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梁皇寶忏 慈悲道場▪P8

  ..續本文上一頁窮盡。

  六、寶忏主題大慈悲

  本忏以《慈悲梁皇寶忏》爲名,強調“慈悲”二字。整部忏文從頭到尾、字裏行間突出表達了這個慈悲精神,鮮明地告訴我們通過禮忏、修慈悲、解行忏義,能夠徹底拔除業障。

  慈悲,你對我慈悲,我當然很高興。“你笑著跟我說話”,這是慈悲,我開心呀。“這個稀世寶貝,送給你。”這是慈悲,我更是開心,我希望你對我慈悲。大家都知道慈悲原是這麼好的東西,需要大力推銷與歌頌。可是,在過去,在一些國家,佛教提倡的這個慈悲也同佛教其他理論一樣,統統被批判成是“麻醉人民的鴉片”,是爲統治階級服務的,跟你我老百姓無益處。事實上,提倡慈悲,目的是利益衆生,絕對不是毒害衆生的鴉片毒品!大家知道,佛經是公開的,沒有秘密,更不是專給“人民”看的,過去一般的老百姓還是不容易看懂,接觸佛經較多的還是社會上層人士。佛經,是佛對一切衆生講的,一切衆生,包括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就說這個慈悲,如果要嚴格地講,還是對“佛”、“菩薩”、“大力者”講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對社會上層人士講的,對強勢團體講的。佛經要求他們慈悲衆生。因此,准確講,這個慈悲,她完完全全是爲被統治階層服務的,是爲社會弱勢者說話的。如果說,佛教是爲統治階層服務的,那麼佛教在當今社會的價值也是相當的高。在過去,說是爲統治階層服務的,聽起來毛毛的,反動性質嚴重。現在,我們說:這是維護國家安定的言論,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教育,是愛國思想。夠有價值吧!

  《涅槃經》上說:“叁世諸世尊,大悲爲根本。”一切佛以慈悲爲根本。佛陀具慈悲,慈悲成佛陀,佛陀乃慈悲的化身。要實現成佛的偉大夢想,必須得圓成慈悲。慈悲也是菩薩的品質特征。這個慈悲大事未辦妥當,衆生便無法走出六道牢獄,實現無上菩提。你看他這個也舍不得給人,那個也舍不得給人,那肯定不是佛!你看他怒目切齒,言語粗暴,那肯定戶籍仍在娑婆,短期內還無法移民佛國。

  怎樣是慈悲呢?《涅槃經•梵行品》中爲慈悲作了注釋。經說:“爲衆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衆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衆生,不單指人,範圍很廣。當然也不分國家地域,乃至星球。衆生有苦難,我爲他拔除苦難,這叫大慈。衆生苦難被拔除了,但還無衣無食無房子住,你就給衆生這些,給“與衆生無量利樂”,這叫大悲。簡單講是,拔苦曰慈,與樂名悲。這即是佛之心,也是菩薩修成佛果的必修課程,也是學佛人必須努力追求的。人家原本心靜如水,你給他來一句:“你怎麼搞得!”弄了他煩惱吃不下飯,這便是沒有慈悲,已種下惡因。

  本忏以慈悲爲題,慈悲自然成爲立忏根本。忏本通過巧立佛號,章節安排,義理闡述,突出表現了大乘慈悲精神。偉大而究竟的慈悲,屬于大乘法義,本忏當然也歸屬大乘。

  (一)巧立佛號表慈悲

  大凡忏本,作者都會在行文內間插若幹佛號。禮忏者念文到佛號時則起立合掌,然後唱一句佛號拜一拜,唱時敲打引磬木魚鍾鼓等,熱鬧非常,唱腔古典莊重優美而虔誠。許多禮忏者就是沖著這個來的。

  本忏佛號,經精心設計,第一句佛號皆以“南無彌勒佛”開頭,最後一句皆以“南無觀世音菩薩”結束。良以“彌勒”、“觀音”,象征慈悲。彌勒,佛教五大菩薩之一,以大慈著稱于佛教菩薩之列,被尊爲“大慈”。念彌勒、拜彌勒的意義,就是在于敬仰這位菩薩,學習這位菩薩的大慈精神。觀音,佛教五大菩薩之一,以大悲著稱于佛教菩薩之中,被尊爲大悲。念觀音、拜觀音的目的,就是在于敬仰觀音菩薩,見賢思齊,追求觀音菩薩的大悲精神。現在,大多數行者念彌勒、拜觀音都已偏離這個正行,純粹爲求保佑,自私自利,毫無慈悲。火車偏離軌道,一定危險!

  忏中每一句佛號,除記錄本尊佛外,還是一種教育題材。下面略舉一二,希望大家禮佛號時留意,不要學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南…啊…無…”,唱得很動聽,繞梁叁日,唱了半天,不知其意,收益甚微。例,善德佛,提醒行者要修善德,善德鋪就平安路,善德累積成菩提。寶施佛,家裏的寶貝統統拿出去布施大家。難怪幾天都沒看到那位拿東西布施,原來他不明白這佛號含義。無量明佛,明指光明,光明表智慧。佛經中經常有“光明”二字,光明大都表智慧。佛要咱們學修無量智慧,智慧乃萬行之導向。沒有智慧的修持,必成盲修瞎練之徒。精進軍佛,精進就是不懈努力前進,努力追求善法,勇猛不懈斷除惡法。精,還有精而不雜,努力還貴在專一。精進充滿積極,誰說佛家不積極向上?要罰他請喝咖啡。無垢佛,一定常洗澡,身淨體香,衛生模範。這裏,更指身口意不染惡法,清淨無垢。佛家早就提倡勤洗澡,但是更強調節約用水,愛護水源。佛號很多,每一佛號,都是教育,閃耀哲理。

  (二)義理宏深說慈悲

  寶忏內容,義理宏深,大乘教法。在上面概述梁皇寶忏時,我們也簡明大意。現再簡單概括一下忏文從哪些層面表達了慈悲精神。

  ⑴章節安排述慈悲

  忏文在章節擬題上頗費苦心,立題層次分明且周延。先從《慈悲題名》,接著談《歸依叁寶》、《斷疑》、《忏悔》、《發菩提心》、《發願》、《發回向心》,一直談到《顯果報》、《出地獄》、《解冤釋結》、《自慶》、《警緣》、《總發願》,乃至《爲天道禮佛》、《爲國王人道禮佛》、《爲畜生道禮佛》《爲餓鬼道禮佛》等,爲各類衆生一一禮佛。最後,又《發回向心》、《菩薩回向法》、《發願》、《囑累》等。整部忏文,分十卷四十個章節敘述慈悲。許多人怕鬼!你現在行善,鬼便恭敬你。你代鬼道衆生禮佛行忏,鬼更感激你,你是鬼的恩人。鬼,成同胞友人,何怕之有?

  ⑵字裏行間顯慈悲

  《梁皇寶忏》六萬六千多字,字裏行間,處處體現慈悲。許多經句,雖引自其他佛經,但代表了本忏的慈悲主題。《寶忏》卷一中說:今日道場,幽顯大衆,有十二種大因緣,故發大心。目的是,令一切衆生忏悔得清淨,發願能成就,滿菩提願,成佛果位。又說:“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作善事,利益一切,誓滅衆生叁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衆生不得佛,誓不取正覺。”成佛後也有工作,工作是大慈大悲,利益衆生。慈悲精神,忏中處處皆是。行者讀來,引發慈悲。⑶誓願宏大很慈悲

  本忏四十個章節,但與“願”有關的就有《發菩提心》、《發願》等八個章節,可見“發願”在忏中的份量。忏文說:“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功德智慧,不可格量。”我們讀《華嚴經》也曾讀到:“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是佛心,也是催生衆生慈悲的原動力。有了這個正確的心念,接著就有發大願,讓心念更加堅強有力,壯志成城。如忏文說,“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死死,在在處處,常得憶念,發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又說:“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死死,在在處處,一切衆生,得聞我名,皆悉歡喜……若到叁途,斷除衆苦。若在人天,盡諸有漏,所向自在,無不解脫。”等等。願文條目衆多,無不宏大、慈悲和利他,條條大乘所攝。

  “一切衆生,得聞我名,皆悉歡喜”。對照一下,咱們很是慚愧!我們是一切衆生,不樂意聽到我名。一切衆生聽聞我名,痛苦厭惡,這悲哀啊!我們沒有給衆生帶來利益。今日,我等佛前,五體投地,如泰山崩,求哀忏悔。並發誓願:一切衆生,得聞我名,皆悉歡喜,能除苦惱!

  ⑷代衆修忏大慈悲

  本忏又一特色,就是代爲六道各類衆生逐一禮佛求忏,所占內容有二十四個章節。代爲忏悔的對象有人道的國王、太子、官吏、父母、師長、比丘比丘尼等;有天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等他界衆生。衆生苦難,業障深重,現在還在忙著別的事--有的身爲鴿子正在公園裏找食的,有的正在醫院急疹…,無緣參與勝會。我等慈悲,願于今日法會中代他們一一禮佛求忏。如本忏《奉爲父母禮佛》中說到:“思念父母養育之恩,懷抱乳哺,愛重情深,甯自危身,安立其子……各自奉爲……經生父母,曆劫親緣,一切眷屬,皈依世間大慈悲父。”讀完經文,禮佛求忏。在這些章節中,忏文都會先述說一下該章節的主人翁,然後,爲該章節主人翁及其眷屬禮佛求忏。述說感性,真情表露。

  ⑸離苦得樂真慈悲

  慈悲的目的,在于離苦得樂,在于他人離苦得樂,在于爲他人謀求福利。如果慈悲生禍害,那便不是佛家之慈悲。佛家之慈悲,最高層次的慈悲,是與智慧一體。慈悲中有智慧,智慧中具慈悲,兩者結爲一整體。所謂“悲智雙運”,在大乘行者中就是這個樣。悲智像兩只腳,在菩提道上前進。悲智又像兩只手,在爲衆生服務。

  慈眉善目,溫言善語,可稱慈悲,但是不能讓你離苦得樂的話,不可謂真慈悲。如果,金剛怒目,厲聲呵責,可讓你浪子回頭,改邪歸正,那麼這金剛怒目就是慈悲,韋陀菩薩就是代表。所以,我說,怒目金剛很慈悲,嚴厲的師父很慈悲,民主法律條文很慈悲,從離苦得樂的角度講就是如是。

  慈悲與智慧,一旦分家,“世智”就成犯罪原凶,慈悲就成爲--稱她爲神經病。叫你坐,你就坐。叫你走,你便走。叫你喝水,你就喝水。這個很慈悲,這就是神經病。我見過這種人。這不是佛家所講的慈悲。在佛教中,慈悲也有許多層級,慈悲的層次也是學修的級別,這裏就不多說。

  (叁)慈悲落實于人生

  慈悲,拔衆生苦難,給衆生快樂,這說起來很輕巧,但是作起來確實不簡單,境界的確高。正因爲高,菩薩們還正在爲慈悲修學而努力著!凡夫俗子,現在當然不可能作到究竟圓滿的慈悲。有時,我們不但沒有慈悲,還要消費他人的慈悲,真的沒有慈悲。想想這個,實在很缺德,忏中就有爲種種缺德而忏悔。有人說,慈悲衆生,這太難!我不想修慈悲了!我說:“你必須修慈…

《梁皇寶忏 慈悲道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有錢之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