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的佛学思想▪P2

  ..续本文上一页机人所修的;有的则是适合大乘根机人所修的,唯有净土法门例外,它“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同上,《与陈锡周书》)

  其二,净土法门,它含摄一切法门,而又超过一切法门,是佛教中“至圆至顿”的法门。大师云:“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它)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师之妙义,亦诠不尽。”(《菁华录》第7页)可见净土,是通达佛道的究竟法门,所以,历代祖师极力弘扬,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不但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专谈净土,就是“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同上,第6页)

  其三,净土法门,是佛教中一切宗派的最后归宿。无论是哪一种修持方法,最终都得归结到净土法门上来。《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都是大乘的重要经典,也都劝人修习净土法门。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普贤菩萨为善财说十大愿王,而“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其圆满佛果”。(同上)“三藏之王”的《华严经》也以导归极乐,为圆满佛果。

  大师认为,如来“一代时教”,“括举大纲”可分为律、教、禅、密、净五宗,其中“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成佛、度生都得依此三法才能实现。众生依此三法,则可转“众生三业”为“佛三业”。而如来为令众生宿业顿消,又示“密宗”一门。为使行人皆得“即生成办”,又“特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令圣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由此可见,“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同上)

  其四,净土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文钞》正编卷三,《栖真常住年念佛序》)他说:“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方得了生脱死。”(同上)而修习净土法门,只凭一句六字洪名,具足信愿,一心净念,就可以仗佛力、自力、横超三界,带业往生,一生成办,不须要经过三大阿僧劫的长时间的修行。一得往生,便是“莲花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时时刻刻“追随圣众,亲侍弥陀”,到处“水鸟树林,皆演法音”。在极乐世界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万事万物“唯是化作”。极乐世界的人民个个有“大神通”、“大威力”、“大智慧”、“大辩才”。(同上,《与陈锡周书》)净土法门,修习容易而果位高,是为成佛的最方便的修行方法。

  总之,净土法门是诸佛“本怀之法”,“教内特别”,它“万汇咸收,三根普被”,修习容易,成佛迅速,一生成办,不经后有,对于“当今之人”来说,“欲于现生了生死者,舍此一法”,确实“绝无希望矣”。(同上,续编卷下,《无锡净业社年刊序》)“末法众生”,不修仗他力的念佛法门,“而去别修其他法门,那恐怕要了生死,就比登天还要更难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202页,下简称《文选》)。由于净土法门有四大优越性,所以,大师慈悲心切,破时节因缘,代佛宣法,专宏净土,普利大地群生。

   三、提倡摄心念佛,带业往生

  摄心念佛,带业往生,是大师普利群生,实现往生弥陀净土的基本途径和修持方法。通过摄心念佛带业往生这一特殊途径,人们可以仗佛慈力接引,往生西方,了生脱死,享受永恒的“极乐”。

  《文钞·复高邵麟书》说:“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弘扬净土者,尚未谈及……光(大师自称)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从此,当大师示人念佛时,总免不了出现“摄心念佛”的字眼,强调“摄心念佛”的功效。

  “摄心念佛”来自于《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是记载大势至菩萨“念佛得三摩地”的修持方法,经中末后有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文中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修持方法,正是大师“摄心念佛”的来源。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文钞》中,得分了证明。大师在给杨炜章的信中写道:“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文钞》续编)

   “摄心念佛”,就是“念佛时,意根要记得清清楚楚,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同上)又“摄心之法……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同上)大师所说的“摄心念佛”,其实是“都摄六根念佛”,而只不过是着重“摄心”罢了。

  

   “摄心念佛”,是念佛方法中的第一法门。大师说:“若能摄心,方可谓真念佛人。”(同上)所以,当有人请问大师念佛是否有“秘诀”时,大师直接了当地答到:“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同上)除掌握这个念佛“秘诀”外,当然,还必须(一)严持净戒;(二)发菩提心;(三)具真信愿。戒是念佛的“基址”,菩提心是修道的“主帅”,信 愿行是往生的“前导”。“能如是者,决定往生。”(见《文钞》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所谓带业往生,就是说,有的人业障深重,虽通过精进念佛,烦恼惑业仍然没有断尽,但临终已到,由于具足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有的人,烦恼惑业完全未断,但也由于具有念佛求生西方的信愿,临终也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关于带业往生,佛经中早有述及。《观无量寿佛经》云:“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又说:“(往生者)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说明了“业”带到西方后的具体处理办法。把“业”带到西方后,还得在莲胎内,念佛消业住满十二大劫(一个大劫相当于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才花开见观音、势至菩萨,并听菩萨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发菩提之心”,精进修行,成就佛果。这种念佛往生西方,在《观无量寿经》里称为“下品下生”。

  据《观无量寿经》所述,极乐世界品位有“三级”、“九品”的区别,念佛人生到那“一级”那“一品”都是自己的“修持”的深浅程度而决定。修持深的无疑往生“上品上生”,修持功夫浅的很可能得个“下品下生”。由于极乐世界有“三级”“九品”的不同等级,所以,只要具足信愿念佛,不管罪业轻重,都可以带业往生西方,其道理也就在这里。

  大师的“带业往生”说,继承了经中的观点,并给合自己的悟境加以发挥。他认为带业往生的“业”,是指“在此界,尚未有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菁华录》第10页)也就是说“一得往生,则定慧不期得而得,烦惑不期断而断。”(《文钞》续编卷下《念佛恳辞序》)极乐世界“无有众苦”,就连“恶业”之名也不存在,怎么有实业可得呢?从“权教”上说,确实有“业”带到西方去,并且西方极乐世界有“三级”、“九品”的区别。但是从“实教”上讲,既往生西方,则没有果业高低的差别,也没有实“业”可带。大师谓“带业往生,非将业带到西方去”。

   四、因果为本,重在行持修证

  因果为本,重在行持修证,这也是大师佛学思想的又一个重心。他以“因果为本”,念佛往生,推动了他一系列思想的传播。他时常这样教导人们:“因果者,圣人治天下,如来度众生之本也。”(《文选》第159页)他认为,“世出世间圣人”离开因果之理,而谈“治天下”、“度众生”,即等于“缘木而求鱼”,徒劳无益。应该是“笃信实行因果”,才能达到“治天下”、“度众生”的目的。所以,大师认为,深信“因果”诚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力行“因果”,行持修证。

  大师认为,国家之所以战争不息,不得太平;人之所以私欲填胸,无恶不作,以至轮回流转,不得解脱,这一切都与不明“因果报应”之理有关。为此,大师围绕着“治天下”、“度众生”这一目的,展开了他的因果报应说。

  因果报应是客观存在的因果联系。“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一切事物都逃不出这种必然的规律。人们的思想行为也是这样,作这样的因,就必定产生其相应的果。这又称“业报”。“业”是造作的意思,指众生的一切身心运动。由于,造作的“业”,而产生“报”。“报”,是果报、报应。

  一切众生在“如是业”“如是报”面前都是平等的,不管是官宦富豪,还是贪民百姓,只要作恶,都会招来恶果,行善就会感来善果,它有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准确。但是,由于人们所造的“业力”大小不同,因此,就有了“现报”、“生报”、“后报”的先后次第。“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菁华录》第114页)所以,今生的修善行恶,有即生受报和来世受报。今生的祸福苦乐,有来于即生的因素,也有前世“业力”之所感招。因果报应,它贯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又连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形成了无始无终的因果报应循还链。然而,除重大的“业力”,称为“定业”的不容易被改变外。人们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过去世的“业因”。他说,“愚者可贤,贤者可愚,寿者可夭,夭者可寿,富贵贫贱,及与子…

《印光大师的佛学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伟大的菩萨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