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中級班19講《實相法供養》內容概要▪P2

  ..續本文上一頁生。

  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也不在中間,因爲在心性上是沒有分別的。我們有分別才有人我,如果沒有分別,我們看到自身的心性,其他衆生的心性是完全等同,相融相攝的。就像兩盞燈,發出的光都照滿了房間,在這兩盞燈的中間找一個位置,能找得到嗎?找不到。所以隨緣應物,不執著彼此、中間、人我對立。

  你爲了衆生,可以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但沒有“必須怎麼做”,因爲所有一切都是生命的全部展現,沒有哪個是必須的。可以針對不同的根基,啓發不同的福德、智慧、善根。

  經文:觀于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觀察寂滅、涅槃,又不停留在涅槃的境界。把身心煩惱、妄想執著全部舍棄,這是寂滅。大乘菩薩要回小向大、發慈悲心,不永遠停留在涅槃的境界中,所以不住涅槃。不在生死裏停留,也不在涅槃裏停留。就像有病的人要先去醫院治病,病好了就要回到現實生活中,但如果有病的人,不去醫院,而還是在這裏,可能就病死了。這裏面有大小乘的區別,這是生命中兩重不相同的境界,是解脫道和菩提道的差異。

  “不可以智知”中的“智”就是智慧,一切智。一切智就是共相的智慧,就是阿羅漢能證得的境界。你能看到我們身心世界完全相同的那個東西。你跟這個木頭相同的在哪裏?你內在的起心動念跟外在的山河大地相同的在哪裏?找到了共相,這個智就是一切智。

  “共相”是什麼?人世間是苦的,但是我苦了,肚子可能不苦;生命是不淨的,身體可能很髒,內心也很多妄想,但虛空卻沒有不淨,這是“不共相”。我是無常的,虛空也是無常的(時空是可以被打破的),有相的東西都是無常的。觀察到無常了,這就有點相似了。

  無常的背後是什麼?原來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無我”才是共相。身體是材料組成,思想也是材料組成,所以身心都是無我的,它做不了主;外在的世界也是緣起組合的,也是作不了主。你給這根柱子多加材料,柱子就大起來了;摳掉一些,就小了,這完全是材料的變化。虛空也是如此,東西堆積得多了,虛空就擁擠了;挖開了,空間又大起來了,它也是變化的。只有“無我”是它們的共性。所以解脫道要證得的終極涅槃就是“無我”。諸法無我才能契入涅槃,這就是共相智。

  明白了共相智以後,以共相智來了解不共的菩薩智慧,回小向大,實際上這是開啓了禅宗明心見性的門。解脫道的人只要把痛苦解決了就完成了,而菩薩道是不僅要解決痛苦,還要活得開心快樂,還要讓一切衆生都能把痛苦處理掉。他的生命就活出了莊嚴。

  一般的凡夫活得不夠莊嚴,而二乘人無法了解生命的實相。《涅槃經》說:二乘人不見佛性。所以,大家聽了大乘佛法要樹立正知見。

  佛經裏面告訴我們生命的層層境界,要一層一層往上走。沒有解脫的人想了解解脫的境界,幾乎是不可能的。沒有到涅槃的邊緣,就不知道離涅槃有多遠,就不知道涅槃是真實不虛的。就像國家這麼大,你要只有到了國界邊緣,才會知道國界在哪裏。所以我們要通過修行打開智慧,以智慧達到解脫後,才能夠了解。

  “不可以識識”就是,凡夫完全以知見來認識這個世界。連二乘的智慧都認識不了真實的世界,以凡夫的片面、狹窄的知識,來了解佛法的真性、諸法的實相,可能嗎?不可以。

  經文:說衆菩薩所行之道,依于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能救一切毀禁衆生;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諸佛賢聖所共稱歎。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叁世諸佛所說。

  諸法實相就是前面所說的無修無證無散亂,圓滿無缺的大乘佛法。告訴大家要趕緊修解脫道,證得無我,而不能說:“大乘菩薩要度一切衆生,要不舍衆生。”然後就不要解脫了,這樣就還是凡夫,還在這裏流轉。

  我們也要救破戒的衆生;讓那些諸魔外道、貪著重的人一聽到你的講法,就害怕,因爲他知道會下地獄、會受苦。

  你要是以法供養,就要以這些內容來供養。

  經文: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爲諸衆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

  我們大家能聽到以上的經典,要能信解受持讀誦。首先相信、理解,然後接受,並保持每天聽來的這種智慧,還要讀誦經典。有的時候你不知道怎樣解釋佛法,讀誦經典就是讓你的語言文字很規範,然後以方便力爲衆生說法(方便力就是我以我的能力爲大家說法,你也以你的能力爲衆生說法),這樣,你顯示出來、講出來、體會到的就很分明,沒有錯亂,不會糊塗。這個諸法實相、這幾個法印一定要抓住,然後你能夠去說法、去轉,這就是你能護法。這是真正的以法供養。

  我們在坐的都是護法居士,最大的護法就是舉行講經法會,去讀誦經典。大家都明白了佛法的道理,按照這個道理去做了,這才是護法。有些人護法變成護人了,跟這個師父好,天天就在這裏,別的地方都不知道去了,或者心裏充滿了貪嗔癡,這樣就不是護法、護人,而是護貪嗔癡了。所以法供養的功德是最殊勝的。

  經文:又于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衆生,而于因緣果報無違無诤,離諸我所。

  一定要依照法所講的那樣去修行,一定要知道內在是無我,外在是無衆生。認識到無我無人,一切法皆空,你對因緣果報還要不違背。例如你明明想自己快樂,卻造了惡業,將來要接受痛苦的果報,這叫違背因果。如果你可以承擔這個果報,就叫不違背;如果你怕受痛苦呢,你就造善業,接受善的結果。

  經文:依于義,不依語;依于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于法,不依人。

  漢傳佛教告訴我們,語言只是暫時的,是具有時代性的,所以我們要知道佛經文字背後的那個意思,這就是依義不依語。智就是智慧、有真修實證的人,有道德標准的人,有人生境界的人,他是實踐過來的,是有智慧的。但是知識呢,是不需要通過實踐的。講得天花亂墜,但內心充滿了痛苦,那叫有知識沒有智慧。現在社會當中有很多有知識沒有智慧的現象。

  不了義就是方便權巧,你摔跤了,叫你爬起來,然後要往前走,這個時候往前走就比爬起來更加了義,叫你爬起來是暫時的方便權巧,而不是應該要走路的時候還在想爬起來以後再爬到哪裏去。所以,這些針對性的,包括忏悔、破除我執、打七、誦經、念佛種種現象都叫做不了義,有爲法都叫做不了義。了義是什麼?就是前面講的無來無去,無造作,無知無識,無有爲、無有爲,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聲香味觸法,這一下全部沒有了。要依了義的經典,而不依不了義的。依了義就是你能明白真心,依不了義的最高境界,可能你是得到福報,要不是最高境界的話,可能你是增加執著。執著的人特別多,所以有些人越修越煩惱,因爲他依不了義的經、而不依了義的。了義的是你的心性、不了義的是你的因緣果報,是世間法。

  依法不依人,這點尤其重要,他們講藏傳佛教四皈依,首先要皈依金剛上師,我們漢傳佛教就直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是依法不依人,他們是依人然後再依法。那個人要是有法,那依上去還行,要是沒有法,依上去就完蛋了。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學習佛法,不能把佛法當人情來看,包括你來聽法也不要說是你給法師面子,當你內心升起法喜,真的想聽法了,才會受用,如果不是以這樣的心態聽法,不會受用,也很累。

  經文: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複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法供養的內容有兩條:第一條是你懂了佛法之後,趕緊做推銷員,接受多少馬上推銷出去;第二是你趕緊自身來受用。你自己拿了藥給別人吃,但自己卻不吃這個藥,病還是治不好,有時候能夠給別人治病,自己要先用,自己能夠如法用功地修行,也是最上的法供養。自己能夠把法來傳授給別人,也是法供養。所有的別的供養中,只有這兩種法供養最爲殊勝。

  

《永嘉禅中級班19講《實相法供養》內容概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