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這裏。你要感覺到這種圓滿,感覺到這種跟佛的無差別。但是你不應該把它當一個借口,比如你和別人吵架了,別人說你煩惱習氣這麼重,需要改。你卻說心、佛、衆生無差別,我跟佛是一樣的——那你就是在找借口!真正的心、佛、衆生無差別不是借口,它是一種感覺。如果你生起了這種感覺,那你跟佛已經平等了,所有衆生也跟佛平等了。你怎麼會對佛生煩惱、對佛生氣呢?包括你家裏的人、你的仇人、你的敵人、你身邊的一切人,包括異教徒,包括畜生、地獄、餓鬼,所有衆生都跟佛平等!你生起了這種感覺,你的心態就圓滿了。如果這種圓滿的心態生起來了,那在你以後的生命之中,與佛相應的一切法都會向你靠近、跟你相應,用不圓滿的心態去應緣接物的習慣也會慢慢地從你生命裏消失。
大圓滿修行快是因爲它具足了一個最強烈的信號,就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都有這個共同的信號。你已經得到這個信號了!我們的身體只是一個信號的發送臺,就像手機的信號臺一樣,你這個信號臺裏有什麼,旁邊的人只要有接收信號的機器,他馬上就收到。這是《華嚴經》裏面的第一大思想:“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一個極爲重要的法門!
2.導歸極樂十大願
第二大思想是《華嚴經》在實修上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華嚴叁聖是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是兩大代表,文殊菩薩是代表圓滿智慧、教理論的大菩薩,普賢菩薩是華嚴叁聖當中代表實踐門、實修法門的大菩薩。一個是大智文殊菩薩,教理具足;一個是大行普賢菩薩,實踐行願具足。華嚴世界是一真法界,以一統之——智慧和修證是統一的。一真法界是通過十大願王跟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統一達到的。當我們認識到、感覺到我的心、我的佛、我的衆生,是完全平等無有高下的,在這種心態上我還要一心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這樣我們的內心才能夠呈現出華嚴世界的一真法界。
我們爲什麼要講“真正大圓滿——淨土法門”?在華嚴會上的四十二位法身大士中,普賢菩薩可以算是最極致的大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麼多的菩薩,普賢菩薩最了不起,所以由他來導歸極樂,寓意著淨土法門是最高妙的法門。讓博士生去研究一個最圓滿的課題是可以的,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都沒有辦法了解這個高深的課題。在普賢菩薩以下,我們只能相信,有信的份、願的份和念佛的份,但是讓我們作爲修淨土法門的代表,我們遠遠不夠,所以《華嚴經》中才會讓普賢菩薩來作爲這個法門的代表。
古大德把《華嚴經》叫做大本華嚴,把《無量壽經》叫做小本華嚴。爲什麼會把《無量壽經》叫做小本華嚴?因爲華嚴世界講的是十方衆生重重無盡的華嚴境界——華藏世界。我們一個念頭、一個心出來了,這個心是照亮十方法界一切衆生的,每個衆生的念頭出來都是照亮法界的。就像兩面鏡子在兩邊,我站在中間,左邊的鏡子裏面有我,右面的鏡子裏面也有我。左邊鏡子裏面還有右邊鏡子裏面那個我,右邊鏡子裏面也有左邊鏡子裏面的我……這個鏡子裏面的影子是重重無盡的。如果是六面鏡子也是一樣,前後左右上下鏡中的影子也是重重無盡的。空間在這樣一個因陀羅網當中完全圓融了,沒有空間的感覺,這是《華嚴經》的一個境界。
所以一真法界叫一真一切真,也就是“塵塵刹刹盡圓融,萬別千差一貫通”!我們人我、塵塵刹刹差別很多,在這萬別千差中,你要想到“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你感覺到你跟佛是平等的,一切衆生也跟佛是平等的。你要去感覺這種平等!你就坐在這感覺自己就是一尊佛,旁邊的一切衆生也都是佛,螞蟻蟲子來了它們也是佛。你要生起這種大家都是佛,大家都完全平等的心態。甚至有人跑過來指著你罵你,你也要能感覺到他也是佛。這樣一來你的心裏會非常開心,佛跟佛是沒有是非的。當這個感覺生起來了,你在受用上就會如過去一位大德講得那樣,“若真修道者,塵勞爲資糧。冤親一起到,莊嚴此道場。”
你若是一個真正修道的人,這個六根六塵的世界就是我們修行最好的資糧。修行得好不好,就看面對誹謗你、障礙你、反對你的人的時候,你是什麼表現。那個時候你還會不會有一絲的慈悲心,你的心還會不會很柔軟、很包容?如果你對著自己喜歡的人、對著信徒,非常慈悲、非常開心,可是對誹謗你、罵你的人,你馬上變一副臉孔像阿修羅一樣,那你的修行也不過如此。真正懂得一真法界,就一定要把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心態,通過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就是大圓滿見,普賢菩薩就是以這麼高的華嚴境界導歸極樂的。在理論上,《華嚴經》告訴我們這樣深的道理,實踐的起點又這麼高,這跟大圓滿的道理是相貫通的。
真正大圓滿—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是真正大圓滿)
第一節修行的五個要點
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省庵大師寫過一篇《勸發菩提心文》,大家可能都讀過。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教我們要發菩提心,並列舉了八種發心,要我們加以揀擇,即“真假、正邪、大小、圓偏”。我們大家可以經常用來對照一下自己,勘驗一下自己發的心到底是哪一種,是否全部具足了前面的“真、正、大、圓”這四種,舍棄了“假、邪、小、偏”的後四種。在整個佛法修行的道路上,我們看到有些人修行非常辛苦,每天在像修苦行一樣,非常精進,非常用功,但是煩惱沒什麼減少,習氣也一樣。爲什麼會這樣?究其原因,在于他不知道佛法修行的真正要點在哪裏,卻在不重要的地方拼命用功,重要的要點不知道用,非常辛苦,但收獲比較少。剖析其原因,就是有五個方面沒有完全做到,這五點是我們修證佛法非常重要的要點。具體而言:
1. 對叁寶的信心
第一個要點,對佛菩薩的信心、對叁寶的信心。對叁寶的信心,就是我們知道佛是真正覺悟的聖人,只要念佛,佛都會加持我、保佑我;法是世間一切萬法中,最正確、最偉大、最圓滿的法,是最了不起覺悟的法;僧就是出家人,是真正的老師。對叁寶的信心不論什麼時候別松動,稍微對叁寶有松動,你內心中對佛信心若不具足,隨你怎麼辛苦修行用功,到最後縱然不落入外道也沒成就。所以第一點必須要記住,不論我們修行哪個法門,對叁寶的信心始終不能動搖,把對叁寶信心放在第一位,是我們人生的終極目標。我們生命最圓滿的境界就是成佛,未圓滿的境界就是菩薩,而菩薩比我們也覺悟,他是自覺覺他,我們凡夫完全迷失沒有自覺,羅漢小乘他也可自覺。因此說知道佛法僧叁寶,是我們生命最圓滿的歸宿、最圓滿的皈依,這種信心不管是何時何地都不要松動。如果稍微有些松動,你修行上、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和煩惱的事情在心裏就會生起來,從而障礙修行。
2.發出離心和菩提心
第二個要點,就是自己要知道怎麼發心。我們看有些修行人,有些人說這人真發心,怎麼真發心呢?就是平時看見他坐在那念佛,或者在寺廟裏布施,或者拜佛,比較辛苦,就說這個人真發心,但是是不是真發心不能看表面。我們每個人都要反觀自己,扪心自問是不是真發心。如果是沒有真正發心修行,就會今天聽著佛法、用功好就用一天兩天,第叁天就沒勁,第四天就不用功,第五天別人說說又去用功用一下,沒聽經沒聽說用功就不用了;聽到經,剛聽了以後有一天兩天好,有些人有一個星期好,一個星期沒聽經以後,又和平時一樣了,不知道用功了。爲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在于沒有動力,如同汽車動力壞啦,動力很不好,經常需要修理。我們講經說法聽經就是修動力,大家都有感覺,聽經之後用功就會精進,不聽又會懶惰了。爲什麼呢,發心還沒有真正成就。發心要發兩種心:第一種是出離心,第二種是菩提心,也就是說要了生死,要圓滿成佛。
了生死就是出離心。我們真正有想了生死沒有
若沒想了生死,皈依叁寶也好,修行也好,實際你還是做基礎工作,正在打好初步的基礎,做修行的准備工作,不是真正修行,離真正的修行還很遠。因爲真正修行的第二個條件,就是你要生起想了生死的心。了生死是什麼意思呢?了生死不是說我現在就死了,了生死就是了解生死,進而了斷生死當中帶給我們的一切煩惱。了生死有兩個內容:了解生死和了脫生死。了解生死,就是我們要曉得爲什麼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我們前世在哪,後世在哪,有沒有辦法把握。真正了生死的人有辦法把握,沒了生死的人沒辦法把握。沒了生死的人明天做什麼事,等一下貪心會生起來否,會發脾氣否,這些根本不知道,都是隨業受報,業到來,環境到來,他隨業受報,自己沒辦法把握。因此,發心的第一種就是發出離心。
怎麼發出離心呢?要認識到人生的生老病死,壽命無常,死亡一定會到來,死期卻不知道,也就是說死肯定會死,但什麼時候死我們不曉得,每個人都一樣。大家現在坐在這裏,有些人感覺自己很快就會死,一般人感覺自己還不會死,還早著,都當做不會死。實際來說每個人都會死,對死有把握沒有呢,估計大部分人都沒把握,根本不知道我們下一世會做什麼、下一世會怎樣。對于我們所擁有的生命、對我們的身體、對我們的想法,你沒辦法把握,這個問題是人生中最大的一個問題,這是了解我們生死的問題。生活當中,還有很多煩惱想不通的事,看不習慣的事,對生活中的煩惱痛苦不如意,也要把它了脫掉。平時所作的,掙錢或者蓋房子、買車、出去旅遊,這些是暫時緩解生活中的煩惱,這些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旅遊回來了你還是你,煩惱時出去玩一下,轉回來那個煩惱還是你的。世間的方法沒辦法真正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生死煩惱,比如這株煩惱的樹在這裏,樹…
《真正大圓滿——淨土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