甘露者”,名爲“入道智慧人”。

  能忍,就如同喝了甘露飲料,能長生。有個小和尚到寺院周邊東西南北山頭找各種藥草又煮又熬,十年如一日。有位遊方禅師看到,問他,

  “你這是幹什麼?”

  答:“我煉長生不死藥!”

  禅師說:“你好好修學忍辱,能長生不死。經雲:“能忍者,如飲甘露!””長生不死藥哪裏找?長生不死藥就在忍辱之中。

  真正能忍、能包容的人,心平氣和,胸懷廣闊,心情開朗愉快,有利自然身體健康,壽命延長。有人說,你總是對人忍讓,就像烏龜。“是的!我是烏龜,我是千年烏龜。”千年烏龜,爲什麼那樣長壽,就是因爲能容忍、能包容。你動烏龜一下,烏龜便向你縮頭忍讓。這就是烏龜之所以能活“千年”的秘訣。看樣子,人生在世想長壽,真得要有點烏龜縮頭精神。

  如果,“不能歡喜忍受惡罵”等種種汙辱“之毒”害,不能將“忍受惡罵之毒”當作“甘露”來喝,那麼,這個不能忍辱、容易激動、動辄發火、憎恨心重的人,必定多病短命。現代醫學證明,人生氣時,體內可産生和毒蛇毒液非常接近的,甚至更厲害的毒素。研究還表明,人的許多疾病,與“嗔”有密切關聯。

  據統計,2002年全世界死于新老心血管病是一千五百叁十萬人,占疾病總死亡的四分之一,是全世界最大的疾病。醫學專家說,絕大多數導致心血管病死亡的人都與“生氣”有關。有的人生氣,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臉色發紅,全身哆嗦;有的人生氣,血管阻塞,中風癱瘓;有的人生氣,胃疼痛,胃穿孔,胃出血;有的人生氣,糖尿病,失眠;有的人生氣,産生癌細胞,腦溢血……。

  有的人生氣,一氣之下自殺。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00年全球有80萬5000人自殺,平均40秒一人自殺。北京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公布,2002年中國有28萬7000人死于自殺,還有200萬人自殺未遂,平均每2分鍾有一人自殺,8人自殺未遂。大部份自殺的人,與嗔恚心理有關。所以,說包容,不嗔恚,“如飲甘露”,健康長壽,一點都不假!

  “不能歡喜忍受惡罵”等種種汙辱“之毒”害的人,也不能“名入道智慧人”。出家入佛道的人稱“入道人”。修行人證入佛道也稱“入道”。師弟正興出山叁年,造訪名山古刹,參訪名師,回來見到師兄,說,

  “師兄!我入佛道了!”

  師兄應答:“恭賀!恭賀!”

  過了叁分鍾,師兄突然對師弟說:“你出山前,對師父說…

《《佛遺教經講解》包容的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