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悲,非修不可,它真的对你跟吃饭一样重要!你不能慈悲一切众生,情有可原!但你必须得学会慈悲家人,必须,这很重要。否则,你的家庭不会幸福。对家庭多点付出,少些计较,任劳任怨,这也是慈悲之表现。
有些人对外面的人还不错,有爱心有慈悲,可是对家庭成员,对3人之家成员非常刻薄苛求,斤两计较,态度不怎么好,没有慈悲,这必须加以纠正。《优婆塞经》中说:“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慈悲众生,这是对的,但是也要慈悲家庭成员。而且,我认为:慈悲应该从慈悲家庭成员开始,然后逐渐扩大,而慈悲亲戚,而慈悲朋友,而慈悲同事,以至慈悲一切众生。这得看你的慈悲素养程度。慈悲,必须从理论高度落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当中。
七、礼忏施财修福利
礼忏,忏悔罪业,本是功德利益事,是我们要作的一件大事,它与吃饭工作同等重要。然而,现在有些人一听到自己常去的道场要拜《梁皇忏》,不是支持赞叹,而是有些怨言,甚至有恐惧感。“哇!又拜《梁皇忏》了,每年都拜,又是Money了,又是“抹你”了!”抹你钱财。为何有怨言?我找其因,不外两种:一是经济;二是名次。其实,经济问题就是名次问题,名次问题就是经济问题。
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经济。请律师写张纸要律师费,到餐馆吃饭要餐费,坐车要车费,写稿有稿费。宗教也离不开经济,办“弥撒”收取捐款,布道洗礼收取门票,发展会员收会费,办素宴募款,还有卖香油蜡烛、卖门票、念佛加个三时系念收费,出家人给出家人授戒也要戒费,等等。为什么神圣的宗教也有经济呢?只因宗教团体也有种种开销,诸如维持团体运作、修缮殿堂,以及发展,都需要经济,故有宗教经济学。
佛陀在世时,出家人托钵为食,号称“乞士”,就是乞丐。因不贪不求,平等受食,与一般乞丐不同,故称“士”。斋主给什么饭菜就吃什么饭菜,没有选择,真是遇食得食。财产只有三衣一钵,孤僧万里行,不添物品,不用坐车,生活简单。夜幕降临,树下一宿,睡在树下,不用盖房子,也不用买床具、书桌,什么都不需要,一觉轻松到天明。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国情文化、气候习俗不同,佛教僧人的生活习惯等也发生一些变化。比如,不托钵乞食而是自己耕种,建寺院盖僧舍不再树下睡觉,严冬季节需要穿鞋带帽着棉袄不能三衣一钵,还要扩建道场接众安单,兴办教育培养僧才,开展社会慈善福利等等,弘扬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佛教就与经济结上缘。
在古代印度,托钵乞食,人们赞叹。在中国,僧人托着钵盂挨家挨户,像乞丐一样乞讨饭食,会被社会人士瞧不起,会招来世俗人讥嫌。所以,得自办饮食,自给自养,人们赞叹。这可能跟中国人喜欢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有关。
和尚早睡早起,念好经参完禅,早上六点出来托钵,来到民舍, “哆…哆…”敲门,老太太开门一看,和尚开口:“阿弥陀佛!施主!布施一点早餐!”老太太本来家穷,穷到没有隔夜粮,就已经够烦恼了,一大早开门还见个和尚是来要饭的,这能不气?无明火起:“去!去!去!”啪!一声,门关上了。出家走空门,万法皆空,但肚子不能空,为点食的,这折腾,难为情吧!“阿弥陀佛!施主!布施一点早餐!”这样一句三个惊叹号的话,有的和尚确实讲不出口,很伤自尊。如果,这托钵乞食碰上暴雨天,大雪天,饥荒年,那么就更艰难了。况且,我们的信徒也很心痛,不愿意看到师父们浪落街头,睡在公园桥底街边,做流浪汉。鉴于托钵乞食有种种不便,祖师大德所以就兴丛林盖寺院,僧人住在一起耕田种菜,自给自养,安心办道。
盖寺院安僧众,僧众住在一处,好是好,但经济问题也就来了。寺院怎样盖起来?不够住不够用还要扩建,用什么来扩建?殿堂破旧需要修理,如何修缮?这便开出了“化缘”法门。所以,以前就有和尚出去化缘。有的是为维持寺院僧人生活化缘,有的是为修建寺院化缘,等等。然而,化缘,也不是一个好办法,也是很艰难,还会招来讥嫌和引起误解。化缘本身,就是一份难为情的事。我师弟就说,宁愿饿死拜垫上,也不要去化缘!化缘,跟乞丐也差不多。所以,现在出家人都不去化缘,街上化缘僧都不是真僧人。所以,现在你还撞见化缘僧,你可要搞清状况,不得有误。
现在,许多寺院没田没地,僧人如何维持生活?怎样应付电费水费煤气费维修费?怎样推广我们的佛教事业?“*轮未转,食轮先转”。这些都涉及到经济层面,都涉及到寺院经济问题。今天没电费向你化缘:“施主!我没钱交电费。”明天没水费又向你化缘:“施主!水公司要关掉我的水。”这都是让你我很难为情的事。
如何解决寺院经济?有些寺院收门票,有些寺院通过法会酌情合理收些功德金。关于中国大陆寺院收门票,有些信徒就想不通,特别烦恼。我说:“你就当作香油钱吧!”信徒就想通了。先献香油金,入寺尽随缘。寺院通过佛事法会让参加者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捐献一些功德金,支持一下寺院,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之?信众上班获取劳费,除生活开支外,支持寺院,这是应该。现在,是参加法会合理捐献,更是应该。
众生贪痴少慧,平常无缘无故,要你拿点钱出来作功德很不容易,他宁愿花大把的钞票作无益事。俗话说:功德事前,有钱没钱;危难面前,没钱有钱。要你作功德时,你虽然银行里有存款,但你嘴巴却说:“现在手头紧!不好意思。”危难来时,比如生病住院了,医生说,“要开刀才有救。”“好!”医生说:“一万元。”“好!”答得干脆。就是没钱,也会想办法凑钱。
佛事法会,除忏悔祈福,超度先人种种利益外,还有一利益,那便是支持寺院。梁皇宝忏,冥阳两利道场,“阳利”也就包括向你们筹集生活、建设资金。比如,开光,佛像开光,佛还用得着你凡夫来“开”才有“光”吗?佛像开光,昭告天下佛像塑就,另一意义就是“化缘”,募集寺院经费。我和尚接到请柬,也会送些贺仪,随喜一下功德,多少随喜,不必勉强。发大心大奉献则有大福报。
本来佛事是不收费的,也不能用商品贸易买卖的眼光来对待,更不能用十元二十元,甚至一千元来衡量定价,乃无价宝藏,不可思议功德。现在,通过收取一些费用,筹集一点资金,让信施护持三宝,种植福田,原为随顺世情、方便权宜之法。
一天,我跟某法师谈天,我说:“你要感谢《地藏经》!”“佛经这般多,为什么唯独感谢《地藏经》?”他觉得奇怪。我说:“没有《地藏经》,那有你的道场?”他还是不解。我解说,“你购地创寺的资金,大部分都是来自帮人念《地藏经》所得。”他会心笑了。在纽约,一般超度法会比较多。先人去世,这才想起我尊敬的法师。超度法会,一般都是念《地藏经》。法师初到纽约,被请去参加超度法会念《地藏经》,得些供养,省食俭用,想吃的水果都舍不得买,积蓄到一定的资金,便租房成立寺院,或买屋开道场。佛事的重要性,在纽约才见得。
因此,你的参与,你的捐献,让寺院得以建立,让寺院得以维持正常运作,让殿堂可以重修而焕然一新,让佛教事业发扬光大,等等。这一切,统统有你的功德,三宝永远护念你。
举行一切法会,原本是不收费,免费的。后来法会,需要一些开销,于是有人自愿承担费用。再后来大家都想作功德,于是大众共同分摊。再后来,有人建议不如设立“总功德主”、“功德主”、“随喜名”等名次,方便众生修福,随喜众生的需要。这个建议虽好,但到今日也产生问题,让有些人很难为情!做功德主吧,要Money,要奉献。不做功德主吧,不好意思!问题很烦恼。本是消罪障消烦恼,现在却变成增烦恼。一起烦恼,功德没了。
其实,不必难为情,不必勉强。看你的经济情况,经济情况允许,有能力则1000元成功德主。经济不允许少能力,则50元登记个“随喜名”。随喜才是功德,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执着,功德才大。如果,你的发心只是为了面子,勉强而为之,那功德就很小,甚至没有功德,弄不好还种下罪业。出了钱又作业,不是很冤枉?
又有人说,什么“功德主”呀、“随喜名”呀?这样不平等,有名次高低,不是佛法,佛法讲平等!是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众生平等,佛法平等。但是,应该明白,你现在还没有证悟平等之理,还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间,世间则有种种差别。不瞒大家,这种作法其实就是从社会层面考虑,是“佛教在世间”的权宜方便利济之道。当然,不是我佛之所提倡。这个要清楚明白。
大家都喜欢讲平等不平等,什么是平等不平等?能理解吗?应该了解,我们衷爱平等,追求平等,但是,人类发展到今天,仍然存在许多不平等。而且不平等也将在人类社会中永久存在。现在,我们所追求的平等,也只是指某一层面而言,是相对而言平等。依佛法见解,在现象世界中是没有绝对的平等。有众生就有不平等现象。众生迷而不觉,故有涅槃生死种种分别。你是人,他是非人,有区别。同是人,你是女,我是男,也不同。你是总统,我是平民,又是不平等。一本书20元,我没钱买不到,这也是不平等。等等。人世间就是这样状态,我们必须客观面对这些事实。
人世间现实中,平等与不平等是相对而言,有时平等反而无趣,不平等却是体现“平等”。比如,十个人拜忏,假如大家都要站在第一排第一个位,要这样才叫平等的话?你说说,这个法会还能进行吗?现在大家排排站,一人一个位,法会才得以庄严举行,反映不平等之妙也。十个人绕佛,大家要平等,都要站第一个位,你说还能绕佛吗?肯定走不动。佛殿内,有佛像、供桌、拜垫、灯具、墙壁、还有你有我,现在要平等,统统变成一个样,变成桌子,一个模样,能行吗?能好吗?有时平等了,倒不是好事。要知道,事物不平等正是表达了一种平等性,这就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每一事物,它都按照自己特有的性质,遵从自己一定的轨则表现出来。这便是平等。有些东西看是不平等,而恰恰是反映一种平等,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富人与穷人不平等,但从因果的角度讲很平等。他很富有,因为他广修财施,付出了许多。我贫穷,因为我贪吝不肯布施,故有贫穷果报。他买商务舱票(因),应该享受商务舱待遇(果)。我买经济舱票,想省钱,就自然坐在经济舱,公平合理。面对这些不平等、差异,我们必须心平气顺。要想有好的果,那么,你就应该现在去耕耘去努力。
又,平等,公平,人们都是希望他人要平等公平,而很少想到自己对他人是否平等、公平。大家在谈论他人平等不平等的同时,有没有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平等么?公平么?佛说“众生平等”,大家都记得很牢,但是,要知道这是佛对一切众生,不是众生看到众生平等。在众生的迷惑世界里,是没有平等的。平等一切,也是佛的品质特征。佛法平等。众生不平等,所造因果有差别,表现在现实世界中就这个样。
本来,经济许可应该参加“功德主”,布施奉献,护持道场才对。现在,是有些信徒经济允许,又不参加“功德主”,发心布施,还说些无益语言,有欠妥当,需要深刻检讨。经济实在困难,参加“随喜名”就好了,功德同样殊胜。随喜功德,发心清净,布施功德,布施越多功德越大,这是自然。如果勉强,烦恼,发心不清净,那么,布施功德就大打折扣。
有时,功德的大小也不是以布施财物的多寡来决定,还是要看布施者的发心。发心,指布施者的动机,以及心境问题。这在许多佛经典籍中都有谈到。之所以一个穷人布施两个铜钱比一个亿万富翁布施十万个铜钱功德要大,道理就在发心。
大家有没有读过《了凡四训》?读过《了凡四训》的人都知道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说,一位贫穷的小女孩到寺院布施两文钱,后来她入宫做了贵人。一天,她带千两黄金到寺庙布施,主持和尚叫徒弟帮她回向。她觉得奇怪,就找老和尚说:“我小时候来贵寺只捐两文钱,你老人家亲自为我诵经回向。今天,我带千两黄金来布施,老和尚为什么不亲自给我回向?”老和尚答:“那时,你捐款虽少,但你布施心真诚,我不给你回向那就对不起“德”了?现在你布施的钱虽然很多,但你傲慢,恭敬心不如从前,所以,我叫徒弟给你回向就可以了。”从中可以知晓,布施功德不在于财物的多少,关键在于真诚心。心真诚,功德就大。又者,那时两文钱,是她的全部财产,而今施舍的千两黄金只是她财产的一部分。看是两文钱与千两黄金的差异,其实,是奉献全部财产与施舍部分财产的的区别。两文钱虽少,可却是小女孩的全部财产,功德就很大啰!是比率问题,造成功德如此悬殊。从这里我们也得到一个讯息,那就是说穷人也能够修福。《贤愚因缘经》也有这样一个故事。经中说,毗婆尸佛的时候,有个穷人卖了柴火得到两文钱,布施佛及僧众后,九十一劫以来“恒把金钱,财宝自恣,无有穷尽”,一生钞票用不完。在美国,许多人都是钞票用不完,想买衣服有钱买,想吃面包有钱买,想去旅行就旅行,钞票用不完啊,这都是前生前世布施修福得到的果报。
《了凡四训》说:“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作了好事善事,心不执着,就会有圆满的成就。如果一边行善,一边执着,虽然一辈子都在勤奋行善,但所得功德只有一半,不能圆满成就。这也就是“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反之,虽万金捐献,“福不满也”!
忏法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在感谢佛事法会的伟大创举的同时,也必须严格遵守“佛事学修化”、“佛事与文化艺术文明相结合”、“佛事不能滥”和“佛事不能太商业化”的教导。必须作好参与者的佛事与经济关系的思想工作,不能让经忏成为佛法衰败的因素。让佛事活动,能够为教争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八、结语
梁皇宝忏忏中王,超度祈福盖道场;
慈悲了义罪消释,佛事庄严圣教昌。
谨献一偈,以为结语。谢谢大家!
《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