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只为利益众生而来
2010.7.31
问:很多传言说少林寺的和尚把寺庙当作公司来经营,把佛教商业化了,他们的行为引起了很多非议。您是怎么看待这种行为的?
师:我相信他当初出家也是为了学佛修道,了生死。可是一旦坐到了这个位置上,却发现这个位置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也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了,必须考虑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利益,结合实际情况,做上比如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他就会退休,隐修,可能还会解甲归田,甚至隐居,他不会一辈子这样无止尽地做下去。他很清楚他必须利用现在这个机缘,错过了机缘,再想为当地创造财富也没机会了,这个机会他是绝对不会错过的。
问:他这样做,在世间引起了很多误会,很多人因为释永信而对佛法产生了轻慢之心,比如看到出家和尚像一个公司的总裁一样,这叫什么佛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对佛法的贡献是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师:利大于弊。如果我有这个每年为当地创造数亿价值的机会,我也会这么做。坐在这里说法和创造数个亿的价值,那个效益更高呢?况且他也不会一辈子扮演这个角色,只是利用这几年政策开放的时机,错过这个时机,想做也做不到了。现在光一个少林寺周围的武术学校就一千多所,在世界各地有四所少林寺,而且刚刚公布马上就要上市。我是主张他坚决上市,为当地五十万人谋福利,做贡献。甚至他这样做也为宗教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宗教不可能还走三千年前的路子,用三千年前的方式来发展,必须结合时代的特点。就像过去和尚持金钱戒,可是过去本来就没有金钱的流通,就算有,持金钱戒也是非常容易的事,不像现在,想持金钱戒难上加难,根本持不了。我不拿钱,叫身边的侍者拿钱,这有什么区别呢?
我是比较佩服他的。他还没有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无论别人怎么议论,评价,他个人的荣誉得失已经放下,不在乎了,他很清楚地知道他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甚至他很清楚地知道这些事情并不是他需要的,不是他的本意,只要当地的百姓能受益,他就来做,只要政府每年能拿到数个亿的收入,他就去做。他已经不是为他自己活着了,而是为少林寺活着,为登封县五十万人民,乃至全国人民活着,他已经超越了自我。我们是不敢超越,怕别人议论。人家的境界比我们高,不怕人议论。你在这里议论人家,诋毁人家,人家已经把事情做成了;你还傻乎乎地在诋毁人家,人家又做成了一件事情。等到有一天你醒悟了,也去学人家的做法,人家已经跑了一百步,你已经赶不上人家了。所以说是一帮闲着没事干的人才坐在那里诋毁人家,说人家长短。我们正事都做不完,哪有时间去议论人家?
你们看各行各业都有所谓的保守派和开放派,这两派打来打去,结果都功成名就了,只有一小部分人认为自己很高尚,很纯洁,很超越,不加入,不参与,甚至在旁边看笑话。实际上这些人是最可恶的,都是不干事的人。任何一个黄金时代,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进入高峰期的时候,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问:作为一个修行人,您这一生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不是都已经实现了,还是您还有更高的目标?如果有,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
师:我的目标还没有实现,还没有付诸行动。我现在只想好好地学习,充实自己,将来有机会再出来传播佛法,把自己的所学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众生。如果没有机会,就呆在寺院里修行,自己受用。虽然我想做事,但一定要看因缘成不成熟,外在的条件是否允许。现在我每天接待来访的信众、客人,领着寺庙的僧众修行,也许你们认为我已经开始度众生,在传法,在做事,但是,在我心里这些都不算,都还没有开始。现在我主要的心思还是放在自己的学习上,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如果能在藏经楼呆上五年,那是我的福分。但是恐怕呆不了这么长时间,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问:您是不是认为像星云大师这样全世界弘法,可以作为您将来从事的一项佛教事业?
师:是的,是要走他这条路。就像三十年前星云大师创立佛光山的时候,很多老和尚骂他是败家子,是不修行的和尚。但事实看来,未来佛教的发展非走他这条路不可,不可能有第二条路。就像明国年间的太虚大师,当时他也是二十几岁,不在禅堂里打坐,所谓的搞修行,而是去创办佛学院,所以当时的老和尚拿着拐棍把他头都打破了。现在大家发现,太虚大师创办佛学院是最明智的选择。如果没有佛学院,佛教现在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可能已经灭亡了。当时年轻和尚在禅堂里盘着腿,热血沸腾,根本静不下来。太虚大师看到这种情况,就创立了佛学院,把那些热血沸腾的小和尚全都集中到教室里去学习。结果现在佛教界的泰斗多数是从他当年创办的佛学院里出来的僧才。
中国最早的佛学院是武昌佛学院,1920年创办的,闽南佛学院是1922年创办的,这是太虚大师创办的两个最早的佛学院。因为文化大革命,佛学院被迫停止了近三十年。宗教政策开放以后,佛学院马上恢复了。现在在中国佛教界做住持的,这两个佛学院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都是所谓的学院派、少壮派。还有一批所谓的老修行,他们穿着陈旧,甚至破旧的衣服,每天在禅堂里打坐,所谓的在了生死。不管有没有功夫,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愿意出来做事。就是出来做事,那种性格脾气跟社会上的人也格格不入,怎么能传播佛法,让信众从他们身上受益呢?即便他有道心,他的道心也不能起用。所以真正在寺庙里做事的,多数是从佛学院里出来的少壮派。但其中也存在一个问题,往往出来做事以后,在禅堂里就坐不住了;长期在禅堂里静坐,又不愿意出来做事。动久的人静不下来,静久的人又不愿意动。就像永信法师近十年来在佛教界里面,可能有一大半人都不认同他,但有一小部分还是很赞同他。凡是赞同他的,说得俗气点,都是在寺院里面担任高层行政职务的,在做事的。凡是不赞同的,都是不做事,呆在禅堂里专职修行的。我想,佛法想要弘扬开来,和社会接轨,和国际接轨,非星云这种模式不可,没有第二条路。我的性格非常内向,站在自己个人的角度,我还是想闭起门来修行。
问:从一个修行人的角度来讲,您走的路线好像更符合佛法。您刚开始是静修,把自己的实证功夫修到相当的高度,甚至至高的层次,然后再入世弘扬佛法。而星云法师他们一开始就入世。那么,是不是他们修证的功夫相对来讲会有所欠缺?
师:我不这样看。本身我们每个人都在修行,都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环境里,针对自己不足的一面在修。并不是关起门来,盘着腿就叫修行,这叫小修行。大修行是直接入红尘去面对人,面对事,而不会被转。我们是没有这个能力去转人、转事,转这个社会,只能坐在禅堂里,先把自己修得比较坚固一点,然后再出去。我们是先关门,再开门。而他们本身就有这个定力,不需要关门,直接就开门。佛教讲,开门是为了关门,关门是为了开门;入世是为了出世,出世是为了入世。他们能够一步到位,积极地入世,也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出世。而我们现在出世,也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入世。
问:您认为你们走的路线一样,只是次序不同,他们是先入世再出世,而您是先出世后入世。出世的至高境界是明心见性。他们入世这么久之后再出世,您觉得他们也能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吗?
师:能达到,绝对能达到。你看星云大师那种为人处事的风范,他绝对是一个开悟的人。不是开悟的人,不可能那么游刃有余。其他和尚都做不到他那样。半个世纪之前,台湾的老和尚都骂他是败家子,不务正业,开创什么佛光山,说他是邪道。可是半个世纪以后,他把佛法传遍了五大洲,哪个和尚是正道是邪道,都要他印证。他说你正,你就是正;他说你邪,你就是邪。还有半个世纪以前创办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他们所谋、所做的,都不是为了自己。当初他们为了民族,为了人类,失去了个人的荣誉和享受,可是现在佛教界就他们两个的影响力最大,对人类的贡献最大,除了他们两个,找不出第三个和尚能像他们这样,对人类有这么大的贡献,所以他们非常了不起!什么叫菩萨?菩萨做事是让别人受益的,不是让自己受益。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菩萨!
问:是不是不管修什么法门,最后都要闭关?
师:并不是关起门来就是闭关。何为闭关?佛教讲关闭你的六根,不被外境所困所扰所羁绊,这才叫闭关。现在我们都狭义地理解闭关,以为关起门来就是闭关。即便把自己关进关房里,如果你关不住自己的心,又怎么能叫闭关呢?我们每天出去做事,接触众生,眼耳鼻舌身意不被外界的人事所干扰,这才叫做闭大关!
问:但是在闭大关之前,是不是要先闭小关,才能把自己的六根收摄住呢?
师;如果你的功夫不够,还是先闭小关;如果功夫够,就像星云大师那样,一步到位,直接闭大关。像他这样的人绝对是菩萨再来,如果不是菩萨再来,他没有这个精力和定力,在西方国家摸爬滚打几十年,早就被社会融化掉了,怎么可能引领着社会前进呢?本来神职人员、传教士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领头羊,就应该走在人类社会的最前沿,他们就是这样。很多人认为出家人很落后,是走在社会、人类的最后面。恰恰相反,自古以来,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传教士都走在最前面,他们是社会的导航,是他们领着众人在走。任何一个朝代在兴起的时候,这些传教士都走在前面。而国家在转向的时候,神职人员,甚至教徒也起着主导的作用。一个时代或社会的兴衰与持久,取决于做思想工作的人。所以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都非常重视从事思想工作的人,他们非常重要。
问: 按您所说,服务大众是人生的最高意义所在,那么修证到明心见性的层…
《佛法只为利益众生而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