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穷尽。
六、宝忏主题大慈悲
本忏以《慈悲梁皇宝忏》为名,强调“慈悲”二字。整部忏文从头到尾、字里行间突出表达了这个慈悲精神,鲜明地告诉我们通过礼忏、修慈悲、解行忏义,能够彻底拔除业障。
慈悲,你对我慈悲,我当然很高兴。“你笑着跟我说话”,这是慈悲,我开心呀。“这个稀世宝贝,送给你。”这是慈悲,我更是开心,我希望你对我慈悲。大家都知道慈悲原是这么好的东西,需要大力推销与歌颂。可是,在过去,在一些国家,佛教提倡的这个慈悲也同佛教其他理论一样,统统被批判成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跟你我老百姓无益处。事实上,提倡慈悲,目的是利益众生,绝对不是毒害众生的鸦片毒品!大家知道,佛经是公开的,没有秘密,更不是专给“人民”看的,过去一般的老百姓还是不容易看懂,接触佛经较多的还是社会上层人士。佛经,是佛对一切众生讲的,一切众生,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就说这个慈悲,如果要严格地讲,还是对“佛”、“菩萨”、“大力者”讲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对社会上层人士讲的,对强势团体讲的。佛经要求他们慈悲众生。因此,准确讲,这个慈悲,她完完全全是为被统治阶层服务的,是为社会弱势者说话的。如果说,佛教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那么佛教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也是相当的高。在过去,说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听起来毛毛的,反动性质严重。现在,我们说:这是维护国家安定的言论,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教育,是爱国思想。够有价值吧!
《涅槃经》上说:“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一切佛以慈悲为根本。佛陀具慈悲,慈悲成佛陀,佛陀乃慈悲的化身。要实现成佛的伟大梦想,必须得圆成慈悲。慈悲也是菩萨的品质特征。这个慈悲大事未办妥当,众生便无法走出六道牢狱,实现无上菩提。你看他这个也舍不得给人,那个也舍不得给人,那肯定不是佛!你看他怒目切齿,言语粗暴,那肯定户籍仍在娑婆,短期内还无法移民佛国。
怎样是慈悲呢?《涅槃经•梵行品》中为慈悲作了注释。经说:“为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众生,不单指人,范围很广。当然也不分国家地域,乃至星球。众生有苦难,我为他拔除苦难,这叫大慈。众生苦难被拔除了,但还无衣无食无房子住,你就给众生这些,给“与众生无量利乐”,这叫大悲。简单讲是,拔苦曰慈,与乐名悲。这即是佛之心,也是菩萨修成佛果的必修课程,也是学佛人必须努力追求的。人家原本心静如水,你给他来一句:“你怎么搞得!”弄了他烦恼吃不下饭,这便是没有慈悲,已种下恶因。
本忏以慈悲为题,慈悲自然成为立忏根本。忏本通过巧立佛号,章节安排,义理阐述,突出表现了大乘慈悲精神。伟大而究竟的慈悲,属于大乘法义,本忏当然也归属大乘。
(一)巧立佛号表慈悲
大凡忏本,作者都会在行文内间插若干佛号。礼忏者念文到佛号时则起立合掌,然后唱一句佛号拜一拜,唱时敲打引磬木鱼钟鼓等,热闹非常,唱腔古典庄重优美而虔诚。许多礼忏者就是冲着这个来的。
本忏佛号,经精心设计,第一句佛号皆以“南无弥勒佛”开头,最后一句皆以“南无观世音菩萨”结束。良以“弥勒”、“观音”,象征慈悲。弥勒,佛教五大菩萨之一,以大慈著称于佛教菩萨之列,被尊为“大慈”。念弥勒、拜弥勒的意义,就是在于敬仰这位菩萨,学习这位菩萨的大慈精神。观音,佛教五大菩萨之一,以大悲著称于佛教菩萨之中,被尊为大悲。念观音、拜观音的目的,就是在于敬仰观音菩萨,见贤思齐,追求观音菩萨的大悲精神。现在,大多数行者念弥勒、拜观音都已偏离这个正行,纯粹为求保佑,自私自利,毫无慈悲。火车偏离轨道,一定危险!
忏中每一句佛号,除记录本尊佛外,还是一种教育题材。下面略举一二,希望大家礼佛号时留意,不要学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南…啊…无…”,唱得很动听,绕梁三日,唱了半天,不知其意,收益甚微。例,善德佛,提醒行者要修善德,善德铺就平安路,善德累积成菩提。宝施佛,家里的宝贝统统拿出去布施大家。难怪几天都没看到那位拿东西布施,原来他不明白这佛号含义。无量明佛,明指光明,光明表智慧。佛经中经常有“光明”二字,光明大都表智慧。佛要咱们学修无量智慧,智慧乃万行之导向。没有智慧的修持,必成盲修瞎练之徒。精进军佛,精进就是不懈努力前进,努力追求善法,勇猛不懈断除恶法。精,还有精而不杂,努力还贵在专一。精进充满积极,谁说佛家不积极向上?要罚他请喝咖啡。无垢佛,一定常洗澡,身净体香,卫生模范。这里,更指身口意不染恶法,清净无垢。佛家早就提倡勤洗澡,但是更强调节约用水,爱护水源。佛号很多,每一佛号,都是教育,闪耀哲理。
(二)义理宏深说慈悲
宝忏内容,义理宏深,大乘教法。在上面概述梁皇宝忏时,我们也简明大意。现再简单概括一下忏文从哪些层面表达了慈悲精神。
⑴章节安排述慈悲
忏文在章节拟题上颇费苦心,立题层次分明且周延。先从《慈悲题名》,接着谈《归依三宝》、《断疑》、《忏悔》、《发菩提心》、《发願》、《发回向心》,一直谈到《显果报》、《出地狱》、《解冤释结》、《自庆》、《警缘》、《总发願》,乃至《为天道礼佛》、《为国王人道礼佛》、《为畜生道礼佛》《为饿鬼道礼佛》等,为各类众生一一礼佛。最后,又《发回向心》、《菩萨回向法》、《发願》、《嘱累》等。整部忏文,分十卷四十个章节叙述慈悲。许多人怕鬼!你现在行善,鬼便恭敬你。你代鬼道众生礼佛行忏,鬼更感激你,你是鬼的恩人。鬼,成同胞友人,何怕之有?
⑵字里行间显慈悲
《梁皇宝忏》六万六千多字,字里行间,处处体现慈悲。许多经句,虽引自其他佛经,但代表了本忏的慈悲主题。《宝忏》卷一中说:今日道场,幽显大众,有十二种大因缘,故发大心。目的是,令一切众生忏悔得清净,发願能成就,满菩提願,成佛果位。又说:“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作善事,利益一切,誓灭众生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众生不得佛,誓不取正觉。”成佛后也有工作,工作是大慈大悲,利益众生。慈悲精神,忏中处处皆是。行者读来,引发慈悲。⑶誓願宏大很慈悲
本忏四十个章节,但与“願”有关的就有《发菩提心》、《发願》等八个章节,可见“发願”在忏中的份量。忏文说:“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功德智慧,不可格量。”我们读《华严经》也曾读到:“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是佛心,也是催生众生慈悲的原动力。有了这个正确的心念,接着就有发大願,让心念更加坚强有力,壮志成城。如忏文说,“某等从今日去,願生生死死,在在处处,常得忆念,发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续不断。”又说:“某等从今日去,願生生死死,在在处处,一切众生,得闻我名,皆悉欢喜……若到三途,断除众苦。若在人天,尽诸有漏,所向自在,无不解脱。”等等。願文条目众多,无不宏大、慈悲和利他,条条大乘所摄。
“一切众生,得闻我名,皆悉欢喜”。对照一下,咱们很是惭愧!我们是一切众生,不乐意听到我名。一切众生听闻我名,痛苦厌恶,这悲哀啊!我们没有给众生带来利益。今日,我等佛前,五体投地,如泰山崩,求哀忏悔。并发誓願:一切众生,得闻我名,皆悉欢喜,能除苦恼!
⑷代众修忏大慈悲
本忏又一特色,就是代为六道各类众生逐一礼佛求忏,所占内容有二十四个章节。代为忏悔的对象有人道的国王、太子、官吏、父母、师长、比丘比丘尼等;有天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等他界众生。众生苦难,业障深重,现在还在忙着别的事--有的身为鸽子正在公园里找食的,有的正在医院急疹…,无缘参与胜会。我等慈悲,願于今日法会中代他们一一礼佛求忏。如本忏《奉为父母礼佛》中说到:“思念父母养育之恩,怀抱乳哺,爱重情深,宁自危身,安立其子……各自奉为……经生父母,历劫亲缘,一切眷属,皈依世间大慈悲父。”读完经文,礼佛求忏。在这些章节中,忏文都会先述说一下该章节的主人翁,然后,为该章节主人翁及其眷属礼佛求忏。述说感性,真情表露。
⑸离苦得乐真慈悲
慈悲的目的,在于离苦得乐,在于他人离苦得乐,在于为他人谋求福利。如果慈悲生祸害,那便不是佛家之慈悲。佛家之慈悲,最高层次的慈悲,是与智慧一体。慈悲中有智慧,智慧中具慈悲,两者结为一整体。所谓“悲智双运”,在大乘行者中就是这个样。悲智像两只脚,在菩提道上前进。悲智又像两只手,在为众生服务。
慈眉善目,温言善语,可称慈悲,但是不能让你离苦得乐的话,不可谓真慈悲。如果,金刚怒目,厉声呵责,可让你浪子回头,改邪归正,那么这金刚怒目就是慈悲,韦陀菩萨就是代表。所以,我说,怒目金刚很慈悲,严厉的师父很慈悲,民主法律条文很慈悲,从离苦得乐的角度讲就是如是。
慈悲与智慧,一旦分家,“世智”就成犯罪原凶,慈悲就成为--称她为神经病。叫你坐,你就坐。叫你走,你便走。叫你喝水,你就喝水。这个很慈悲,这就是神经病。我见过这种人。这不是佛家所讲的慈悲。在佛教中,慈悲也有许多层级,慈悲的层次也是学修的级别,这里就不多说。
(三)慈悲落实于人生
慈悲,拔众生苦难,给众生快乐,这说起来很轻巧,但是作起来确实不简单,境界的确高。正因为高,菩萨们还正在为慈悲修学而努力着!凡夫俗子,现在当然不可能作到究竟圆满的慈悲。有时,我们不但没有慈悲,还要消费他人的慈悲,真的没有慈悲。想想这个,实在很缺德,忏中就有为种种缺德而忏悔。有人说,慈悲众生,这太难!我不想修慈悲了!我说:“你必须修慈…
《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