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只爲利益衆生而來▪P4

  ..續本文上一頁告訴你們又有什麼意義呢?我兩千年出關到現在,已經足足十年了,這十年之中在禅學上,佛學上、修行上談得上相應的,能真正溝通的,也就叁個人,我們只用幾句話,最低的、最高的,全都明白了,他明白我在說什麼,我也明白他在說什麼。

  問:你說的這叁個人和您的修行是不相上下的?哪叁個人呢?

  師:一個是江西的年輕和尚,才二十幾歲。他也是聽說有一個叫萬行的和尚閉了多年的關,所以來了。我們對面而坐,談了很多,他突然話題一轉,說了一句“行雲流水”,我一聽,心想:“哎呀,這小子還修得蠻好!”所以我接著說:“切莫執著!”他又說:“萬裏無雲。”我說:“尚需努力!”他說他現在用功用得很好,正念像行雲流水一樣,中間沒有間斷,雜念插不進來,功夫已經很熟了,別人打不了他的岔,打不斷他的正念。眼上眼,眼前是湛藍湛藍的天空,萬裏無雲。我告訴他,盡管你眼前出現的是這樣的畫面,但離道還遠得很,不要執著,不要停止,還要繼續努力,還有一重關。第二天他走的時候說:“我去住茅棚,過幾年再來。”所以這些年來我一直牽挂著這個年輕和尚,不知道他現在的情況怎麼樣了。當年他一閉眼,整個虛空都是雪白雪白的,金光燦爛,晴空萬裏,湛藍湛藍的,沒有一點烏雲,他的心靈世界當時就是這樣。如果他這幾年突破了這個階段,不再執著這個心靈的意境,他早就再來見我了。但他沒來,說明他還是處在這個狀態裏面。

  我們現在一閉眼,眼前一片漆黑,可能偶爾會有亮光出現,但是馬上又被烏雲遮蔽了。而他已經沒有烏雲,是晴空萬裏,心靈的世界是湛藍湛藍的,就像秋天的天空一樣,秋高氣爽, 雲淡天高。他說到江西住茅棚,到現在已經快四年了,還沒有來,所以我一直記挂著他。

  還有一個年齡大一些的,他來了之後勞動了幾天,估摸著我沒事的時候,一個人輕手輕腳地摸到我房間,見了我,手在空中劃了一圈。我一看,哎喲,今天又來了個高人!正好我在桌子上寫東西,就拿筆在那裏搞了幾下,他扭頭就走了。我知道他在說什麼,他也知道我在幹什麼。他走了有五年了,一直都沒有回來。走的時候他也說了一句話:“要是快的話,我很快就回來;要是慢的話,就說不准什麼時候回來了。”我說:“你上一步怎麼走的,下一步還怎麼走。再走一步就必須出來,不能再按你前面的兩步走了。”他前面的兩步已經走了十幾年,所住之處都是沒有人煙的地方。所以我說:“你第叁步住的地方必須有人,你的功夫雖然很高,但必須從裏面跳出來。”

  關于這一點曾經有一個公案。一個徒弟向師父求完法以後,問道:“師父,我回去以後怎麼修啊?”師父說:“前十年藏人處沒蹤迹。”就是說前十年你修行的地方不要有人迹,是沒有人去的地方。接著又說“後十年無人迹處莫藏身。”就是說後十年你不要在沒有人住的地方修行,要到有人的地方去修。當時那個老和尚畫了個圓,意思跟這個很相似,但是還有一重意思我就不說了。那個老和尚也是在山上住了十多年,清淨了十多年,他在茅棚裏面就像我在山洞裏面看到的一樣,每天處在禅定當中,就感覺眼前的門縫一亮一暗,一亮一暗,一睜眼又亮了,一睜眼又黑了。有時候坐累了,走出茅棚,看到山上的樹葉飄落,一年過去了;山一綠一黃,一年又過去了。感覺一年就像一刹那,飛逝而過。就像電視上一個畫面是春天,換一個畫面就變成了夏天那樣。他說:“我往那裏一坐,眼睛一閉,裏面就像水晶一樣。”他說的是他實實在在的修證功夫。我說:“以你這個功夫,回去以後最多再走一步就不能再按原來的步子走了。”因爲前面他已經走了十二叁年了。我的意思是,最多兩叁年他就不能再坐了,再坐,想上升是不可能的了。他說他也明白這個道理,但就是很難突破。我說:“盡管很難突破,你還是要邁出這一步,連這一步都沒有邁出去,是不可能突破的。”

  這些人在理論上研究的經典並不多,可能就只讀過叁五本。但是他明白這幾本經典以後,找到了一個方法,或者師父傳他一個方法,他就踏踏實實地按所傳的方法去做,把經典都放在一邊。不像一些書呆子,天天研究經典,研究人家悟道的經過,不去做功夫。

  另外一個女居士完全是先天帶來的慧根,她叁坐兩坐,燒幾次香就悟到了這不是佛法,這樣每天燒香,拜佛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這只是信佛,不是學佛。于是她就改變了思路,朝另一個方向去思維。她隨便一思維,不知道怎麼就咬了個“王”字了。這就是再來人,她很快就回到了前世修行的那個階段和層次。可能她前世修到這個層次,就老了或者死了。這一世投胎做人,叁碰兩碰,又回到她前世的功夫境界上了。所以她來了以後就說:“我一口咬了個“王”字。”而且回去以後才一年多的時間,她“王”字就已經突破了,非常了不起!

  問:師父,功夫和心態是一樣的嗎?

  師:對,是一樣的,而且是同時的。如果你功夫很高,心態沒有轉變,那也是不究竟的。真正的心態就是功夫。

  問:有些老太太看似平凡,但非常慈悲,她們又不會打坐,爲什麼會有功夫呢?

  師:這就是功夫。你不要認爲她沒有參禅打坐就沒有功夫,她這種心態的甯靜和祥和是通過幾十年的生活閱曆,經曆了人生的起落、挫折和創傷,曆盡了磨難和磨練,最後才達到的,她的心境就像一潭清水一樣。而我們和尚沒有涉足社會,心態也像一潭清水一樣,他是怎麼得到這潭清水的呢?是通過每天研究經典,在山洞裏修禅定,在禅定當中通過境界的磨練而達到的。禅定當中也有一種境界的磨練,身心的巨變和感受,對身體酸麻脹痛的降伏,通過這些磨練,最後也達到了和這些老太太一樣的心態。一個政壇和商場上下來的人,他們一輩子起起落落,到了老年,他們的心態和一個禅師的心態,和一個老太太的心態也是一樣的,甚至一個商場上的商人,一輩子賺錢、賠錢,又賺錢,風風雨雨,起起落落,他們的心靈所經曆的磨練和沈澱,和修道是一模一樣的,只是各自通過不同的方式修煉,最後都達到一樣的心態和心境。其實每個人都在修煉,你不要認爲你沒有修煉,你能把你的本職工作安心地做好,就是在修煉。千萬不要認爲放棄本職工作,像我們和尚一樣吃齋念佛打坐才是修行。因爲身份和環境的關系,我們只能用這種方式修煉,不可能像你們一樣,用你們的方式去修。所以各盡其職,守好自己的本位,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就是修行。

  問:但是,用那種守本位,做好本職工作的方法,是究竟的解脫之道嗎?

  師:你要是會用功,就是;不會用功,就不是。你會用功,任何一個方法都可以入道,都可以了道;你不會用功,就是釋迦牟尼佛坐在你身邊,你還是一個門外漢。修行在某個階段確實需要用封閉式的方式,但不能整個修行階段都封閉,也不能整個修行階段都開放。身心處在不同的狀態、不同的階段,就應該用不同的修煉方式。

  問:什麼時候知道我們應該轉換修行方式呢?是跟著感覺走嗎?

  師:一是跟著感覺走;二是把你的心得體會告訴明師,明師自然會告訴你采取什麼方式。就像有的人一來到東華寺,激情澎湃,似乎很有道心,說;“哎呀,我要閉關,我一天都等不及了,你讓我在東華寺先住上叁個月,我都要崩潰了!”我說:“就你這種浮躁的心態還想閉關?如果我不讓你在這裏閉關,你說我徒有虛名,不慈悲。如果我感情用事滿足了你,真的讓你閉關。你今天閉關是萬丈雄心,閉上叁個月,你是雄心萬丈砸門也要跑出來,再不出來就要發瘋了!

  我明明看到他那麼激動,那麼浮躁,根本不可能閉關修煉,但我甯可讓他閉,讓他砸我的牌子,讓他明白他不可能閉關。因爲你不讓他閉關,他不死心;你讓他嘗試了,他才知道你說的話是對的。前幾年我是這樣對待他們的。現在我一看是這樣的人,我才不管。你說我壞也好,徒有虛名也好,我不在乎,不讓你閉就是不讓你閉。看你這種狀態明明不行,我還遷就你,沒有一點意義。如果我知道了還讓你閉,不是連你還不如?所以功夫到沒到,一看就知道。

  問:我們在凡塵中是不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如果機緣成熟了,我們自然會有道心,自然會從紅塵中退出來。但是,如果塵緣太重,割舍不下,也不要強迫自己,就應該在紅塵中修,對嗎?

  師:對,這就是你要完成的功課。佛教裏面說做任何事情一定要看機緣。永遠不存在我考驗你。你先在東華寺住上叁個月,住上叁年,自己考驗自己。早上四點起不起得來?一個人呆在房間裏整天沒人和你說話,你習不習慣?粗茶淡飯的生活你能不能適應?別人打了你,罵了你,你不僅不能還手還嘴,還要想:人家是在幫我消業。這種理念你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你就不是一個學佛的人。

  學佛的人跟社會上的人是相反的。社會上的人認爲你打我一拳,我就要回你一拳。學佛的人不是這樣,你打我一拳,是我前世打過你,這一世你打了我,我把欠你的還給你了。你把我的錢偷走了,我不僅不去報案,還認爲是我欠你的,你偷了,就等于我還給你了。信佛的人是這種理念。在世間人看來,是典型的愚昧無知。可是信佛的人必須接受這個理念,如果接受不了,你學不了佛,當和尚也當不久。當和尚,很多理念和世間人的是不一樣的,一路走來都是在說服自己。

  

  

《佛法只爲利益衆生而來》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萬行法師答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