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中级班19讲《实相法供养》内容概要▪P2

  ..续本文上一页生。

  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也不在中间,因为在心性上是没有分别的。我们有分别才有人我,如果没有分别,我们看到自身的心性,其他众生的心性是完全等同,相融相摄的。就像两盏灯,发出的光都照满了房间,在这两盏灯的中间找一个位置,能找得到吗?找不到。所以随缘应物,不执著彼此、中间、人我对立。

  你为了众生,可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但没有“必须怎么做”,因为所有一切都是生命的全部展现,没有哪个是必须的。可以针对不同的根基,启发不同的福德、智慧、善根。

  经文: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观察寂灭、涅槃,又不停留在涅槃的境界。把身心烦恼、妄想执著全部舍弃,这是寂灭。大乘菩萨要回小向大、发慈悲心,不永远停留在涅槃的境界中,所以不住涅槃。不在生死里停留,也不在涅槃里停留。就像有病的人要先去医院治病,病好了就要回到现实生活中,但如果有病的人,不去医院,而还是在这里,可能就病死了。这里面有大小乘的区别,这是生命中两重不相同的境界,是解脱道和菩提道的差异。

  “不可以智知”中的“智”就是智慧,一切智。一切智就是共相的智慧,就是阿罗汉能证得的境界。你能看到我们身心世界完全相同的那个东西。你跟这个木头相同的在哪里?你内在的起心动念跟外在的山河大地相同的在哪里?找到了共相,这个智就是一切智。

  “共相”是什么?人世间是苦的,但是我苦了,肚子可能不苦;生命是不净的,身体可能很脏,内心也很多妄想,但虚空却没有不净,这是“不共相”。我是无常的,虚空也是无常的(时空是可以被打破的),有相的东西都是无常的。观察到无常了,这就有点相似了。

  无常的背后是什么?原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无我”才是共相。身体是材料组成,思想也是材料组成,所以身心都是无我的,它做不了主;外在的世界也是缘起组合的,也是作不了主。你给这根柱子多加材料,柱子就大起来了;抠掉一些,就小了,这完全是材料的变化。虚空也是如此,东西堆积得多了,虚空就拥挤了;挖开了,空间又大起来了,它也是变化的。只有“无我”是它们的共性。所以解脱道要证得的终极涅槃就是“无我”。诸法无我才能契入涅槃,这就是共相智。

  明白了共相智以后,以共相智来了解不共的菩萨智慧,回小向大,实际上这是开启了禅宗明心见性的门。解脱道的人只要把痛苦解决了就完成了,而菩萨道是不仅要解决痛苦,还要活得开心快乐,还要让一切众生都能把痛苦处理掉。他的生命就活出了庄严。

  一般的凡夫活得不够庄严,而二乘人无法了解生命的实相。《涅槃经》说:二乘人不见佛性。所以,大家听了大乘佛法要树立正知见。

  佛经里面告诉我们生命的层层境界,要一层一层往上走。没有解脱的人想了解解脱的境界,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到涅槃的边缘,就不知道离涅槃有多远,就不知道涅槃是真实不虚的。就像国家这么大,你要只有到了国界边缘,才会知道国界在哪里。所以我们要通过修行打开智慧,以智慧达到解脱后,才能够了解。

  “不可以识识”就是,凡夫完全以知见来认识这个世界。连二乘的智慧都认识不了真实的世界,以凡夫的片面、狭窄的知识,来了解佛法的真性、诸法的实相,可能吗?不可以。

  经文: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

  诸法实相就是前面所说的无修无证无散乱,圆满无缺的大乘佛法。告诉大家要赶紧修解脱道,证得无我,而不能说:“大乘菩萨要度一切众生,要不舍众生。”然后就不要解脱了,这样就还是凡夫,还在这里流转。

  我们也要救破戒的众生;让那些诸魔外道、贪着重的人一听到你的讲法,就害怕,因为他知道会下地狱、会受苦。

  你要是以法供养,就要以这些内容来供养。

  经文: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我们大家能听到以上的经典,要能信解受持读诵。首先相信、理解,然后接受,并保持每天听来的这种智慧,还要读诵经典。有的时候你不知道怎样解释佛法,读诵经典就是让你的语言文字很规范,然后以方便力为众生说法(方便力就是我以我的能力为大家说法,你也以你的能力为众生说法),这样,你显示出来、讲出来、体会到的就很分明,没有错乱,不会糊涂。这个诸法实相、这几个法印一定要抓住,然后你能够去说法、去转,这就是你能护法。这是真正的以法供养。

  我们在坐的都是护法居士,最大的护法就是举行讲经法会,去读诵经典。大家都明白了佛法的道理,按照这个道理去做了,这才是护法。有些人护法变成护人了,跟这个师父好,天天就在这里,别的地方都不知道去了,或者心里充满了贪嗔痴,这样就不是护法、护人,而是护贪嗔痴了。所以法供养的功德是最殊胜的。

  经文: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

  一定要依照法所讲的那样去修行,一定要知道内在是无我,外在是无众生。认识到无我无人,一切法皆空,你对因缘果报还要不违背。例如你明明想自己快乐,却造了恶业,将来要接受痛苦的果报,这叫违背因果。如果你可以承担这个果报,就叫不违背;如果你怕受痛苦呢,你就造善业,接受善的结果。

  经文: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

  汉传佛教告诉我们,语言只是暂时的,是具有时代性的,所以我们要知道佛经文字背后的那个意思,这就是依义不依语。智就是智慧、有真修实证的人,有道德标准的人,有人生境界的人,他是实践过来的,是有智慧的。但是知识呢,是不需要通过实践的。讲得天花乱坠,但内心充满了痛苦,那叫有知识没有智慧。现在社会当中有很多有知识没有智慧的现象。

  不了义就是方便权巧,你摔跤了,叫你爬起来,然后要往前走,这个时候往前走就比爬起来更加了义,叫你爬起来是暂时的方便权巧,而不是应该要走路的时候还在想爬起来以后再爬到哪里去。所以,这些针对性的,包括忏悔、破除我执、打七、诵经、念佛种种现象都叫做不了义,有为法都叫做不了义。了义是什么?就是前面讲的无来无去,无造作,无知无识,无有为、无有为,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声香味触法,这一下全部没有了。要依了义的经典,而不依不了义的。依了义就是你能明白真心,依不了义的最高境界,可能你是得到福报,要不是最高境界的话,可能你是增加执着。执着的人特别多,所以有些人越修越烦恼,因为他依不了义的经、而不依了义的。了义的是你的心性、不了义的是你的因缘果报,是世间法。

  依法不依人,这点尤其重要,他们讲藏传佛教四皈依,首先要皈依金刚上师,我们汉传佛教就直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是依法不依人,他们是依人然后再依法。那个人要是有法,那依上去还行,要是没有法,依上去就完蛋了。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佛法,不能把佛法当人情来看,包括你来听法也不要说是你给法师面子,当你内心升起法喜,真的想听法了,才会受用,如果不是以这样的心态听法,不会受用,也很累。

  经文: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法供养的内容有两条:第一条是你懂了佛法之后,赶紧做推销员,接受多少马上推销出去;第二是你赶紧自身来受用。你自己拿了药给别人吃,但自己却不吃这个药,病还是治不好,有时候能够给别人治病,自己要先用,自己能够如法用功地修行,也是最上的法供养。自己能够把法来传授给别人,也是法供养。所有的别的供养中,只有这两种法供养最为殊胜。

  

《永嘉禅中级班19讲《实相法供养》内容概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