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中級班19講《實相法供養》內容概要

  永嘉禅中級班19講《實相法供養》內容概要

  經文: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爲,非無爲。無示無說。無施無悭。無戒無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

  沒有晦暗也沒有明白,沒有形相,如果大家打坐見到光、見到空,感覺身心空了,這並不是見到佛性。沒有強也沒有弱,見到佛性不是要破除一切,該生死的還是在生死,業的運行就是因爲有這樣的佛性的功用,沒有佛性的功用,業的運行就不會有記憶。無強無弱,佛性的強大可以度一切苦。不在這裏也不離這裏;如果說佛性是無爲的,憑什麼手會舉起來?如果說是有爲的,我只是手舉起來,你們除了看到我的手以外,別的什麼都沒有看到,這就是佛性的直示,直指人心,直接展示給你看。所以,要見佛性就要舍棄一切成見,把過去的思想觀念、苦樂感受、情執所有的一切全部舍棄掉,這個時候再去體會追究。

  既沒有布施也沒有貪心,佛性在這裏沒有任何障礙;既沒有犯戒也沒有持戒,沒有形相怎麼犯戒啊?沒有忍辱也沒有嗔恚。在發脾氣的時候沒有離開它,忍耐的時候也沒有離開它;沒有精進也沒有懈怠,我們有時候認爲拼命念佛就是精進,以爲自己精進就是把自我意識膨脹起來,以爲自己坐禅坐得越久就是越有修行、越有道心,然後分別心就更加強烈,這樣一來,實際上他的內心就更加痛苦,更加束縛;既沒有禅定,也沒有散亂,無修無整無散亂;沒有智慧,也沒有愚癡,沒有智慧是指沒有世間的一切分別智,但是不會愚癡,因爲一切法的因緣果報、業的感召,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爲都非常清楚,在這裏面,身心都沒有自我;既沒有誠實也沒有欺騙,因爲沒有誠實的人,也沒有欺騙的人,誠實是一種狀態;沒有來也沒有去,隨時隨;沒有想也沒有不想;沒有出也沒有入。

  經文: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舍。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

  不取不舍,你想一定要抓住一個東西,這又錯了,想一定要把生死了掉,其實還是錯了,是叫你當下能夠體會,既沒有體會的人,也沒有被體會的法;不是有相的東西,也不是無相的東西,所以是活潑潑的;前進也是對的,後退也是對的。整個“我”在那裏做這些事情的那個對立的東西全部否定掉了,把所有一切對立的東西否定掉了,諸法實相是生命最真實的地方。際就是邊際的際,就是到了真實的邊際,沒有超出其外(一切法的實質,我們身體的本質,內心的本質,待人接物、行爲規則的本質),一切本質都在這裏。

  經文: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

  心性就是這樣不可思議。見聞覺知就是六根對六塵,我們有時候覺得“明明白白知道的這個”就是我的佛性,那就錯了,見聞覺知是生滅法,實際上是你有見聞覺知的性能,這才對。

  離衆結縛。等諸智,同衆生。于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世尊,如來身爲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我們有時候覺得,佛性以前就有,或者說我修行以後,明白了佛性,我才有佛性在用,這些已有、當有、今有都是錯的,不可以以一切語言來分別顯示這個實相。所以如來之身就是如此之身,只有這樣觀察才是中道實相的正觀,才是大乘佛法正確的見地;如果不作這樣的觀察,那就是邪觀,就不是佛法的正知正見。

  經文: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至不退轉,成就六度,

  諸供養中,以法供養最。古人講,給子孫留田地,子孫未必會種;給子孫留房産,子孫未必會住;給子孫留錢財,子孫未必會用得好;給子孫留書本,子孫未必會讀;只有給子孫留德行,子孫才能夠上行下孝。佛法告訴我們,你給人錢財,物質上的布施,只是給人身體上的幫助。你給他精神上的安慰,也只是情緒上的改善。但是以法布施,能解決他生生世世的生死大事。所以法布施爲最勝,法供養者就是佛所說的印經書、結緣,我們把佛經拿來讀誦、教別人讀誦。或者解說經典。

  什麼是法供養?就是大乘的菩薩法藏。陀羅尼就是相應,就是跟佛相應,跟菩薩道相應,跟解脫道相應。解脫道就是用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印證,達到解脫後到哪裏去都能夠坦然自在。大乘佛法要用菩薩陀羅尼法印印證,菩薩的陀羅尼法印就是前面的實相觀如來。所以大乘佛法的法印叫一實相印。離開了諸法實相就不是佛說的法,所以離經一字、便同魔說;依文解義,叁世佛冤;如果你離開了佛經,那更是群魔亂舞,不知所雲。

  經文:善分別義,順菩提法,衆經之上。入大慈悲,離衆魔事,及諸邪見。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能令衆生坐于道場,而轉*輪,諸天龍神,乾闼婆等,所共歎譽。

  就是善分別一切法義,能夠隨順菩提,大乘佛法的經典就是在一切經典之上,讓每個人能夠生起慈悲的心,平等的心對待一切衆生。離開各種五陰之魔,天魔、煩惱魔、生死魔,離開這些常見、斷見、邪見。我們今天大家在這裏就是一個因緣法,生老病死也是一個因緣法。順因緣法就是要體會無我、無衆生、無壽者、空無相、無作、無起。所以維摩經裏面給我們確定了,法供養要符合大乘佛所說的經法“一實相”,符合解脫道的因緣所生法,這樣的法供養是最殊勝的供養。

  能令衆生坐于道場,而轉*輪,就是能夠使一切衆生身心安住在正道上,不但他自己能安住,他感受到了法的受用,還能去給身邊的人表現,告訴別人也要來信仰,也要來學習,這就是轉*輪。我們講經也叫轉經,念經也叫轉經。什麼叫轉?就是佛講完了,我們聽到、記住、有受用了,再給別人講,幾千年來,就這樣一代代轉下去,這叫轉*輪,而不是*輪功說肚臍裏面有個*輪在轉。

  經文:能令衆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

  這個很重要,就是你要講法,要攝持一切聖賢的智慧。聖就是菩薩、羅漢、一切解脫的人,賢就是世間的偉人、了不起的人。比如說世間各種知識,比如孔孟之道,老莊之學,對衆生現實的生活有幫助的,我們都攝持進來。

  

  

   永嘉禅的最後一講《實相法供養》,是講佛陀告訴我們修菩薩道、回小向大,在度衆生的時候,應該以什麼樣的方法來觀察實相。

  經文: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觀自身和佛身在實相面前完全等同。身體、心、(情緒、妄想)外物都是無來無去,當下遷流變化的。這就看到無我的空性,就是無所住,就是真心。

  經文: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

  不去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也不去觀察事物的內在本質。否則就樹立了能觀和所觀的對立面。也不去觀色受想行識的本性是什麼,就連聞思的道理也終歸是妄想和概念。,這是直接契入真心的方法。要將色、相、性、體、力、作種種觀念都掃地出門,這樣才能體會到無我的本性。

  經文:非四大起,同于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叁界,叁垢已離,順叁脫門。

  從五蘊開始觀察,觀察到六入。發現實相的境界是超過眼耳鼻舌身意的。正因爲執著六根,執著這個身體和內在的思想,才會有生死輪回、迷惑顛倒。六入,外在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並沒有聚集在一起,這樣觀察自心實相,就超越了六根,就離開了叁垢(業障、報障、煩惱障)。

  色界就是身體,無色界就是思想,色界和無色界都是緣起的。要觀察除了身體和妄想,還有什麼可以拿來成佛?這樣就會順叁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願門)。

  “空門”(勉強這樣說是空門)是身心具空,不再是由五欲六塵牽扯的生命;“無相門”就是不落入語言、概念,因爲語言、概念都是一個相;“無願門”,大家看一下你的願望在哪裏?一定是想得到什麼,想達到什麼目的,一定是有個東西讓你可求,這就是有願。你現在把色相和內在的心念都舍棄了,既不能在色身上找願望,也不能在妄想中找願望,這就是順著無願門。

   經文: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

  “不自相”就是當舍棄了色心二法,不執著內在的感覺,不樹立 “我是空、我是自性、我是真性”的概念。

  “不他相”就是不在生命之外另外找到一個東西;不是修行後可以到一個開悟的地方(這個地方可能是淨土),帶著一個強烈的“我”到一個解脫的世界去。

  所以說修行很難,開始時候要發起這個心,想“我”解脫,因爲輪回很苦,生起貪嗔癡的時候,我很痛苦,看到叁惡道的時候很痛苦,是“我”想解脫。但是當慢慢用功下去就發現,叁惡道的痛苦、人世間的痛苦正因爲有那個“我”,假如沒有那個“我”,痛苦就不再找到你了。

  “不一相,不異相”,一相就是常見外道,我們明白了真心佛性以後,就會把開悟當作一個境界,是否還有一個寶藏需要打開?其實我們找到最後,讓我們受苦的、迷惑顛倒的那個東西被激發出來了(我執是一個大騙局),我執的世界從此就袒露它本有的面目,是無我。解脫就是這樣的,而不是另外有一個解脫的境界。

  “不異相”就是並沒有一個差別相。就像做夢那樣,夢境中有汽車、房子等等,但是當醒過來以後,發現全都是你的念頭的呈現,並不是有一個真實的汽車。再看看生活中的人我是非、人事紛纭,雜亂無章,當你的無明大夢一醒,你會發現這麼多夢全是你自己,就是這顆心。

  經文: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衆…

《永嘉禅中級班19講《實相法供養》內容概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