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只为利益众生而来▪P4

  ..续本文上一页告诉你们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两千年出关到现在,已经足足十年了,这十年之中在禅学上,佛学上、修行上谈得上相应的,能真正沟通的,也就三个人,我们只用几句话,最低的、最高的,全都明白了,他明白我在说什么,我也明白他在说什么。

  问:你说的这三个人和您的修行是不相上下的?哪三个人呢?

  师:一个是江西的年轻和尚,才二十几岁。他也是听说有一个叫万行的和尚闭了多年的关,所以来了。我们对面而坐,谈了很多,他突然话题一转,说了一句“行云流水”,我一听,心想:“哎呀,这小子还修得蛮好!”所以我接着说:“切莫执着!”他又说:“万里无云。”我说:“尚需努力!”他说他现在用功用得很好,正念像行云流水一样,中间没有间断,杂念插不进来,功夫已经很熟了,别人打不了他的岔,打不断他的正念。眼上眼,眼前是湛蓝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我告诉他,尽管你眼前出现的是这样的画面,但离道还远得很,不要执着,不要停止,还要继续努力,还有一重关。第二天他走的时候说:“我去住茅棚,过几年再来。”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牵挂着这个年轻和尚,不知道他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当年他一闭眼,整个虚空都是雪白雪白的,金光灿烂,晴空万里,湛蓝湛蓝的,没有一点乌云,他的心灵世界当时就是这样。如果他这几年突破了这个阶段,不再执着这个心灵的意境,他早就再来见我了。但他没来,说明他还是处在这个状态里面。

  我们现在一闭眼,眼前一片漆黑,可能偶尔会有亮光出现,但是马上又被乌云遮蔽了。而他已经没有乌云,是晴空万里,心灵的世界是湛蓝湛蓝的,就像秋天的天空一样,秋高气爽, 云淡天高。他说到江西住茅棚,到现在已经快四年了,还没有来,所以我一直记挂着他。

  还有一个年龄大一些的,他来了之后劳动了几天,估摸着我没事的时候,一个人轻手轻脚地摸到我房间,见了我,手在空中划了一圈。我一看,哎哟,今天又来了个高人!正好我在桌子上写东西,就拿笔在那里搞了几下,他扭头就走了。我知道他在说什么,他也知道我在干什么。他走了有五年了,一直都没有回来。走的时候他也说了一句话:“要是快的话,我很快就回来;要是慢的话,就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了。”我说:“你上一步怎么走的,下一步还怎么走。再走一步就必须出来,不能再按你前面的两步走了。”他前面的两步已经走了十几年,所住之处都是没有人烟的地方。所以我说:“你第三步住的地方必须有人,你的功夫虽然很高,但必须从里面跳出来。”

  关于这一点曾经有一个公案。一个徒弟向师父求完法以后,问道:“师父,我回去以后怎么修啊?”师父说:“前十年藏人处没踪迹。”就是说前十年你修行的地方不要有人迹,是没有人去的地方。接着又说“后十年无人迹处莫藏身。”就是说后十年你不要在没有人住的地方修行,要到有人的地方去修。当时那个老和尚画了个圆,意思跟这个很相似,但是还有一重意思我就不说了。那个老和尚也是在山上住了十多年,清净了十多年,他在茅棚里面就像我在山洞里面看到的一样,每天处在禅定当中,就感觉眼前的门缝一亮一暗,一亮一暗,一睁眼又亮了,一睁眼又黑了。有时候坐累了,走出茅棚,看到山上的树叶飘落,一年过去了;山一绿一黄,一年又过去了。感觉一年就像一刹那,飞逝而过。就像电视上一个画面是春天,换一个画面就变成了夏天那样。他说:“我往那里一坐,眼睛一闭,里面就像水晶一样。”他说的是他实实在在的修证功夫。我说:“以你这个功夫,回去以后最多再走一步就不能再按原来的步子走了。”因为前面他已经走了十二三年了。我的意思是,最多两三年他就不能再坐了,再坐,想上升是不可能的了。他说他也明白这个道理,但就是很难突破。我说:“尽管很难突破,你还是要迈出这一步,连这一步都没有迈出去,是不可能突破的。”

  这些人在理论上研究的经典并不多,可能就只读过三五本。但是他明白这几本经典以后,找到了一个方法,或者师父传他一个方法,他就踏踏实实地按所传的方法去做,把经典都放在一边。不像一些书呆子,天天研究经典,研究人家悟道的经过,不去做功夫。

  另外一个女居士完全是先天带来的慧根,她三坐两坐,烧几次香就悟到了这不是佛法,这样每天烧香,拜佛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只是信佛,不是学佛。于是她就改变了思路,朝另一个方向去思维。她随便一思维,不知道怎么就咬了个“王”字了。这就是再来人,她很快就回到了前世修行的那个阶段和层次。可能她前世修到这个层次,就老了或者死了。这一世投胎做人,三碰两碰,又回到她前世的功夫境界上了。所以她来了以后就说:“我一口咬了个“王”字。”而且回去以后才一年多的时间,她“王”字就已经突破了,非常了不起!

  问:师父,功夫和心态是一样的吗?

  师:对,是一样的,而且是同时的。如果你功夫很高,心态没有转变,那也是不究竟的。真正的心态就是功夫。

  问:有些老太太看似平凡,但非常慈悲,她们又不会打坐,为什么会有功夫呢?

  师:这就是功夫。你不要认为她没有参禅打坐就没有功夫,她这种心态的宁静和祥和是通过几十年的生活阅历,经历了人生的起落、挫折和创伤,历尽了磨难和磨练,最后才达到的,她的心境就像一潭清水一样。而我们和尚没有涉足社会,心态也像一潭清水一样,他是怎么得到这潭清水的呢?是通过每天研究经典,在山洞里修禅定,在禅定当中通过境界的磨练而达到的。禅定当中也有一种境界的磨练,身心的巨变和感受,对身体酸麻胀痛的降伏,通过这些磨练,最后也达到了和这些老太太一样的心态。一个政坛和商场上下来的人,他们一辈子起起落落,到了老年,他们的心态和一个禅师的心态,和一个老太太的心态也是一样的,甚至一个商场上的商人,一辈子赚钱、赔钱,又赚钱,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他们的心灵所经历的磨练和沉淀,和修道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各自通过不同的方式修炼,最后都达到一样的心态和心境。其实每个人都在修炼,你不要认为你没有修炼,你能把你的本职工作安心地做好,就是在修炼。千万不要认为放弃本职工作,像我们和尚一样吃斋念佛打坐才是修行。因为身份和环境的关系,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修炼,不可能像你们一样,用你们的方式去修。所以各尽其职,守好自己的本位,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就是修行。

  问:但是,用那种守本位,做好本职工作的方法,是究竟的解脱之道吗?

  师:你要是会用功,就是;不会用功,就不是。你会用功,任何一个方法都可以入道,都可以了道;你不会用功,就是释迦牟尼佛坐在你身边,你还是一个门外汉。修行在某个阶段确实需要用封闭式的方式,但不能整个修行阶段都封闭,也不能整个修行阶段都开放。身心处在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阶段,就应该用不同的修炼方式。

  问:什么时候知道我们应该转换修行方式呢?是跟着感觉走吗?

  师:一是跟着感觉走;二是把你的心得体会告诉明师,明师自然会告诉你采取什么方式。就像有的人一来到东华寺,激情澎湃,似乎很有道心,说;“哎呀,我要闭关,我一天都等不及了,你让我在东华寺先住上三个月,我都要崩溃了!”我说:“就你这种浮躁的心态还想闭关?如果我不让你在这里闭关,你说我徒有虚名,不慈悲。如果我感情用事满足了你,真的让你闭关。你今天闭关是万丈雄心,闭上三个月,你是雄心万丈砸门也要跑出来,再不出来就要发疯了!

  我明明看到他那么激动,那么浮躁,根本不可能闭关修炼,但我宁可让他闭,让他砸我的牌子,让他明白他不可能闭关。因为你不让他闭关,他不死心;你让他尝试了,他才知道你说的话是对的。前几年我是这样对待他们的。现在我一看是这样的人,我才不管。你说我坏也好,徒有虚名也好,我不在乎,不让你闭就是不让你闭。看你这种状态明明不行,我还迁就你,没有一点意义。如果我知道了还让你闭,不是连你还不如?所以功夫到没到,一看就知道。

  问:我们在凡尘中是不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如果机缘成熟了,我们自然会有道心,自然会从红尘中退出来。但是,如果尘缘太重,割舍不下,也不要强迫自己,就应该在红尘中修,对吗?

  师:对,这就是你要完成的功课。佛教里面说做任何事情一定要看机缘。永远不存在我考验你。你先在东华寺住上三个月,住上三年,自己考验自己。早上四点起不起得来?一个人呆在房间里整天没人和你说话,你习不习惯?粗茶淡饭的生活你能不能适应?别人打了你,骂了你,你不仅不能还手还嘴,还要想:人家是在帮我消业。这种理念你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你就不是一个学佛的人。

  学佛的人跟社会上的人是相反的。社会上的人认为你打我一拳,我就要回你一拳。学佛的人不是这样,你打我一拳,是我前世打过你,这一世你打了我,我把欠你的还给你了。你把我的钱偷走了,我不仅不去报案,还认为是我欠你的,你偷了,就等于我还给你了。信佛的人是这种理念。在世间人看来,是典型的愚昧无知。可是信佛的人必须接受这个理念,如果接受不了,你学不了佛,当和尚也当不久。当和尚,很多理念和世间人的是不一样的,一路走来都是在说服自己。

  

  

《佛法只为利益众生而来》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万行法师答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