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的佛學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機人所修的;有的則是適合大乘根機人所修的,唯有淨土法門例外,它“叁根普被,利純全收。上之則觀音、勢至……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同上,《與陳錫周書》)

  其二,淨土法門,它含攝一切法門,而又超過一切法門,是佛教中“至圓至頓”的法門。大師雲:“淨土者,乃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它)高超一切禅、教、律,統攝一切禅、教、律……雖叁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諸師之妙義,亦诠不盡。”(《菁華錄》第7頁)可見淨土,是通達佛道的究竟法門,所以,曆代祖師極力弘揚,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不但淨土叁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專談淨土,就是“諸大乘經,鹹皆帶說淨土”。(同上,第6頁)

  其叁,淨土法門,是佛教中一切宗派的最後歸宿。無論是哪一種修持方法,最終都得歸結到淨土法門上來。《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都是大乘的重要經典,也都勸人修習淨土法門。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普賢菩薩爲善財說十大願王,而“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衆,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其圓滿佛果”。(同上)“叁藏之王”的《華嚴經》也以導歸極樂,爲圓滿佛果。

  大師認爲,如來“一代時教”,“括舉大綱”可分爲律、教、禅、密、淨五宗,其中“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禅者佛心”,成佛、度生都得依此叁法才能實現。衆生依此叁法,則可轉“衆生叁業”爲“佛叁業”。而如來爲令衆生宿業頓消,又示“密宗”一門。爲使行人皆得“即生成辦”,又“特開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門”,令聖凡“同于現生,往生西方”。由此可見,“淨爲律教禅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同上)

  其四,淨土法門“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文鈔》正編卷叁,《棲真常住年念佛序》)他說:“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方得了生脫死。”(同上)而修習淨土法門,只憑一句六字洪名,具足信願,一心淨念,就可以仗佛力、自力、橫超叁界,帶業往生,一生成辦,不須要經過叁大阿僧劫的長時間的修行。一得往生,便是“蓮花化生,無有生苦,純童男相,壽等虛空,身無災變、老病死等”,時時刻刻“追隨聖衆,親侍彌陀”,到處“水鳥樹林,皆演法音”。在極樂世界裏,“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樓閣堂舍,皆是七寶所成”,萬事萬物“唯是化作”。極樂世界的人民個個有“大神通”、“大威力”、“大智慧”、“大辯才”。(同上,《與陳錫周書》)淨土法門,修習容易而果位高,是爲成佛的最方便的修行方法。

  總之,淨土法門是諸佛“本懷之法”,“教內特別”,它“萬彙鹹收,叁根普被”,修習容易,成佛迅速,一生成辦,不經後有,對于“當今之人”來說,“欲于現生了生死者,舍此一法”,確實“絕無希望矣”。(同上,續編卷下,《無錫淨業社年刊序》)“末法衆生”,不修仗他力的念佛法門,“而去別修其他法門,那恐怕要了生死,就比登天還要更難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第202頁,下簡稱《文選》)。由于淨土法門有四大優越性,所以,大師慈悲心切,破時節因緣,代佛宣法,專宏淨土,普利大地群生。

   叁、提倡攝心念佛,帶業往生

  攝心念佛,帶業往生,是大師普利群生,實現往生彌陀淨土的基本途徑和修持方法。通過攝心念佛帶業往生這一特殊途徑,人們可以仗佛慈力接引,往生西方,了生脫死,享受永恒的“極樂”。

  《文鈔·複高邵麟書》說:“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弘揚淨土者,尚未談及……光(大師自稱)以心難製伏,方識此法之妙。”從此,當大師示人念佛時,總免不了出現“攝心念佛”的字眼,強調“攝心念佛”的功效。

  “攝心念佛”來自于《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是記載大勢至菩薩“念佛得叁摩地”的修持方法,經中末後有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文中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修持方法,正是大師“攝心念佛”的來源。關于這一點,我們從《文鈔》中,得分了證明。大師在給楊炜章的信中寫道:“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文鈔》續編)

   “攝心念佛”,就是“念佛時,意根要記得清清楚楚,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叁根,一一攝于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爲都攝六根。”(同上)又“攝心之法……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同上)大師所說的“攝心念佛”,其實是“都攝六根念佛”,而只不過是著重“攝心”罷了。

  

   “攝心念佛”,是念佛方法中的第一法門。大師說:“若能攝心,方可謂真念佛人。”(同上)所以,當有人請問大師念佛是否有“秘訣”時,大師直接了當地答到:“都攝六根,爲念佛秘訣。”(同上)除掌握這個念佛“秘訣”外,當然,還必須(一)嚴持淨戒;(二)發菩提心;(叁)具真信願。戒是念佛的“基址”,菩提心是修道的“主帥”,信 願行是往生的“前導”。“能如是者,決定往生。”(見《文鈔》續編卷下,《淨土指要》)

  所謂帶業往生,就是說,有的人業障深重,雖通過精進念佛,煩惱惑業仍然沒有斷盡,但臨終已到,由于具足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有的人,煩惱惑業完全未斷,但也由于具有念佛求生西方的信願,臨終也蒙佛接引,帶業往生。關于帶業往生,佛經中早有述及。《觀無量壽佛經》雲:“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又說:“(往生者)于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爲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說明了“業”帶到西方後的具體處理辦法。把“業”帶到西方後,還得在蓮胎內,念佛消業住滿十二大劫(一個大劫相當于十叁萬四千四百萬年),才花開見觀音、勢至菩薩,並聽菩薩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發菩提之心”,精進修行,成就佛果。這種念佛往生西方,在《觀無量壽經》裏稱爲“下品下生”。

  據《觀無量壽經》所述,極樂世界品位有“叁級”、“九品”的區別,念佛人生到那“一級”那“一品”都是自己的“修持”的深淺程度而決定。修持深的無疑往生“上品上生”,修持功夫淺的很可能得個“下品下生”。由于極樂世界有“叁級”“九品”的不同等級,所以,只要具足信願念佛,不管罪業輕重,都可以帶業往生西方,其道理也就在這裏。

  大師的“帶業往生”說,繼承了經中的觀點,並給合自己的悟境加以發揮。他認爲帶業往生的“業”,是指“在此界,尚未有斷惑業,名帶業。若生西方,則無業可得,非將業帶到西方去”。(《菁華錄》第10頁)也就是說“一得往生,則定慧不期得而得,煩惑不期斷而斷。”(《文鈔》續編卷下《念佛懇辭序》)極樂世界“無有衆苦”,就連“惡業”之名也不存在,怎麼有實業可得呢?從“權教”上說,確實有“業”帶到西方去,並且西方極樂世界有“叁級”、“九品”的區別。但是從“實教”上講,既往生西方,則沒有果業高低的差別,也沒有實“業”可帶。大師謂“帶業往生,非將業帶到西方去”。

   四、因果爲本,重在行持修證

  因果爲本,重在行持修證,這也是大師佛學思想的又一個重心。他以“因果爲本”,念佛往生,推動了他一系列思想的傳播。他時常這樣教導人們:“因果者,聖人治天下,如來度衆生之本也。”(《文選》第159頁)他認爲,“世出世間聖人”離開因果之理,而談“治天下”、“度衆生”,即等于“緣木而求魚”,徒勞無益。應該是“笃信實行因果”,才能達到“治天下”、“度衆生”的目的。所以,大師認爲,深信“因果”誠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力行“因果”,行持修證。

  大師認爲,國家之所以戰爭不息,不得太平;人之所以私欲填胸,無惡不作,以至輪回流轉,不得解脫,這一切都與不明“因果報應”之理有關。爲此,大師圍繞著“治天下”、“度衆生”這一目的,展開了他的因果報應說。

  因果報應是客觀存在的因果聯系。“有因則必有果,有果則必有因”,一切事物都逃不出這種必然的規律。人們的思想行爲也是這樣,作這樣的因,就必定産生其相應的果。這又稱“業報”。“業”是造作的意思,指衆生的一切身心運動。由于,造作的“業”,而産生“報”。“報”,是果報、報應。

  一切衆生在“如是業”“如是報”面前都是平等的,不管是官宦富豪,還是貪民百姓,只要作惡,都會招來惡果,行善就會感來善果,它有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准確。但是,由于人們所造的“業力”大小不同,因此,就有了“現報”、“生報”、“後報”的先後次第。“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叁生或第四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菁華錄》第114頁)所以,今生的修善行惡,有即生受報和來世受報。今生的禍福苦樂,有來于即生的因素,也有前世“業力”之所感招。因果報應,它貫串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而又連結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形成了無始無終的因果報應循還鏈。然而,除重大的“業力”,稱爲“定業”的不容易被改變外。人們通過後天的努力,可以改變過去世的“業因”。他說,“愚者可賢,賢者可愚,壽者可夭,夭者可壽,富貴貧賤,及與子…

《印光大師的佛學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偉大的菩薩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