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悲,非修不可,它真的對你跟吃飯一樣重要!你不能慈悲一切衆生,情有可原!但你必須得學會慈悲家人,必須,這很重要。否則,你的家庭不會幸福。對家庭多點付出,少些計較,任勞任怨,這也是慈悲之表現。
有些人對外面的人還不錯,有愛心有慈悲,可是對家庭成員,對3人之家成員非常刻薄苛求,斤兩計較,態度不怎麼好,沒有慈悲,這必須加以糾正。《優婆塞經》中說:“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慈悲衆生,這是對的,但是也要慈悲家庭成員。而且,我認爲:慈悲應該從慈悲家庭成員開始,然後逐漸擴大,而慈悲親戚,而慈悲朋友,而慈悲同事,以至慈悲一切衆生。這得看你的慈悲素養程度。慈悲,必須從理論高度落實到我們的現實生活工作當中。
七、禮忏施財修福利
禮忏,忏悔罪業,本是功德利益事,是我們要作的一件大事,它與吃飯工作同等重要。然而,現在有些人一聽到自己常去的道場要拜《梁皇忏》,不是支持贊歎,而是有些怨言,甚至有恐懼感。“哇!又拜《梁皇忏》了,每年都拜,又是Money了,又是“抹你”了!”抹你錢財。爲何有怨言?我找其因,不外兩種:一是經濟;二是名次。其實,經濟問題就是名次問題,名次問題就是經濟問題。
在社會生活中,離不開經濟。請律師寫張紙要律師費,到餐館吃飯要餐費,坐車要車費,寫稿有稿費。宗教也離不開經濟,辦“彌撒”收取捐款,布道洗禮收取門票,發展會員收會費,辦素宴募款,還有賣香油蠟燭、賣門票、念佛加個叁時系念收費,出家人給出家人授戒也要戒費,等等。爲什麼神聖的宗教也有經濟呢?只因宗教團體也有種種開銷,諸如維持團體運作、修繕殿堂,以及發展,都需要經濟,故有宗教經濟學。
佛陀在世時,出家人托缽爲食,號稱“乞士”,就是乞丐。因不貪不求,平等受食,與一般乞丐不同,故稱“士”。齋主給什麼飯菜就吃什麼飯菜,沒有選擇,真是遇食得食。財産只有叁衣一缽,孤僧萬裏行,不添物品,不用坐車,生活簡單。夜幕降臨,樹下一宿,睡在樹下,不用蓋房子,也不用買床具、書桌,什麼都不需要,一覺輕松到天明。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國情文化、氣候習俗不同,佛教僧人的生活習慣等也發生一些變化。比如,不托缽乞食而是自己耕種,建寺院蓋僧舍不再樹下睡覺,嚴冬季節需要穿鞋帶帽著棉襖不能叁衣一缽,還要擴建道場接衆安單,興辦教育培養僧才,開展社會慈善福利等等,弘揚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佛教就與經濟結上緣。
在古代印度,托缽乞食,人們贊歎。在中國,僧人托著缽盂挨家挨戶,像乞丐一樣乞討飯食,會被社會人士瞧不起,會招來世俗人譏嫌。所以,得自辦飲食,自給自養,人們贊歎。這可能跟中國人喜歡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有關。
和尚早睡早起,念好經參完禅,早上六點出來托缽,來到民舍, “哆…哆…”敲門,老太太開門一看,和尚開口:“阿彌陀佛!施主!布施一點早餐!”老太太本來家窮,窮到沒有隔夜糧,就已經夠煩惱了,一大早開門還見個和尚是來要飯的,這能不氣?無明火起:“去!去!去!”啪!一聲,門關上了。出家走空門,萬法皆空,但肚子不能空,爲點食的,這折騰,難爲情吧!“阿彌陀佛!施主!布施一點早餐!”這樣一句叁個驚歎號的話,有的和尚確實講不出口,很傷自尊。如果,這托缽乞食碰上暴雨天,大雪天,饑荒年,那麼就更艱難了。況且,我們的信徒也很心痛,不願意看到師父們浪落街頭,睡在公園橋底街邊,做流浪漢。鑒于托缽乞食有種種不便,祖師大德所以就興叢林蓋寺院,僧人住在一起耕田種菜,自給自養,安心辦道。
蓋寺院安僧衆,僧衆住在一處,好是好,但經濟問題也就來了。寺院怎樣蓋起來?不夠住不夠用還要擴建,用什麼來擴建?殿堂破舊需要修理,如何修繕?這便開出了“化緣”法門。所以,以前就有和尚出去化緣。有的是爲維持寺院僧人生活化緣,有的是爲修建寺院化緣,等等。然而,化緣,也不是一個好辦法,也是很艱難,還會招來譏嫌和引起誤解。化緣本身,就是一份難爲情的事。我師弟就說,甯願餓死拜墊上,也不要去化緣!化緣,跟乞丐也差不多。所以,現在出家人都不去化緣,街上化緣僧都不是真僧人。所以,現在你還撞見化緣僧,你可要搞清狀況,不得有誤。
現在,許多寺院沒田沒地,僧人如何維持生活?怎樣應付電費水費煤氣費維修費?怎樣推廣我們的佛教事業?“*輪未轉,食輪先轉”。這些都涉及到經濟層面,都涉及到寺院經濟問題。今天沒電費向你化緣:“施主!我沒錢交電費。”明天沒水費又向你化緣:“施主!水公司要關掉我的水。”這都是讓你我很難爲情的事。
如何解決寺院經濟?有些寺院收門票,有些寺院通過法會酌情合理收些功德金。關于中國大陸寺院收門票,有些信徒就想不通,特別煩惱。我說:“你就當作香油錢吧!”信徒就想通了。先獻香油金,入寺盡隨緣。寺院通過佛事法會讓參加者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捐獻一些功德金,支持一下寺院,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爲之?信衆上班獲取勞費,除生活開支外,支持寺院,這是應該。現在,是參加法會合理捐獻,更是應該。
衆生貪癡少慧,平常無緣無故,要你拿點錢出來作功德很不容易,他甯願花大把的鈔票作無益事。俗話說:功德事前,有錢沒錢;危難面前,沒錢有錢。要你作功德時,你雖然銀行裏有存款,但你嘴巴卻說:“現在手頭緊!不好意思。”危難來時,比如生病住院了,醫生說,“要開刀才有救。”“好!”醫生說:“一萬元。”“好!”答得幹脆。就是沒錢,也會想辦法湊錢。
佛事法會,除忏悔祈福,超度先人種種利益外,還有一利益,那便是支持寺院。梁皇寶忏,冥陽兩利道場,“陽利”也就包括向你們籌集生活、建設資金。比如,開光,佛像開光,佛還用得著你凡夫來“開”才有“光”嗎?佛像開光,昭告天下佛像塑就,另一意義就是“化緣”,募集寺院經費。我和尚接到請柬,也會送些賀儀,隨喜一下功德,多少隨喜,不必勉強。發大心大奉獻則有大福報。
本來佛事是不收費的,也不能用商品貿易買賣的眼光來對待,更不能用十元二十元,甚至一千元來衡量定價,乃無價寶藏,不可思議功德。現在,通過收取一些費用,籌集一點資金,讓信施護持叁寶,種植福田,原爲隨順世情、方便權宜之法。
一天,我跟某法師談天,我說:“你要感謝《地藏經》!”“佛經這般多,爲什麼唯獨感謝《地藏經》?”他覺得奇怪。我說:“沒有《地藏經》,那有你的道場?”他還是不解。我解說,“你購地創寺的資金,大部分都是來自幫人念《地藏經》所得。”他會心笑了。在紐約,一般超度法會比較多。先人去世,這才想起我尊敬的法師。超度法會,一般都是念《地藏經》。法師初到紐約,被請去參加超度法會念《地藏經》,得些供養,省食儉用,想吃的水果都舍不得買,積蓄到一定的資金,便租房成立寺院,或買屋開道場。佛事的重要性,在紐約才見得。
因此,你的參與,你的捐獻,讓寺院得以建立,讓寺院得以維持正常運作,讓殿堂可以重修而煥然一新,讓佛教事業發揚光大,等等。這一切,統統有你的功德,叁寶永遠護念你。
舉行一切法會,原本是不收費,免費的。後來法會,需要一些開銷,于是有人自願承擔費用。再後來大家都想作功德,于是大衆共同分攤。再後來,有人建議不如設立“總功德主”、“功德主”、“隨喜名”等名次,方便衆生修福,隨喜衆生的需要。這個建議雖好,但到今日也産生問題,讓有些人很難爲情!做功德主吧,要Money,要奉獻。不做功德主吧,不好意思!問題很煩惱。本是消罪障消煩惱,現在卻變成增煩惱。一起煩惱,功德沒了。
其實,不必難爲情,不必勉強。看你的經濟情況,經濟情況允許,有能力則1000元成功德主。經濟不允許少能力,則50元登記個“隨喜名”。隨喜才是功德,不要不好意思。不要執著,功德才大。如果,你的發心只是爲了面子,勉強而爲之,那功德就很小,甚至沒有功德,弄不好還種下罪業。出了錢又作業,不是很冤枉?
又有人說,什麼“功德主”呀、“隨喜名”呀?這樣不平等,有名次高低,不是佛法,佛法講平等!是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衆生平等,佛法平等。但是,應該明白,你現在還沒有證悟平等之理,還生活在這個現實的世間,世間則有種種差別。不瞞大家,這種作法其實就是從社會層面考慮,是“佛教在世間”的權宜方便利濟之道。當然,不是我佛之所提倡。這個要清楚明白。
大家都喜歡講平等不平等,什麼是平等不平等?能理解嗎?應該了解,我們衷愛平等,追求平等,但是,人類發展到今天,仍然存在許多不平等。而且不平等也將在人類社會中永久存在。現在,我們所追求的平等,也只是指某一層面而言,是相對而言平等。依佛法見解,在現象世界中是沒有絕對的平等。有衆生就有不平等現象。衆生迷而不覺,故有涅槃生死種種分別。你是人,他是非人,有區別。同是人,你是女,我是男,也不同。你是總統,我是平民,又是不平等。一本書20元,我沒錢買不到,這也是不平等。等等。人世間就是這樣狀態,我們必須客觀面對這些事實。
人世間現實中,平等與不平等是相對而言,有時平等反而無趣,不平等卻是體現“平等”。比如,十個人拜忏,假如大家都要站在第一排第一個位,要這樣才叫平等的話?你說說,這個法會還能進行嗎?現在大家排排站,一人一個位,法會才得以莊嚴舉行,反映不平等之妙也。十個人繞佛,大家要平等,都要站第一個位,你說還能繞佛嗎?肯定走不動。佛殿內,有佛像、供桌、拜墊、燈具、牆壁、還有你有我,現在要平等,統統變成一個樣,變成桌子,一個模樣,能行嗎?能好嗎?有時平等了,倒不是好事。要知道,事物不平等正是表達了一種平等性,這就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每一事物,它都按照自己特有的性質,遵從自己一定的軌則表現出來。這便是平等。有些東西看是不平等,而恰恰是反映一種平等,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富人與窮人不平等,但從因果的角度講很平等。他很富有,因爲他廣修財施,付出了許多。我貧窮,因爲我貪吝不肯布施,故有貧窮果報。他買商務艙票(因),應該享受商務艙待遇(果)。我買經濟艙票,想省錢,就自然坐在經濟艙,公平合理。面對這些不平等、差異,我們必須心平氣順。要想有好的果,那麼,你就應該現在去耕耘去努力。
又,平等,公平,人們都是希望他人要平等公平,而很少想到自己對他人是否平等、公平。大家在談論他人平等不平等的同時,有沒有扪心自問一下自己平等麼?公平麼?佛說“衆生平等”,大家都記得很牢,但是,要知道這是佛對一切衆生,不是衆生看到衆生平等。在衆生的迷惑世界裏,是沒有平等的。平等一切,也是佛的品質特征。佛法平等。衆生不平等,所造因果有差別,表現在現實世界中就這個樣。
本來,經濟許可應該參加“功德主”,布施奉獻,護持道場才對。現在,是有些信徒經濟允許,又不參加“功德主”,發心布施,還說些無益語言,有欠妥當,需要深刻檢討。經濟實在困難,參加“隨喜名”就好了,功德同樣殊勝。隨喜功德,發心清淨,布施功德,布施越多功德越大,這是自然。如果勉強,煩惱,發心不清淨,那麼,布施功德就大打折扣。
有時,功德的大小也不是以布施財物的多寡來決定,還是要看布施者的發心。發心,指布施者的動機,以及心境問題。這在許多佛經典籍中都有談到。之所以一個窮人布施兩個銅錢比一個億萬富翁布施十萬個銅錢功德要大,道理就在發心。
大家有沒有讀過《了凡四訓》?讀過《了凡四訓》的人都知道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故事說,一位貧窮的小女孩到寺院布施兩文錢,後來她入宮做了貴人。一天,她帶千兩黃金到寺廟布施,主持和尚叫徒弟幫她回向。她覺得奇怪,就找老和尚說:“我小時候來貴寺只捐兩文錢,你老人家親自爲我誦經回向。今天,我帶千兩黃金來布施,老和尚爲什麼不親自給我回向?”老和尚答:“那時,你捐款雖少,但你布施心真誠,我不給你回向那就對不起“德”了?現在你布施的錢雖然很多,但你傲慢,恭敬心不如從前,所以,我叫徒弟給你回向就可以了。”從中可以知曉,布施功德不在于財物的多少,關鍵在于真誠心。心真誠,功德就大。又者,那時兩文錢,是她的全部財産,而今施舍的千兩黃金只是她財産的一部分。看是兩文錢與千兩黃金的差異,其實,是奉獻全部財産與施舍部分財産的的區別。兩文錢雖少,可卻是小女孩的全部財産,功德就很大啰!是比率問題,造成功德如此懸殊。從這裏我們也得到一個訊息,那就是說窮人也能夠修福。《賢愚因緣經》也有這樣一個故事。經中說,毗婆屍佛的時候,有個窮人賣了柴火得到兩文錢,布施佛及僧衆後,九十一劫以來“恒把金錢,財寶自恣,無有窮盡”,一生鈔票用不完。在美國,許多人都是鈔票用不完,想買衣服有錢買,想吃面包有錢買,想去旅行就旅行,鈔票用不完啊,這都是前生前世布施修福得到的果報。
《了凡四訓》說:“爲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于善,雖終身勤勵,止于半善而已。”作了好事善事,心不執著,就會有圓滿的成就。如果一邊行善,一邊執著,雖然一輩子都在勤奮行善,但所得功德只有一半,不能圓滿成就。這也就是“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叁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反之,雖萬金捐獻,“福不滿也”!
忏法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在感謝佛事法會的偉大創舉的同時,也必須嚴格遵守“佛事學修化”、“佛事與文化藝術文明相結合”、“佛事不能濫”和“佛事不能太商業化”的教導。必須作好參與者的佛事與經濟關系的思想工作,不能讓經忏成爲佛法衰敗的因素。讓佛事活動,能夠爲教爭光,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八、結語
梁皇寶忏忏中王,超度祈福蓋道場;
慈悲了義罪消釋,佛事莊嚴聖教昌。
謹獻一偈,以爲結語。謝謝大家!
《梁皇寶忏 慈悲道場》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