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的佛学思想▪P3

  ..续本文上一页孙繁衍、灭绝,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同上,第113页)这也就是“人定者亦可胜天,谓兢业修持,则前因不足恃。是以现因为因,而消灭前因也。”(同上)可见,有人说佛教的因果律,不仅不是宿命论和定命论,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论,是有道理的。

  大师认为,佛教的三世因果说,是教人“识因知果”,努力改恶迁善,息灭贪嗔痴,使人“返迷归悟”,“显现本性”,出离轮回六道。它是世出世间圣人“治天下”和“度众生”的根本。为此,《文钞》中处处指明“笃信实行因果”的重要性。但是,大师谈因果与别人又有所不同,他是谈因果为本,而重在行持。

  他在《申述因果原理并以事实证明》一文中,谈到某居士问他“挽回劫运之方”时,他说:“此易之事,在明因果之理,而笃行之耳。”明白只是开始,重要的在行动。“若不注重躬行,只期多知多见,必至矜己傲物,排因拔果。”(《文钞》续编卷上,《复无锡学佛社书》)因此,在深信因果的同时,必须着重致力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自行化他,由此“实行而博学,由博学而得宗,如是则决定现生优入圣贤之域,临终即入极乐之邦矣”。(同上)所以,“学佛之人,务必躬行。”(同上,《复邵慧园书》)在“因果”原理的指导下,大师精进行持,以期早日往生西方。身教胜于言传,是大师深信因果,行持修证的最好证明。

   五、主张“儒释无二道”说

  佛教与儒家名教是否相通?是否相抵?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一直有所争论。争论的结果,历来有这么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儒释是一致的,可以互补,相得益彰;另一种,是不加分析地认为两者相抵触的,应该取缔佛教。到了近代,这个问题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排除这不必要的争辩,大师又重新提出了“儒释无二道”的思想。

  大师在《佛川敦本学校序》中说:“儒释二教,其迹似异,其本原同。”又说:“儒释无二道,生佛无二心。”(《文钞》正编《儒释一贯序》)它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为了进一步证明两者之间根本相通,大师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释儒都谈因果报应的道理。《文钞·因果录序》说:“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众生之大权也。”又说:“因果之理,大发明实维佛经,而儒教经,亦屡宣说。”如,“《书》之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莫不皆以因果报应之理示人。”(同上)所以,“不信因果”,“不唯悖佛,亦悖儒经。”(《文钞》正编,《与佛学报馆书》)

  (二)释儒同样重视社会伦理道德。大师认为,虽然“伦理道德”出自儒典,但是佛法“亦复具足世间一切善法,举凡伦常修斋之道,固已极力宏阐,亳善弗遗”。(《文钞》正编卷三,《儒释一贯序》)佛教虽然是“出世间法”,但对于一切有利于社会、人民的善法,也“极力宏阐”,诸如“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随已职分,各尽其义,固与世间圣人所说无异”。(同上)在伦理道德方面,两教所说的道理是相通。

  基于上述观点,大师认为佛教与儒教是相辅相成,“合之双美,离之则两伤”。(《印光法师嘉言录》第192页)因此,大师提出“欲学佛祖,先须取法圣贤”(同上,第193页)意思是,要想学佛成佛,首先得效法世间“圣贤”做好人。在《复周法利书》中,他写道:“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所谓“人道”,就是世间做人的道理。人道,就是“随已职分,各尽其义”,作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成佛以“取法圣贤”,行“人道”为基础,假如不把人做好,要想学好佛法是不可能的。“儒者”也是如此。“若不得佛法为先导,则自已之心,尚非所知,况圣人之心法乎。”(《文钞》正编卷三,《儒释一贯序》)因为,儒教着重于“事相”理论,而不重视于“悟明心性”,了脱生死。所以,“儒者”必须首先学习佛法,悟明“佛心”,然后,“儒先圣人之心法,方得悉其底里”。(同上)

   佛教与儒教,虽然“所宗之理体,所修之工夫,其大端固无一致”。(同上)但是,大师认为,它们也有不同之处,这就是(一)“儒者多主于事相,而不致于悟明心性。”(同上)(二)“世间圣人,只教人尽义尽分。佛则详示其尽与不尽之善恶果报。”(同上)应该明白,“(佛教)不但与儒教不相悖戾,且大有发明儒教,辅弼儒教之至理极功焉。”(同上)

  综上所论,大师进一步表明,儒学只不过是佛学中的一部分而己。他说:“佛法虽属出世间之法,所有世间经世之道,悉皆包括无遗。举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咸与世间圣人所说无异。”(《文钞》续编卷下,《学佛浅说序》)佛法森罗万象,世出世间一切法“悉皆包括无遗”,儒学亦在佛学之其中,“儒释原同”。当然,大师所论目的是以儒学为方便,而以佛法为究竟。大师出于“弘法利生”的需要,有时虽讲及儒教的“八德”、“八事”,谆谆启迪人们,使人产生憬悟,其实是在宣说佛法妙义,只不过是假借人们容易接受的儒教名相用之而己。

  在当时儒学还算风行的情况下,大师针对性地提出以儒学作为接引人们学佛的一种方便手段,以“儒释无二”,而又以佛法为究竟的思想,为其弘法带来很多方便,促使他的佛学思想为上层知识分子所接受。这种“应机施教”适应社会思潮的作法,值得学习。

  六、宣传佛教救世说

  大师一生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他把国家、人民看成是自己的生命。为了救国救民,他毅然揭举“佛教救世”的旗帜,大声呼号,呕心沥血,费尽神思,积极投入了救国拯民的活动。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在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国以来,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内战连年不断,加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伟大的祖国,“已至千钧一发之际”,面临着灭亡的危险,广大的中国人民,“或血肉横飞,丧身殒命,或屋毁家破,流离失所,无食无衣,饥寒交迫。”(《文选》第166页)目睹这“刀兵连绵”,尸骸遍地,疮痍满目,长夜难眠的时代,大师“言念及此,心胆俱碎”。(同上)为了“救国救民”,他本着佛教入世的思想,大力宣扬佛教“积极救世”的精神。

  佛教的“入世”精神,是以人类为根本的救度对象,它要将一切人从苦恼、愚昧中救度和解脱出来,而达到究竟的安乐和彻底的觉悟。大乘佛教认为,要成佛,就必须以利生为前提,如果脱离众生就无法成为佛陀。《华严经》说:“(菩萨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又说:“是故菩萨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大师深悟大乘精神,依教奉行,履行菩萨道,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工作,立足人类,以利人为成佛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他的一生弘法中,时刻不忘“挽回世道”,“救正人心”,为“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而履行他的神圣使命。

  他把宣扬“佛教救世”,看成是义不容辞的天职,始终坚定不移地倡导佛教是“挽回世道的要道”。(《文钞》正编卷三,《佛化随刊序》)从而,他大声疾呼“欲为救援(世道人心),舍昌明佛学,莫能为力,故咸以提倡佛学为急务。”(同上,《佛学研究丛林序》)佛学,它是了生脱死的奇方,烦恼流中的宝船,苦海波涛的南针,格正人心的秘诀。所以,只要“人各实行,则国不期护而自护,灾不期息而自息矣”。(《文选》第167页)

  大师的佛教救世学说的基本精神,可归纳为四点:(一)发扬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所谓“慈悲”就是“与人为乐”,“拔人之苦”。所谓“喜舍”,就是对社会、对人民欢喜施舍自已的一切。大师认为,“四海内外,同是同胞”,都是亲兄弟。人乐我乐,人苦我苦。他说:“乾为大父,坤为大母之德,存民吾同胞,物吾同仁,凡在天地间者皆爱怜之,护育之。”(《文选》第167页)要同情和帮助同胞,不要只为个人求安逸。

  (二)发扬佛教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文钞·挽回劫道论》中说:“近来,世道人心,日趋日下,各怀我见,互相竞争,以致刀兵连绵,无时静谧。”要转变这种现象,大师认为,应除去人们的“我见”,“视一切人民,皆如同胞”,不分彼此,忘我地“代人之劳,成人之善”,“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的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三)笃信并实行因果报应之说。因果,是“救国救民”的根本,这在上面已经提到。只要人们深信实行因果之理,则“国运可转,灾难可消”。他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上强调:“洞明因果之理,而又笃信实行,则世道人心,自可挽回。”(《文选》第164页)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今生所作所为皆是恶事,来世定得恶果。如今生所作所为皆是善事,来世定得善果”。(《文选》第159页)人人都明白这善恶报应一点不差的道理,自然就“虽欲为恶而有所不敢,虽欲不为善而有所不能”。(《文钞》正编卷二,《复张伯严书》)人人笃信实行因果之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天下自然太平,人民自然安乐。

  (四)普及戒杀放生,吃素念佛。大师认为,导致“世道人心陷溺”的又一个根本原因是“由杀生而起”,因此,要“止杀业”。而“止杀”最好的办法是“戒杀吃素,护惜物命”。“人人能护惜生物,不加残害,则杀劫可消,而国运可转矣”。(《文选》第179页)又说:“杀劫,及一切灾难,皆为众生恶业所感,人人念佛,则此业可转。”(同上,第155页)现在,我们所受的种种灾难,都是我们过去恶业所招感的,要除去过去世所造的恶因,就必须赶紧忏悔,戒杀放生,吃素念佛。

  大师敢于面对佛教现实,善于观察众生的根机,应机施教,大胆继承和发挥佛教的教义,并形成了自己的佛学思想体系。他的佛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和佛教思想史上,是有地位有影响。“宏阐净宗,惟师(指印光大师)为最。”(《永思集》第211页)这是圆瑛法师对大师的评价。弘一法师说:“大德如印光大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己。”荣誉至极。所以,当大师往生后不久,国内外高僧大德,并纷纷推崇大师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三祖,并誉之为“中兴净业”大师、苏州灵岩山寺净土道场的开创者。大师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由此可见。

  大师一生住持佛法,通宗通教,专弘净土。在他的积极弘扬下,使净土宗在当时呈现出“善导高风,复见今日”的昌盛景象。他的专修净土,摄心念佛,著重现实,不离世法,深信因果,严持戒律,重视修持等朴素无华的思想,对后来佛教思想,尤其是净土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正如写于1987年5月1日)

  

《印光大师的佛学思想》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伟大的菩萨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