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只为利益众生而来▪P2

  ..续本文上一页次,算不算是人生的重中之重呢?

  师:服务大众必须明心见性。如果没有明心见性,正如刚才所说,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领军羊,你不把大家给导错航了?为什么佛教把修成就后积极入世的,叫做菩萨再来?没有成就而在做利益众生之事的人,只能叫发心菩萨。

  问:您修行到这个境界,如果今生的尘缘已了,您下一世会选择再来,还是在不同的或更高的境界安身立命呢?

  师:呵呵,我还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只想着现在好好地学习,充实自己,有机会就做一点事情,没机会就在庙里美化寺庙,净化心灵。

  问:佛教算是受苦的宗教,道教是一种享乐的宗教,两种教育不一样。佛教主要是避免死的痛苦,所以首先要穿透生死,把生死完全打通,打破,是不是这样?

  师:没有这个说法,所有的宗教都是为活人服务的,只是由于我们自身的素质不够,把宗教理解偏了,甚至扭曲了,所以有一种佛法专门给死人念经,做超度。实际上佛法是为活人服务的,对死人的服务只是顺手捎带。如果活人都不能受益,让死人受益,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问:佛教的根源是不是在于释迦牟尼佛要穿透对死的恐惧?

  师:他成道不是源于对死的恐惧,而是悟到了有生就有死,有看得见的,就有看不见的。我们了解了活人,如何去了解死人?死的时候是一种什么状态?要到哪里去,在哪里安身立命?对于看不见的,我们要如何去对待?他是带着这样的困惑和疑惑去探索,一路走来,终于悟到了,明白了,从而创立了活人的学说,也创立了死人的学说,创立了活人的宗教,也创立了死人的宗教。实际上宗教既有活人的文化,也有死人的文化;既为活人服务,也为死人服务。 但是现在一般人只管活着的时候,不考虑死了以后去哪里。

  问:您个人现在对死怎么看呢?

  师:如果你真的悟到了死的那一半,或者已经探索到死的那一半,你就不会再畏惧生死了。因为你已经掌握了,学会了如何生,如何死。修道就是要掌握如何死这一部分的文化。但是我们现在学的都是如何活这一部分,死的那一部分极少人去学,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

  问:……(录音不清)

  师:我们评论一件事总是喜欢把它定位为对的或者错的。一件事能让人受益,让人度过痛苦期、危险期,它就是对的。也许过了这个时间、地点,它可能就是错的。一个道理、一个方法、一个工具,不可能永远都用得上。就像船一样,过了河,它就没有价值了。可是过了河,到了山上,你还在问那只船,这有意义吗?但是当时没有它你就活不了,缺了它就不行,当时它的存在确实有意义,确实发挥了它的作用。

  问:永嘉大师曾经说过“梦里明明有六趣,醒来空空无大千”,他讲的是佛法的空性。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这句话的精要在哪里?

  师:这是实证功夫的境界。这时候他已经超越了生死,而且由这个层次到了另外一个层次了。我们所谓的有生有死,是在这个层次,过了这个层次,就没有生没有死了。为什么没有生没有死呢?因为他已经和万物融为一体了。就像一滴水一样,它是孤立的,就有生有死。所谓的修行,无非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让这一滴水回归到大海里面。一旦回到大海,就回到了它的原点,就没有生没有死,没有六道轮回,没有三千大千世界了。如果始终让它保持着一滴水的状态,它就容易干涸。如果你想办法让它回到大海里面,它就不增不减了。它只是在不同的时空,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问:那么这一滴水当初是如何从浩瀚的本体中脱离出来的?第一念的无明是从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无明呢?

  师:你不能叫它无明,也不能叫它智慧,只能说它是一个东西,各个宗教都给它定了不同的名称。这样一个东西,到了无明里面,它就变成了无明;到了智慧里面,它就变成了智慧。虽然它变成了智慧,变成了无明,但是,进入无明,它还包含了智慧,进入智慧,它还包含了无明,它什么都涵盖,这个环境是什么样的,它就是什么样的,当这个环境一消失,它又回归到它的本来面目。

  问:那么我们这一滴水为什么要从浩瀚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本体中脱离出来呢?

  师:因为我们人的存在和出现,要起用,非它不行,必须让它介入到身体里面,人才能起用。如果人不动念头,它就不会来;动了念头,它才来。

  问:这个浩瀚的世界从这个不生不灭的本体中涌现出来,这都是心中的幻想。那么为什么它要涌现出来呢?这个体是不是就像老子《道德经》里讲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因为它比较寂寞,所以心生万物,造出这个万千世界来。从佛法的角度,可以这么理解吗?

  师:也可以理解为寂寞。是娑婆世界的规则需要它来扮演这个角色。因为人在娑婆世界要演一场戏,必须有这个东西的介入,没有这个东西,戏演不下去。如果不在这个时空演这场戏,就不需要它的介入。可能在另外一个时空,它又以另外一个形象出现。

  问: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佛法所说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同时存在,只是你看不到而已。

  师:对,在不同的时空,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和存在。

  问:只有在证悟的时候才能了解,是不是这个意思?

  师:它不是一种意思,确实是一种身心的感受。比如我们早上醒来,脑袋还没有开始考虑问题,念头还没有出现,身体还没有动,在那一两分钟里,你会觉得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感觉不到肉体的存在。过了一两分钟,头脑开始思维了:现在几点了?今天有什么事情要做?……念头接二连三就来了。我们修到最后,非常类似刚刚醒来的这种状态和感觉。那时候有身体,但感觉不到身体;躺在床上,感觉不到床;盖着被子,感觉不到被子。因为那时候头脑还没有产生作用。当头脑一产生作用,就从另外一个世界回到这个现实世界,就听到外面车水马龙的声音,烦恼也随之而来,什么都来了。我们修禅定在某个阶段必须达到这样。这样究不究竟呢?这样是究竟,但不能起用。要想有用,必须从这种状态里面走出来,达到一种什么状态呢?你坐在这个地方,感觉不到桌子、凳子的存在,自己身体的存在也感觉不到,只有一个灵明的觉知存在着,人家叫你,你听得到,外面的马达声、刮风下雨声你也听得到,什么都听得到,需要做事的时候,马上就会有个想法、方案反应出来,需要什么就反应什么,什么都有。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比前面的境界还高。这两种境界都靠实证,跟理论上的悟没有关系。

  前面的那种禅定可以说是一种享受,但不能起用。要起用,非后面这种禅定不可。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修到一定程度,就停留在禅定里面,像个傻子呆子一样,他有定,但没有转成用,一旦用,就乱了阵脚,缺少实际的操作训练。所以一定要出来做事,否则只有定,没有用。

  问:您刚才讲的大定状态,比如说您现在跟我们交流,你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但您的觉知是存在的,这就是大定吗?

  师:对,不仅在这里聊天可以感受到你们每个人的眼神,甚至外面的人叫我,外面刮风下雨我也知道。我们修行就要达到所谓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仅是六路八方,十方十路视觉都没有障碍,不受任何方位的限制,不存在前面看得到,后面看不到的情况。听觉也一样。起用的时候必须达到这样。有两种人最容易达到这种状态,一个是从政的人,一个是从商的人。最容易进入误区的是搞艺术的人,他往往处于自我之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十个人跟他说话,他只能听到一个人说的话,其他人说的他都听不见,他的眼里只有一个人。但是从政、从商的人,前面十个人,他可以看到十个人,一百个人说话,他可以听到一百个人的声音。

  问:搞艺术的人的那种状态也算是定吗?

  师:也算是定,但是一种小定,过了这个阶段就会有一种大定——与万物融为一体。

  问:刚刚醒来时那两分钟的定是艺术家的定,而政治家和商业家的定就是您刚才讲的大定?

  师:这两种人最容易入道,他们所有的神经都随时在活动。而艺术家所有的神经都是死的,只有那一根神经是活的,是开放的。修行得道的人,他的神经和政治家的神经是一样的,他们的警觉程度是一样的。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你喊他,还没喊完,他马上就应了。可是更多的人是你喊他好几声,他还没听见。为什么呢?一部分人是走神了,一部分人是他的神根本就没有活,没有苏醒,神不全。一个从政或从商的人,他的神不仅是全的,而且都活了。只要能处于这种状态,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商场上,都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常听人说:“这个人修行好啊,有定力,你喊他,他都听不到。”其实这只是小定。可是一般人不懂,以为这个人处在大定之中。如果大定是这样,修得像个傻子一样,还有什么价值?修行过程中的确会出现这个阶段,这也叫沿途风光,但很快就应该过去。修行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境界都叫沿途风光。什么叫境界?就是现象。什么样的现象?生理的反应和心理的反应,这就是现象,这就是境界。如果你一留恋,一停留,就没办法再前进了;你不停留,永远都在进步。

  问:按您刚才所说,在凡尘中是修大定,是真正的禅定。但我们在凡尘中有很多的工作和责任,本身定的功夫不到,身心又老是向外奔驰,很难在修行上有真正的提高。那么在时间上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和安排入世和某个阶段出世的静修呢?

  师:每天在社会上应酬,思考和处理问题,在为人处事之中也会消耗我们的体力和心力,扰乱我们修行的功夫,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超过限度,透支了,身体这个工具不跟你配合,你的心力跟不上,修行也会变得缓慢,甚至出偏差。所以一个人要想修道、悟道,身体必须绝对健康。在社会上工作要想不被境转,身体也要绝对健康。身体好,精力、气魄足了,才不会被境转;身体不好,容易心烦意乱,被境转。为…

《佛法只为利益众生而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万行法师答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