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什么会心烦意乱呢?气虚,神不全,被外界的人与事一干扰,就乱了方寸。身与心任何时候都是一体的,修行不能只修心,不管身体,或者只修身体,不管心。既然是一体的,就要在身心上同时下手,同时转化它们。
师:你们学校里是不是经常有一些灵修课?
答:有,但主要是南传佛教,比如斯里兰卡那边的僧人来讲,还有藏传佛教。但是相对来讲,基督教的会多一些,佛教的较少。所以,以我们商业的眼光来看,这完全是一个可以开发的市场,因为佛光山在北美非常兴盛,但在欧洲没有什么影响。
师:佛光山已经做成一个品牌了,而且佛光山出去弘法的很少是和尚,一大半是经过培训的信徒在弘法,这是一个创举,星云大师当初敢这样做是非常了不起的。就像我们东华寺一样,在我心中,没有出家人重要,居士不重要,只培养出家人,不培养居士的想法。我也会采取星云的模式,居士有能力,我也一样培养他,让他讲法。甚至我未来的计划是,把修行的场地分成三个。一个是四众的,无论在家出家,男众女众,只要是初级的,都在同一个地方修。达到中级水平的,才分出家在家,男众女众,才分开来修。最高级的又在同一个地方修。如果你认为男女在一起会扰乱你修炼,你就不要呆在这里。因为你将来出去弘法,要面对的也是男女二众。现在你就没有定力,将来出去弘法也一样没有定力。所以我们东华寺分三个修炼的地方。
问:在洛杉矶的西来寺有在家居士讲法,他们称作“檀讲师”,每个区域都会有那么一两个这样的檀讲师。您有没有培养居士讲经说法,比如开“弘化班”之类的计划?
师:有这样的计划,甚至将来我的衣钵传人都不分在家出家,只要你有能力,能达到我心目中的标准,我就把衣钵传给你,让你代我出去弘法,替东华寺弘法,替佛祖弘法。我不会像传统的做法那样,一定要把衣钵给出家人,不给居士。
问:讲经说法和讲开示有什么区别?
师:佛教自古以来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悟道,没有自己的东西,就讲佛法,讲佛经。悟道了,就讲自己的东西,讲自己修行的心得和领悟的思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讲“心经”。所以过去法师讲法分两种,一种是讲开示,就是讲自己修证的心得和感悟,讲“心经”。另一种是照本宣科地讲佛经。所以佛教里面有个说法:讲经容易,开示难。讲开示必须有自己实证的心得。
问: 如果一个人没有实证功夫,能真正理解佛经的境界吗?他讲出来的东西是不是有可能误法?
师:确实可能会误,所以一定要实证。佛经本来就是释迦牟尼佛修道,开悟圆满以后的心得体会。而我们现在以一个学者的身份,甚至是一个凡夫俗子的心态去猜测、想象、研究一个实证的人的思想作品,根本不可能达到他的本意,只能说可能猜测、揣摩到六七分,甚至七八分,但是最后的两三分必须有实证。你是实证的,亲率了本地风光的,还是读人家实证之后所画的地图,所描绘的风光介绍,佛法有一个很微妙的鉴别方法,就是靠禅宗的偈子——悟道偈来检测。悟道偈都是问东答西,说此非彼,它全是对本地风光的直接描绘,超越了地图和文字,这是禅宗独有,任何一个宗派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地方。要看一个人是亲率了本地风光,还是只是看了地图和文字介绍,就让你说一些禅偈。如果你是做研究的,你讲的一定是非常优美的文辞,或者听上去很到位,但行家一听就知道你这是文字般若。即便文字般若达到了最高境界,与实证功夫相比,还是有一两分无法达到核心。
问:如果没有实证,可不可以给别人讲佛法?是不是会误导他人?
师:如果文字般若很高,也可以讲,不一定会误导,因为方向不会错。就像我常说《六祖坛经》是两个高人合作的作品。六祖不识字,没进学堂读过书,他是实证功夫达到了顶峰。而他的徒弟法海禅师是翰林学士,相当于现在中文系的教授,在语言文字方面已经达到了顶峰,师徒两个一合作,出了一部空前绝后的著作——《坛经》。大家一读,哎哟,六祖不识字,竟然可以说出这么高水平的话来!其实坛经的意思是他的,文字是他徒弟按师父的意思写的。
所以过去佛教里面分禅师和法师,如果禅师遇到法师,就不跟他讲法论理,而跟他论功夫。因为禅师经典研究得少,不懂那些佛学名相。我经常跟和尚说,真冤枉委屈我们和尚了!我们当了一辈子的和尚,读了无数的佛经,研究了一辈子的佛教,修得好,佛经也讲得好,却没有学历也没有学位。那些大学或研究院里的专家学者,只是研究了几部经典,写了几篇佛教文章,就成了佛教的研究生、博士后了!
问:中原的本土佛教应该改革一下,像藏传佛教就有这样的职称。但愿您以后能像星云法师一样,在全世界弘法。
师:我这个人一直有一个惯性,就是做什么事情都从不主动,都是环境条件具备了,大家逼着我,催着我,不得不这样做了,我才去做,我不会主动去开创。弘法方面,我心里也有准备,有机会就弘法;没机会,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面,自娱自乐。
社会上的人在他们的行业里面也是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才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每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技巧都有一个规律,没有七到十年,不能自圆其说,无法达到游刃有余。只要能坚持七到十年,睁眼闭眼都能在其中遨游,都能自圆其说。
问:美国有一本非常有名,非常流行的书,专门讲天才,这个作者做过大量的调研,就像您讲的一样,他认为其实没有天才,所谓的天才是把十年的时间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只要能做到这样,就会造就一个非常卓越的人物。他采访过非常多的杰出人物,他们所投入的时间都是十年。
师:对,用心一点就七年,懈怠一点就十年。只要能做到,在他的领域里面,他都能游刃有余,自圆其说,这个领域的知识别人都问不倒他。一件事做了十年,就是再笨的人,也做得很熟练了。
问:我相信您以后弘扬佛法肯定能达到您心中期许的层次。但是,假设您向全世界推广佛法不像您想象的那么完美,你选择在东华寺或某个地方独善其身,过自己的小日子,那么,您觉得您今生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用我们凡尘的境界来讲,是实现了,还是会觉得有遗憾呢?
师:不会遗憾。
问:为什么呢?
师:我给自己一个开脱的理由,我曾经努力过,争取过,当我回忆的时候,我无怨无悔。如果我没有努力过,没有争取过,我回忆的时候,会抱怨自己,会后悔。一旦下定决心要做什么事,我一定会全力以赴去努力,去争取,最后不成,我也心安理得。我一贯是用这种方式给自己解脱的。
问:作为修行人,以您修证的境界,您已经实现了您生命的最高价值,可以这么说吗?
师:还没有。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离我心中真正的目标,我现在还没有开始迈步。就看命里面有没有,时代需不需要。如果命里没有,时代不需要,我就过自己的小日子。怎么过我的小日子我都想好了,琴、棋、书、画、武术是我最大的爱好,就这五项,我这一生都已经做不完,研究不到尽头了,离开佛教这个圈子,我一样活得有滋有味,完全可以从此不再涉足这个领域。但是,出家已经二十多年了,当然希望有机会发挥一下。
问:所谓“众生”只是一种称呼,其实众生并不需要我们度,每个人都是佛性本自具足。这种理念和您刚才讲的大菩萨度众生的愿望,是相切合的,还是相违背的呢?
师:是相契合的。经常有信徒来做我的思想工作,说:“你看你都不出去弘法度众生,谁谁谁为三宝做了多少事情……”我说都是多事,人家活得有滋有味,你告诉他这个世界苦啊,你的这种生活方式苦啊,愚昧无知!人家现在很幸福,你为什么一定要惊醒人家的美梦呢?我说佛就是个多事的人,人家吃肉喝酒很自在,你告诉他:“啊呀,吃肉不好啊,吃了以后有罪过呀!”谁看得到,谁知道呢?可是你给人家蛊惑了一番,让人家接受了你的理论,也的确认识到吃肉不好,会带来痛苦。然后你再让人家去寻找虚无缥缈的道,一找,一辈子都找不到尽头,要么进不去,进去的,又有几个出来呢?佛法太浩瀚了!我经常说我是非常幸运的,很快地走进去,又走了出来,不知道是否走到了尽头。总之我已经走了出来,知道里面的空间非常浩瀚。不像有的人还没走进去,或者刚走进去,已经七老八十了,死了,出不来了,也没机会弘法了。只有极少一部分人,年轻轻的就走进去,又走了出来,所以就有了弘法的机缘,他生命的后半截还很长。
问:我们为什么要弘法呢?弘法是为了度众生。但是众生并不存在,众生和我们一样,都是心中所生的幻相,不是吗?
师:众生不需要度,是我们多事。真正悟道的人,绝对不会认为一个人在喝酒吃肉,没有学佛修行就是痛苦的;也不会刻意做他的工作,惊醒他的美梦,说你这种生活方式是错误的,还有更好的学佛的方式。但是,如果你自己醒悟了,觉得很痛苦,你向他呼唤,他必然帮你,他确实有帮你解脱痛苦,让你喜悦的灵丹妙药,可以让你的生活比过去好千万倍。这就是佛教与基督教弘法的区别所在。基督教弘法的方式是敲门做人的思想工作,所谓的“送福音上门”。和尚不一样,甚至不开门,偶尔开个门,还高高地坐在堂上,你进来才跟你讲,你不进来,他绝对不会走出去敲你的门,给你送福音。所以,为什么佛教里面说法一定要求,不求不说呢?在一个开悟的人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只要你喜欢,你安心,你的生活方式不需要改变,他也不会去把你吵醒。所以众生不是佛度的,是众生需要他度时,他才伸出手。如果不需要,他伸手也没有用。所以说佛没有度众生,是众生自度。很多人叫我出去弘法。我说你找到我,我就讲;你让我上门去做人家的思想工作,我不干。这些也只是陪你们玩一玩,一是你们不懂,二是告诉你们,你们也做不到。既然做不到,…
《佛法只为利益众生而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