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禅中级班19讲《实相法供养》内容概要
经文: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无施无悭。无戒无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
没有晦暗也没有明白,没有形相,如果大家打坐见到光、见到空,感觉身心空了,这并不是见到佛性。没有强也没有弱,见到佛性不是要破除一切,该生死的还是在生死,业的运行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佛性的功用,没有佛性的功用,业的运行就不会有记忆。无强无弱,佛性的强大可以度一切苦。不在这里也不离这里;如果说佛性是无为的,凭什么手会举起来?如果说是有为的,我只是手举起来,你们除了看到我的手以外,别的什么都没有看到,这就是佛性的直示,直指人心,直接展示给你看。所以,要见佛性就要舍弃一切成见,把过去的思想观念、苦乐感受、情执所有的一切全部舍弃掉,这个时候再去体会追究。
既没有布施也没有贪心,佛性在这里没有任何障碍;既没有犯戒也没有持戒,没有形相怎么犯戒啊?没有忍辱也没有嗔恚。在发脾气的时候没有离开它,忍耐的时候也没有离开它;没有精进也没有懈怠,我们有时候认为拼命念佛就是精进,以为自己精进就是把自我意识膨胀起来,以为自己坐禅坐得越久就是越有修行、越有道心,然后分别心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实际上他的内心就更加痛苦,更加束缚;既没有禅定,也没有散乱,无修无整无散乱;没有智慧,也没有愚痴,没有智慧是指没有世间的一切分别智,但是不会愚痴,因为一切法的因缘果报、业的感召,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非常清楚,在这里面,身心都没有自我;既没有诚实也没有欺骗,因为没有诚实的人,也没有欺骗的人,诚实是一种状态;没有来也没有去,随时随;没有想也没有不想;没有出也没有入。
经文: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
不取不舍,你想一定要抓住一个东西,这又错了,想一定要把生死了掉,其实还是错了,是叫你当下能够体会,既没有体会的人,也没有被体会的法;不是有相的东西,也不是无相的东西,所以是活泼泼的;前进也是对的,后退也是对的。整个“我”在那里做这些事情的那个对立的东西全部否定掉了,把所有一切对立的东西否定掉了,诸法实相是生命最真实的地方。际就是边际的际,就是到了真实的边际,没有超出其外(一切法的实质,我们身体的本质,内心的本质,待人接物、行为规则的本质),一切本质都在这里。
经文: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
心性就是这样不可思议。见闻觉知就是六根对六尘,我们有时候觉得“明明白白知道的这个”就是我的佛性,那就错了,见闻觉知是生灭法,实际上是你有见闻觉知的性能,这才对。
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我们有时候觉得,佛性以前就有,或者说我修行以后,明白了佛性,我才有佛性在用,这些已有、当有、今有都是错的,不可以以一切语言来分别显示这个实相。所以如来之身就是如此之身,只有这样观察才是中道实相的正观,才是大乘佛法正确的见地;如果不作这样的观察,那就是邪观,就不是佛法的正知正见。
经文: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转,成就六度,
诸供养中,以法供养最。古人讲,给子孙留田地,子孙未必会种;给子孙留房产,子孙未必会住;给子孙留钱财,子孙未必会用得好;给子孙留书本,子孙未必会读;只有给子孙留德行,子孙才能够上行下孝。佛法告诉我们,你给人钱财,物质上的布施,只是给人身体上的帮助。你给他精神上的安慰,也只是情绪上的改善。但是以法布施,能解决他生生世世的生死大事。所以法布施为最胜,法供养者就是佛所说的印经书、结缘,我们把佛经拿来读诵、教别人读诵。或者解说经典。
什么是法供养?就是大乘的菩萨法藏。陀罗尼就是相应,就是跟佛相应,跟菩萨道相应,跟解脱道相应。解脱道就是用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印证,达到解脱后到哪里去都能够坦然自在。大乘佛法要用菩萨陀罗尼法印印证,菩萨的陀罗尼法印就是前面的实相观如来。所以大乘佛法的法印叫一实相印。离开了诸法实相就不是佛说的法,所以离经一字、便同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如果你离开了佛经,那更是群魔乱舞,不知所云。
经文: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轮,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
就是善分别一切法义,能够随顺菩提,大乘佛法的经典就是在一切经典之上,让每个人能够生起慈悲的心,平等的心对待一切众生。离开各种五阴之魔,天魔、烦恼魔、生死魔,离开这些常见、断见、邪见。我们今天大家在这里就是一个因缘法,生老病死也是一个因缘法。顺因缘法就是要体会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空无相、无作、无起。所以维摩经里面给我们确定了,法供养要符合大乘佛所说的经法“一实相”,符合解脱道的因缘所生法,这样的法供养是最殊胜的供养。
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轮,就是能够使一切众生身心安住在正道上,不但他自己能安住,他感受到了法的受用,还能去给身边的人表现,告诉别人也要来信仰,也要来学习,这就是转*轮。我们讲经也叫转经,念经也叫转经。什么叫转?就是佛讲完了,我们听到、记住、有受用了,再给别人讲,几千年来,就这样一代代转下去,这叫转*轮,而不是*轮功说肚脐里面有个*轮在转。
经文: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
这个很重要,就是你要讲法,要摄持一切圣贤的智慧。圣就是菩萨、罗汉、一切解脱的人,贤就是世间的伟人、了不起的人。比如说世间各种知识,比如孔孟之道,老庄之学,对众生现实的生活有帮助的,我们都摄持进来。
永嘉禅的最后一讲《实相法供养》,是讲佛陀告诉我们修菩萨道、回小向大,在度众生的时候,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来观察实相。
经文: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
观自身和佛身在实相面前完全等同。身体、心、(情绪、妄想)外物都是无来无去,当下迁流变化的。这就看到无我的空性,就是无所住,就是真心。
经文: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
不去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也不去观察事物的内在本质。否则就树立了能观和所观的对立面。也不去观色受想行识的本性是什么,就连闻思的道理也终归是妄想和概念。,这是直接契入真心的方法。要将色、相、性、体、力、作种种观念都扫地出门,这样才能体会到无我的本性。
经文: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
从五蕴开始观察,观察到六入。发现实相的境界是超过眼耳鼻舌身意的。正因为执着六根,执著这个身体和内在的思想,才会有生死轮回、迷惑颠倒。六入,外在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并没有聚集在一起,这样观察自心实相,就超越了六根,就离开了三垢(业障、报障、烦恼障)。
色界就是身体,无色界就是思想,色界和无色界都是缘起的。要观察除了身体和妄想,还有什么可以拿来成佛?这样就会顺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愿门)。
“空门”(勉强这样说是空门)是身心具空,不再是由五欲六尘牵扯的生命;“无相门”就是不落入语言、概念,因为语言、概念都是一个相;“无愿门”,大家看一下你的愿望在哪里?一定是想得到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一定是有个东西让你可求,这就是有愿。你现在把色相和内在的心念都舍弃了,既不能在色身上找愿望,也不能在妄想中找愿望,这就是顺着无愿门。
经文: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
“不自相”就是当舍弃了色心二法,不执着内在的感觉,不树立 “我是空、我是自性、我是真性”的概念。
“不他相”就是不在生命之外另外找到一个东西;不是修行后可以到一个开悟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是净土),带着一个强烈的“我”到一个解脱的世界去。
所以说修行很难,开始时候要发起这个心,想“我”解脱,因为轮回很苦,生起贪嗔痴的时候,我很痛苦,看到三恶道的时候很痛苦,是“我”想解脱。但是当慢慢用功下去就发现,三恶道的痛苦、人世间的痛苦正因为有那个“我”,假如没有那个“我”,痛苦就不再找到你了。
“不一相,不异相”,一相就是常见外道,我们明白了真心佛性以后,就会把开悟当作一个境界,是否还有一个宝藏需要打开?其实我们找到最后,让我们受苦的、迷惑颠倒的那个东西被激发出来了(我执是一个大骗局),我执的世界从此就袒露它本有的面目,是无我。解脱就是这样的,而不是另外有一个解脱的境界。
“不异相”就是并没有一个差别相。就像做梦那样,梦境中有汽车、房子等等,但是当醒过来以后,发现全都是你的念头的呈现,并不是有一个真实的汽车。再看看生活中的人我是非、人事纷纭,杂乱无章,当你的无明大梦一醒,你会发现这么多梦全是你自己,就是这颗心。
经文: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
《永嘉禅中级班19讲《实相法供养》内容概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