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的佛學思想▪P3

  ..續本文上一頁孫繁衍、滅絕,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同上,第113頁)這也就是“人定者亦可勝天,謂兢業修持,則前因不足恃。是以現因爲因,而消滅前因也。”(同上)可見,有人說佛教的因果律,不僅不是宿命論和定命論,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論,是有道理的。

  大師認爲,佛教的叁世因果說,是教人“識因知果”,努力改惡遷善,息滅貪嗔癡,使人“返迷歸悟”,“顯現本性”,出離輪回六道。它是世出世間聖人“治天下”和“度衆生”的根本。爲此,《文鈔》中處處指明“笃信實行因果”的重要性。但是,大師談因果與別人又有所不同,他是談因果爲本,而重在行持。

  他在《申述因果原理並以事實證明》一文中,談到某居士問他“挽回劫運之方”時,他說:“此易之事,在明因果之理,而笃行之耳。”明白只是開始,重要的在行動。“若不注重躬行,只期多知多見,必至矜己傲物,排因拔果。”(《文鈔》續編卷上,《複無錫學佛社書》)因此,在深信因果的同時,必須著重致力于“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自行化他,由此“實行而博學,由博學而得宗,如是則決定現生優入聖賢之域,臨終即入極樂之邦矣”。(同上)所以,“學佛之人,務必躬行。”(同上,《複邵慧園書》)在“因果”原理的指導下,大師精進行持,以期早日往生西方。身教勝于言傳,是大師深信因果,行持修證的最好證明。

   五、主張“儒釋無二道”說

  佛教與儒家名教是否相通?是否相抵?自佛教傳入中國後,一直有所爭論。爭論的結果,曆來有這麼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認爲,儒釋是一致的,可以互補,相得益彰;另一種,是不加分析地認爲兩者相抵觸的,應該取締佛教。到了近代,這個問題還是衆說紛纭,莫衷一是。爲了排除這不必要的爭辯,大師又重新提出了“儒釋無二道”的思想。

  大師在《佛川敦本學校序》中說:“儒釋二教,其迹似異,其本原同。”又說:“儒釋無二道,生佛無二心。”(《文鈔》正編《儒釋一貫序》)它們目的是完全一致的。爲了進一步證明兩者之間根本相通,大師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釋儒都談因果報應的道理。《文鈔·因果錄序》說:“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衆生之大權也。”又說:“因果之理,大發明實維佛經,而儒教經,亦屢宣說。”如,“《書》之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之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莫不皆以因果報應之理示人。”(同上)所以,“不信因果”,“不唯悖佛,亦悖儒經。”(《文鈔》正編,《與佛學報館書》)

  (二)釋儒同樣重視社會倫理道德。大師認爲,雖然“倫理道德”出自儒典,但是佛法“亦複具足世間一切善法,舉凡倫常修齋之道,固已極力宏闡,亳善弗遺”。(《文鈔》正編卷叁,《儒釋一貫序》)佛教雖然是“出世間法”,但對于一切有利于社會、人民的善法,也“極力宏闡”,諸如“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隨已職分,各盡其義,固與世間聖人所說無異”。(同上)在倫理道德方面,兩教所說的道理是相通。

  基于上述觀點,大師認爲佛教與儒教是相輔相成,“合之雙美,離之則兩傷”。(《印光法師嘉言錄》第192頁)因此,大師提出“欲學佛祖,先須取法聖賢”(同上,第193頁)意思是,要想學佛成佛,首先得效法世間“聖賢”做好人。在《複周法利書》中,他寫道:“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所謂“人道”,就是世間做人的道理。人道,就是“隨已職分,各盡其義”,作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成佛以“取法聖賢”,行“人道”爲基礎,假如不把人做好,要想學好佛法是不可能的。“儒者”也是如此。“若不得佛法爲先導,則自已之心,尚非所知,況聖人之心法乎。”(《文鈔》正編卷叁,《儒釋一貫序》)因爲,儒教著重于“事相”理論,而不重視于“悟明心性”,了脫生死。所以,“儒者”必須首先學習佛法,悟明“佛心”,然後,“儒先聖人之心法,方得悉其底裏”。(同上)

   佛教與儒教,雖然“所宗之理體,所修之工夫,其大端固無一致”。(同上)但是,大師認爲,它們也有不同之處,這就是(一)“儒者多主于事相,而不致于悟明心性。”(同上)(二)“世間聖人,只教人盡義盡分。佛則詳示其盡與不盡之善惡果報。”(同上)應該明白,“(佛教)不但與儒教不相悖戾,且大有發明儒教,輔弼儒教之至理極功焉。”(同上)

  綜上所論,大師進一步表明,儒學只不過是佛學中的一部分而己。他說:“佛法雖屬出世間之法,所有世間經世之道,悉皆包括無遺。舉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鹹與世間聖人所說無異。”(《文鈔》續編卷下,《學佛淺說序》)佛法森羅萬象,世出世間一切法“悉皆包括無遺”,儒學亦在佛學之其中,“儒釋原同”。當然,大師所論目的是以儒學爲方便,而以佛法爲究竟。大師出于“弘法利生”的需要,有時雖講及儒教的“八德”、“八事”,諄諄啓迪人們,使人産生憬悟,其實是在宣說佛法妙義,只不過是假借人們容易接受的儒教名相用之而己。

  在當時儒學還算風行的情況下,大師針對性地提出以儒學作爲接引人們學佛的一種方便手段,以“儒釋無二”,而又以佛法爲究竟的思想,爲其弘法帶來很多方便,促使他的佛學思想爲上層知識分子所接受。這種“應機施教”適應社會思潮的作法,值得學習。

  六、宣傳佛教救世說

  大師一生熱愛國家,熱愛人民。他把國家、人民看成是自己的生命。爲了救國救民,他毅然揭舉“佛教救世”的旗幟,大聲呼號,嘔心瀝血,費盡神思,積極投入了救國拯民的活動。

  鴉片戰爭之後的中國,漸漸淪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隨著社會性質的改變,中國社會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在封建社會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民國以來,階級矛盾更加尖銳,內戰連年不斷,加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偉大的祖國,“已至千鈞一發之際”,面臨著滅亡的危險,廣大的中國人民,“或血肉橫飛,喪身殒命,或屋毀家破,流離失所,無食無衣,饑寒交迫。”(《文選》第166頁)目睹這“刀兵連綿”,屍骸遍地,瘡痍滿目,長夜難眠的時代,大師“言念及此,心膽俱碎”。(同上)爲了“救國救民”,他本著佛教入世的思想,大力宣揚佛教“積極救世”的精神。

  佛教的“入世”精神,是以人類爲根本的救度對象,它要將一切人從苦惱、愚昧中救度和解脫出來,而達到究竟的安樂和徹底的覺悟。大乘佛教認爲,要成佛,就必須以利生爲前提,如果脫離衆生就無法成爲佛陀。《華嚴經》說:“(菩薩以)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又說:“是故菩薩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大師深悟大乘精神,依教奉行,履行菩薩道,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工作,立足人類,以利人爲成佛的根本出發點。因此,在他的一生弘法中,時刻不忘“挽回世道”,“救正人心”,爲“天下太平,人民安樂”而履行他的神聖使命。

  他把宣揚“佛教救世”,看成是義不容辭的天職,始終堅定不移地倡導佛教是“挽回世道的要道”。(《文鈔》正編卷叁,《佛化隨刊序》)從而,他大聲疾呼“欲爲救援(世道人心),舍昌明佛學,莫能爲力,故鹹以提倡佛學爲急務。”(同上,《佛學研究叢林序》)佛學,它是了生脫死的奇方,煩惱流中的寶船,苦海波濤的南針,格正人心的秘訣。所以,只要“人各實行,則國不期護而自護,災不期息而自息矣”。(《文選》第167頁)

  大師的佛教救世學說的基本精神,可歸納爲四點:(一)發揚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所謂“慈悲”就是“與人爲樂”,“拔人之苦”。所謂“喜舍”,就是對社會、對人民歡喜施舍自已的一切。大師認爲,“四海內外,同是同胞”,都是親兄弟。人樂我樂,人苦我苦。他說:“乾爲大父,坤爲大母之德,存民吾同胞,物吾同仁,凡在天地間者皆愛憐之,護育之。”(《文選》第167頁)要同情和幫助同胞,不要只爲個人求安逸。

  (二)發揚佛教自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文鈔·挽回劫道論》中說:“近來,世道人心,日趨日下,各懷我見,互相競爭,以致刀兵連綿,無時靜谧。”要轉變這種現象,大師認爲,應除去人們的“我見”,“視一切人民,皆如同胞”,不分彼此,忘我地“代人之勞,成人之善”,“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的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叁)笃信並實行因果報應之說。因果,是“救國救民”的根本,這在上面已經提到。只要人們深信實行因果之理,則“國運可轉,災難可消”。他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上強調:“洞明因果之理,而又笃信實行,則世道人心,自可挽回。”(《文選》第164頁)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今生所作所爲皆是惡事,來世定得惡果。如今生所作所爲皆是善事,來世定得善果”。(《文選》第159頁)人人都明白這善惡報應一點不差的道理,自然就“雖欲爲惡而有所不敢,雖欲不爲善而有所不能”。(《文鈔》正編卷二,《複張伯嚴書》)人人笃信實行因果之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天下自然太平,人民自然安樂。

  (四)普及戒殺放生,吃素念佛。大師認爲,導致“世道人心陷溺”的又一個根本原因是“由殺生而起”,因此,要“止殺業”。而“止殺”最好的辦法是“戒殺吃素,護惜物命”。“人人能護惜生物,不加殘害,則殺劫可消,而國運可轉矣”。(《文選》第179頁)又說:“殺劫,及一切災難,皆爲衆生惡業所感,人人念佛,則此業可轉。”(同上,第155頁)現在,我們所受的種種災難,都是我們過去惡業所招感的,要除去過去世所造的惡因,就必須趕緊忏悔,戒殺放生,吃素念佛。

  大師敢于面對佛教現實,善于觀察衆生的根機,應機施教,大膽繼承和發揮佛教的教義,並形成了自己的佛學思想體系。他的佛學思想在中國佛教史和佛教思想史上,是有地位有影響。“宏闡淨宗,惟師(指印光大師)爲最。”(《永思集》第211頁)這是圓瑛法師對大師的評價。弘一法師說:“大德如印光大師者,叁百年來一人而己。”榮譽至極。所以,當大師往生後不久,國內外高僧大德,並紛紛推崇大師爲中國佛教淨土宗第十叁祖,並譽之爲“中興淨業”大師、蘇州靈岩山寺淨土道場的開創者。大師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由此可見。

  大師一生住持佛法,通宗通教,專弘淨土。在他的積極弘揚下,使淨土宗在當時呈現出“善導高風,複見今日”的昌盛景象。他的專修淨土,攝心念佛,著重現實,不離世法,深信因果,嚴持戒律,重視修持等樸素無華的思想,對後來佛教思想,尤其是淨土思想的發展産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正如寫于1987年5月1日)

  

《印光大師的佛學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偉大的菩薩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